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阳货篇》(26)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7-22 04:42:43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夫子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有明显易见的过失(被人厌恶),他这一生恐怕无望(成为君子)了。” 我们先来看“年四十而见恶焉”这句话。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据史料记载,那时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四十岁就去世了。孔子活到73岁,在那时可以说是高寿了。 “四十”在《论语》中出现三次。 《论语•为政篇》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道,三十岁能立于礼;四十岁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不顺;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说:“年轻人是令人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的未来会不如现在的我们呢?但是,一旦到了四十、五十岁却还没有成就被他人称道,这样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以及本章句《论语》。 “见”的本义是看见,看到。《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见,视也。”“见恶”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是受事。这里的“见”字,实词义虚化,产生了表示被动的语法意义,根据意境,可以译为受或者被等。 这句话的核心是“恶”。“恶”的本义是过失。读音为è,表示不好、凶狠、极坏的行为;读音为wù,是讨厌,憎恨的意思,与“好(hào)”相对。 “见恶”有两种解释:一是看到坏的事物;二是被憎恶。这里理解成被憎恶,还是比较好的。 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献中,“焉”字常用为“于此”“哪里”等假借义,或作句末语气词。这里是“于是”、“于此”的意思。 “见恶”是被人憎恶,被人厌恶是被什么人厌恶,被多少人厌恶……如果被一个人厌恶,那么这一辈子就闭了吗?显然是逻辑不通的,如果被小人厌恶呢?又该如何解释呢? 如此来看,“见恶”的主体是自己,不是看到别人身上有不好的行为而憎恶别人,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他自己身上还因为有明显易见的过失而遭人厌恶,被他人憎恶。 孔子是“四十而不惑”,《论语·子罕篇》记载:“知者不惑”。“不惑”是善于顺应时势作出合理调整,既不失做事的原则,又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底线。一个人如果到了四十岁,自己的毛病不知道改,任性妄为,和家人处不好关系,在单位违纪怠工,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你说说这个人的以后,怎么能进入“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境界呢? 儒家的学说是对照自己的学问,而不是强加于他人的。一个人如果专注于看他人身上不好的行为,自然就很难践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怎么可能改正自己身上的毛病啊? “恶”,无论是恶的行为,或者是被人憎恶,都是可以改变的,对照圣贤的标准,不断地纠正,“恶”的行为就会逐渐消失,人们不再见到“恶”的行为了,也不会再产生憎恶的情绪了,这就是改习性。 也有人认为,本章的“恶”不作“厌恶”理解,而是与“善”相对,“见恶”就是不能改恶从善。一个人有“恶”,但却不改正,这才是最大的“恶”。这也是一说。 我们再来看“其终也已”这句话。 “其”是一个助词,表示揣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终”的本义是末了,完了,与“始”相对。引申指从开始到末了;引申指人死;引申指到底,总归;又用作姓。这里是到死的时候。 “终也”的主语是“年四十而见恶”的这个人。 “已”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矣”。 “其终也已”是说这个人怕无望成为君子了,道德上不会再没有大的进步了,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前面的原因——“年四十而见恶”。 有些学者把“其终也已”这句话理解为;这个人如果这样,这一辈子也就算完了、歇菜了、完蛋了,这样理解多少有些消极的味道。 一个人熬夜、喝酒、赌博等毛病都不是从天而降、凭空而来的,都是在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就拿减肥来说吧,我们都知道要想身体健康并获得曼妙的身材,除了合理饮食、规律作息,还要做适当的运动。有些人虽然办了健身卡,买了运动跑鞋,靠着新鲜劲坚持几天,但过了十天半月就放弃了,坚持不下去了。当意志力消耗殆尽,或者偷懒、放弃的念头大于坚持下去的意志力时,人最终在自己设定的目标面前败下阵来。 有人都喜欢在年初的时候说,我今年一定要看几十本书,可看到三、五本之后,就感觉自己消耗掉了所有的耐心,从此两耳只闻八卦事,再也无心读圣贤书。践行大道,传道于世,也是这个理。 所谓积习难改,难改并不是不能改。你的人生自己做主,不需要埋怨,依赖任何人。如何牢牢掌控自己命运的具体方法,一切完全都在于你内心的取舍。很多人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了改变恶习的决定,却迟迟不去执行,或者执行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而恶习仍在继续。其实,我认为;一定要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从最容易的事情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切忌一口气吃个胖子,因为持续性的坚持,才能有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产生。 《论语·阳货篇》从阳货开始讲起,到了这一章句做结论,孔子并不是说“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被厌恶,他这一生也就完了”,或者便没有改恶迁善的可能了,而是说,四十岁只是一个年龄数字,我们应具备的是紧迫感和危机感,鼓起勇气,及时改过,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活成人该有的样子。“朝闻道,夕死可矣。” 也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年已四十而(仁道主张)仍被当权者嫌弃,只怕此生行道无望了。”真的不敢苟同的。 “年四十而见恶焉”,是说一个四十岁的人,不但没有良好的表现,甚至还被人厌恶。为什么?因为这时候,他还干坏事,自身的毛病一大堆还不能改,所以别人会憎恶他。 本章句《论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至少应该达到“不见恶”的水平。“不见恶”只是“不缺德”,这还谈不上道德修养有多崇高,但这样的境界,也是很多人难做到的了。 孔子在这里有规劝大家接受圣贤的教化,多读圣贤书,你不读圣贤书,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过失啊?学了圣贤教育之后,用圣贤经典做为标准,然后才发现自己的过失。这样,人才能知耻而后勇,及时进德修业,才能做一个真的君子。
0 阅读:0
沐浴墨香张一

沐浴墨香张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