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短评」陆正耀面馆来了|社区团购企业IPO|数码相机要黄了?

第三眼界 2021-06-14 16:56:24
本周要点事件回顾:

1.陆正耀再创业,面馆开店计划曝光,能否复制瑞幸模式?

2.校外培训行业大震荡,教育部门整顿乱象

3.社区团购再迎监管,挡不住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赴美上市

4.数码相机销量下滑28%,尼康将于年内停止日本国内相机生产

01#陆正耀再创业,面馆开店计划曝光#

最近,有媒体称,陆正耀的第一家餐馆“趣小面”已经进入装修收尾阶段,不日将开门迎客。号称是自己离休前最后一战的陆正耀,也即将打响“为自己正名”的第一枪。

在经历瑞幸咖啡造假风波、管理层联名信“逼宫”的丑闻和闹剧之后,陆正耀似乎有些名誉扫地,加上神州租车退市的新闻传出,“晚节不保”的陆正耀免不了无限悲伤。

尽管陆正耀早已名利双收,但自此苟活半生,似乎不符合他的性格。加上老部下的种种憋屈,渴望东山再起,一雪前耻,便成了一个曾经无比荣耀的商人的最后倔强。

听到陆正耀欲开餐馆的消息,很多人都嗤之以鼻,认为餐饮是比咖啡更难做的一个行业,资金投入更多、服务要求更高,也更难实现盈利;按照陆惯用的资本杠杆,想成功也很难;尤其在瑞幸事件之后,还有多少资本看好其人呢?

然而,即便餐饮行业不好做,即便市场不看好,可如果经营得好,陆确实有很大几率再次翻盘。

为什么这么说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做餐饮永远不会担心成为夕阳产业;而且鉴于行业的特性,餐饮市场鱼龙混杂,各类餐饮品牌百花齐放,不存在寡头垄断的局面;再者,目前餐饮行业本身缺乏标准化,出餐往往需要不少时间,存在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以上种种,为陆正耀的入局提供了条件。

据悉,陆正耀新注册的舌尖科技是一家以先进技术为驱动,致力于餐饮产业全环节信息化、标准化创新的多品类、多品牌餐饮集团公司。

一位舌尖科技员工透露,早期小面还是需要厨师现做,未来大部分是料理包。

说到料理包,很多人会觉得跟现做会有很大区别。可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有些料理包做出来的成品已经和现做得尝不出差别了。

并且,据说陆将来会涉足后端供应链工厂,而掌握了供应链,将成为舌尖科技脱颖而出的关键一环。

试想,供应链工厂不仅可以给自己的面馆供货,还可以向外部餐饮企业供货,而这个市场一旦做大,面馆亏不亏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因此,我才隐约觉得,陆的舌尖科技还是值得关注的。

尽管对陆本人还是很不放心,且近来陆正耀被法院强制执行12亿,不过还是不要过早下结论。陆正耀再次东山再起,还是自此一败涂地,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02#校外培训行业大震荡#

最近,校外培训行业迎来大震荡,先是几家头部知名教育企业违规被罚,接着是国家教育部门开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各类乱象和无序发展。高途、好未来、新东方等知名培训机构的股票应声大跌超10%。此外,也有不少延迟招聘、大量裁员等不利消息的传出。一时之间,红海一片的校外培训赛道,仿佛濒临休克。

从宏观层面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减负,同时维持公平和平等的教育机会,但在微观执行层面,恐怕很难达成效果。因为人们的需求在那里,靠政策抑制和打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会让问题隐藏得更深。

说实话,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公平的,教育也一样,优质教育必然向有钱或有权的少数人集中。正如北大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所言,只有有钱才能享受的诸多特权,虽然有失社会公平,但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如果人人享受的权利相等,奋斗与否都一样,反而更容易催生“躺平族”,导致社会发展停滞。

当然,并不是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是错的,而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些政策来为学生减负、消除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政策不是一剂良药,不能药到病除,而只是安慰剂,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就像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收拥堵费,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不能寄希望于收房产税、空置税来抑制房价过高的问题一样,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但长期来看,在正规学校教学质量层次不齐,升学焦虑普遍存在的现状下,各种培训机构或转战地下、或改头换面,最终仍会卷土重来。

需要看到的是,焦虑的不只是学生,更有学生家长的越俎代庖。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家长的焦虑一点也不比学生少。因此,很多人有能力一定会报班,没能力也会想办法报班。都想赢在起跑线,最后一定是资金和实力最强的人有更大的几率享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所以这么看的话,说教育培训行业要不行了,似乎就有点过于悲观了。当然,遭受打击是肯定的。被政策打个措手不及,对很多企业来说,也是始料未及的,但还不至于一夜垮掉。这恰恰提供了一次转型或者说重新审视和判断的良好契机。

03#每日优鲜叮咚买菜赴美上市#

最近有两类消息,让社区团购赛道备受关注:

一是美团、拼多多等多家企业,被有关部门点名整改。美团被要求下架“一分钱秒杀”商品,其他企业则被要求收紧补贴。一时间,变相低价倾销的乱象似乎迎来终结时刻。

二是,叮咚买菜、每日优鲜顶着每年巨亏数十亿元的压力,纷纷赴美IPO。

尽管被政策和监管机构打压不断,但是社区团购显然没有被揍趴下,反而愈挫愈勇,加紧了扩张的步伐。

说起来挺无奈的,前段时间,对于互联网巨头们入局社区团购,多数人都在谴责和看衰,连央媒都出来发声了,监管部门也磨刀霍霍,政策和罚款不断。可是照目前结果来看,显然并不怎么理想:巨头的投入和补贴有序推进,消费者照买不误。

由于楼下叮咚仓储点的便利以及菜价的便宜,我已记不清上次去菜市场是什么时候了。

由此看来,一个事物一旦兴起,尤其是符合多数人需求的时候,遏制和打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虽然我们都知道社区团购将来的命运可能会和外卖行业差不多,消费者和菜品供应商最终会成为待割的韭菜,但很多人仍旧挡不住眼前的利益和诱惑,为了贪图一点小便宜,而忍不住下单。

叮咚买菜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的总营收超过113亿元,GMV达130亿元,2018年至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19.2%,增速排进业内前五,其市占率也达到10%;

另一边,每日优鲜去年的营收也达到61亿元,GMV达76亿元,2018年至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6.9%。

两家头部社区团购企业,融资金额都在数十亿美元,叮咚买菜背后的投资机构有今日资本、红杉资本、CMC资本等知名机构,每日优鲜的背后则站着高盛集团、腾讯、老虎基金、联想集团等一众明星机构。

资本的看好,说明该赛道的大有可为。即便有政策的限制,有社会舆论的压力,但只要资本不撤,未来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如果此次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IPO成功,势必刺激其他同行摩拳擦掌、群情激昂,新的社区团购大战可能会一触即发。

说白了,社区团购也是资本的游戏,只要不下台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机会,想要放手一搏。而这对整个行业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则见仁见智了。

04#尼康将于年内停止日本国内相机生产#

自拍照手机诞生之日起,数码相机便注定会没落。如今,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巨大飞跃,这种趋势越发明显。

最近有媒体报道,日本数码相机巨头尼康将于年内结束数码单反相机机身的国内生产,转而将日本国内唯一一家生产相机机身的宫城县工厂的生产转移至泰国主力工厂。其原因无非是为了降低成本,缩减开支。

据悉,2020年的数码相机产量约为888万台,仅为201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而尼康2020年的财报则显示,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公司净亏损344亿日元(约20亿元合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尼康,奥林巴斯、佳能、索尼等相机企业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不是暴跌就是巨亏。去年奥林巴斯还出售了经营了84年的相机业务。连数码相机巨头尚且如此,更别说其他品牌了。

有报告显示,2010年数码相机销量超过1.21亿台,到2020年全年销量仅有888万台,同比2019年的1521万台减少41.6%,更是较2010年销量减少了92.7%。十年时间,数码相机便从顶峰走向低谷,不免让人唏嘘。

科技更迭迅猛的当下,今天的朝阳产业,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夕阳产业。就像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如今数码相机也难逃被边缘、被大众舍弃的命运——当然,不一定会完全死掉,但大概率会成为小众产品,被一些资深数码项目爱好者奉为圭臬。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但仅仅是“苟活着”,对尼康等数码巨头来说,显然已经是功败垂成了。

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自从手机拍照像素越堆越好,效果越来越好,使用、存储和分享越来越便捷和高效,谁还会出门拿着数码相机,多此一举呢?

另外,除了相机,我们也能发现摄像机也大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以前DV时代,很多人趋之若鹜。可随着手机摄影技术的进步,对于摄像这样一项对设备和技巧要求都比较高的行业,也大有平民化的趋势。尤其是随着4G、5G等网络技术的发展,设备好不好、技巧高不高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是内容、是流量。人人都可以成为视频创作者,这一论断正在被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一再验证。

当然,专业摄影机仍有其巨大价值,可是其被手机侵袭和取代的趋势也不可忽略。

下一个可能被手机取代的行业或设备会是哪一个呢?我们不妨大胆畅想一下。

05#腾讯强制6点下班#

前两天,“腾讯试点强制6点下班”一下冲到了微博热搜,截至目前,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5.6亿。

对于互联网大厂被普遍诟病的996、大小周工作现状而言,腾讯的举措,无疑让众多打工人热血沸腾,“喜极而泣”,开始纷纷夸赞腾讯“良心”,并奔走相告,以期其他大厂效仿和跟进。

的确,对于腾讯光子工作室的这个规定,看似很人性化,对员工福利很好。然而细想之下,却很可能经不起推敲。

不少网友表示,根据劳动法,这本来就是企业应该遵守的;也有一些人认为,不过是换个地方加班而已,有什么可值得高兴的。

在通信越来越便捷,沟通越来越无界的现状下,要做到准备下班打卡,离开公司就是家,不仅越来越难,而且越来越不现实。工作和生活已经融为一体了,靠一家公司的强制规定是不可能的。而这样的规定看似美好,最后也很可能流于表面。

不了解游戏公司的工作节奏,但基于对影视后期公司的了解,大致可以猜测他们的工作也并不轻松,尤其是三维、后期等极度依赖电脑硬件,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的技术工种。熬通宵、打地铺是常有的事情,别说晚上9点以后不加班,凌晨1点前离开工位就不错了。

所以腾讯的规定,很可能只对一部分人适用,对另一些人来说,基本可以无视了。

对于常年服务甲方的一些企业来说,比如说公关公司,这样的规定也几乎是奢望。随时待命,时时在线才是一个社畜的日常。除非你不想干了,或者公司业务不行。

另外,企业用工狠,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家都考虑人员投入产出比,一个人加加班就能干完的事情,为什么要招2个人去干呢?再者也未必有合适的人选。

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一个萝卜2-3个坑也是不少企业的现状。

所以你便会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厂提倡996,大谈奋斗光荣,而很多人却宁愿躺平。规定是规定,但现实很可能让这个规定变成虚荣。

此外,企业不一样,或者说企业阶段不一样,也会制定不同的规定。之前全社会争论996的时候,为什么腾讯不站出来发声呢?

0 阅读:11

第三眼界

简介:分享商业洞察,开拓思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