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鹏汽车软件收入8千万,软件盈利未来可期
2.共享按摩椅要凉凉?数台按摩椅被废弃
3.徕卡结束与华为合作,转身拥抱夏普
4.共享电梯一次一元,网友却吵翻了天
01#小鹏汽车软件收入8千万#几天前,小鹏汽车发布了未经审计的一季度财报,软件营收首次被计入销售收入。虽然总计8000万的营收,仅是29.51亿总营收的零头,不过从一季度净增3000万的势头来看,软件收入或成为小鹏汽车未来重要的营收组成部分。而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智能汽车不靠硬件赚钱,而靠软件盈利的巨大想象空间。
随着新能源造车进入下半场,智能化已然成为诸多玩家争夺的焦点,各大厂商纷纷押注。但凡涉及造车相关,无不给自己贴上科技企业的标签,自创或者拉来一些做自动驾驶和车机智能的企业做背书。
自动驾驶是否过热?会不会是重复造轮子,以致资源浪费,尚不好说。但可以明显感受的是,各家车企对智能化的重视,已然进入主流叙事框架。
智能化对车企的意义,显然要比卖很多车具有更广大的意义。而小鹏汽车的软件收入,无疑让大家看到了“投入无数人力物力财力,以谋求商业回报”的另一种可能性。
最早开展软件收费的车企非特斯拉莫属。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完全自动驾驶)收入可能已超过10亿美元,渗透率为24.57%。但在中国,特斯拉的渗透率仅为1%-2%,远低于小鹏XPILOT 3.0的20%。尽管特斯拉在中国卖得疯狂,但可以预见的是,在软件收入方面,国产新势力已经开始追上特斯拉的步伐。未来依托本土优势和品牌势能,国产品牌的软件收入也有望继续增长。
而这似乎预示着,汽车产品的价格还将持续下降,未来买软件送车的情形也不是不可能变为现实。
这不免容易使人想到小米手机的模式。硬件不挣钱或者说挣很少的钱,而通过服务(卖广告等)和软件挣钱,正是小米得以崛起的重要原因。而更贴切的例子,要数三大运营商了。买话费送手机、充话费送手机的促销活动,相信大家多少都经历过。未来汽车的价格会不会变成白菜价呢?我们不妨畅想一下。
02#共享按摩椅要凉凉?#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共享按摩椅企业在经历过一阵繁华之后,纷纷引来凉凉时刻:资本撤出,企业退场,废弃的共享按摩椅落灰积尘。曾经9.9元可体验一次的按摩服务,终究落了个寂寞。
最近去逛公园,在某拓展营的休息区看到三台废弃的共享按摩椅。发现放手的区域已经积满了灰尘,不免感叹所谓“风口”的来去匆匆。
作为共享行经济的一个细分赛道,共享按摩椅有其一套可观的发展前景:利用逛商场和休憩等待的时间,花十几、二十元钱就可以让身体有个很好的放松。初看来,确实很有想象空间。尤其当规模起来以后,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大生意。
然而,当无数创业者蜂拥而入,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一排排共享按摩椅开始走起了共享单车的老路:侵占大量公共资源不说,密集的投放策略,除了引发大量游客的怨声载道,更成为厚脸皮者蹭坐、抠脚、唠嗑和嗑瓜子的歇脚点。
当然,消费者的体验也好不到哪去。由于缺乏定期清洁,按摩椅上任意滋生的细菌和脏乱体验,也成为不少消费者避之不及的所在。
数据差往往导致资本的谨慎,资本愈谨慎,则企业提升消费者的服务和体验的动力便不足,而服务和体验不好,又反过来导致消费者不断流失。恶性循环下,共享按摩椅终致哑火。
那么,共享按摩椅是伪风口么?我倒觉得未必。
不同于很多人对共享充充电宝的质疑和看衰,共享按摩椅本质上替代了按摩行业的人工服务。以机器代替人工,提升了效率,同时有望进一步扩大受众圈层,将按摩服务业带到新的高度。
有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按摩椅市场预计规模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8.2%。相比日本27%的家庭渗透率,中国的数据仅有1%。而随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逐步重视,这意味着中国的按摩椅市场,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这个红利是不是共享按摩椅的还不好说。
目前,资本市场还在观望,共享按摩椅会不会起死回生,再次兴旺,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03#徕卡结束与华为合作,转身拥抱夏普#随着美国对华为打压的持续加码,华为手机业务的影响日渐凸显。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华为已经跌出全球前五名。高端机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苹果吞掉,而中低端市场则基本被OV、小米瓜分。
“大难临头各自飞”,去年11月,华为自断一臂,选择让荣耀单飞;而近日,也传出手机影像合作商-徕卡与华为分道扬镳,另攀高枝的消息。
从OPPO前副总裁沈义人的爆料中,很多人猜测徕卡的下一站是小米,并且分析得有理有据:手机拍照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手机销量的提升,无论是华为&徕卡、VIVO&蔡斯,还是一加&哈苏。小米这边,虽然手机拍照技术已经稳居DxO拍照评分榜第一名(小米11 Ultra评分高达143),但想要冲击高端,单靠小米的一己之力恐怕会很吃力。此时拉上影像技术行业的个中翘楚-徕卡,无疑将极大提升小米的品牌认可度。
然而,最后大家还是猜错了:徕卡选择的新队友不是小米,而是夏普。
从网上曝光的信息来看,双方合作的首款机型将是夏普AQUOS R6。对此此次联姻,估计很多人会不解,看衰的声音也不少。不过理性来看,虽然夏普手机在国内卖得不咋地,但在日本本土却是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的存在。另外,从历史来看,夏普手机也不是一个“nobody”。据说,第一台拍照相机就是夏普在2000年11月发布的。
此次双方的合作可谓各取所需,但这是否意味着徕卡放弃中国市场,转身拥抱日本市场?或者自大到,以为通过加持夏普,就可以在中国持续热销呢?或许,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
华为与徕卡的合作可谓互相成就,虽然合作的缘起是华为“三顾茅庐”,锲而不舍,主动与徕卡套近乎的结果。
如果说P9是凭借着徕卡的光环一炮而红,那么越往后,反而越是华为占据主导,而徕卡则退居次席。这几年,我们看到华为在5G通信、芯片、车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全面发力,若不是受到美国的全面压制,或许谁抛弃谁还不一定呢。
当然,徕卡影像技术的加持,也是很多人钟情华为手机的重要因素。据说P50将是华为最后一款搭载徕卡镜头的合作机型,花粉们,且买且珍惜吧。
04#共享电梯一次一元#共享电梯来了:最近浙江某小区70余台共享电梯投入使用。
不用押金、前期不众筹,后期不用操心维护,一次一元、不限人数、可刷脸支付等特点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这几年,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事情着实成了民生的大问题,而加装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一直人们关心的重点。
最近几年,随着共享经济的热炒,关于“共享电梯”投入使用的新闻也频频见诸报道。然而整体看下来,可谓喜忧参半,关于费用、采光、噪音等问题也频频引发关注。
共享电梯的出现,解决了居民分摊费用的问题,同时极大方便了高楼层居民尤其是老年人上下楼的难题。因此,这种创新模式也得到了人民日报等央媒的肯定。
然而,创新背后仍有诸多隐忧值得我们思考解决之道。比如针对“一元一次收费是否合理?”的问题,网友便吵翻了天。
其实,这个问题跟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经济一样,都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事情。到底定价多少合适,既关系共享电梯服务商能不能活下去,又关系居民能不能“既花钱少又能享受合理的服务”的权利。
如果算大帐的话,别说一元,就是收十块钱,估计短时间内也很难回本;另外,还要算上后期维护和保养的费用,再加上居民使用习惯的培养。共享电梯看似美好,但怎么看都是血亏的生意。装的越多,赔的越多。对很多人来说,电梯并不是刚需。老旧小区顶多5-6层,大不了爬楼梯,也费不了多少事。尤其对于节省惯了的中老年人,买菜因为3-5毛的价格差还会在不同摊位间反复权衡,坐一次电梯就一元,还不如爬楼梯呢!
所以长期来看,单靠收乘梯费拉平共享电梯的投入成本都难,更别说盈利了。
当然,作为民生服务工程,国家肯定会给补贴,再加上电梯广告等额外收入,或许共享电梯还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而对于这样的民生工程,在商业化方面,相关部门除了给补贴,也一定会给予一些额外的优惠政策,不会像共享单车那么严苛。
有政策支持,有市场空间,有商业前景,那么共享电梯就可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赛道,而一旦未来可期,资本一定会跑步入局。
从官媒支持以及参考共享行业的经验来看,或许可以逐步印证我们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