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短评」Boss直聘赴美IPO|美团外卖是微利业务|亚马逊收购米高梅

第三眼界 2021-05-31 12:00:02
本周要点事件回顾:

1.Boss直聘赴美IPO,未来会比智联、前程无忧更好吗?

2.宗庆后称年轻人嫌弃娃哈哈太便宜,是误解太深?

3.美团称外卖是微利业务,每单只赚0.28元,我们该体谅美团不易吗?

4.滴滴“礼橙专车”、“青菜拼车”更名,折腾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

5.亚马逊收购米高梅,流媒体大战进入白热化

01#Boss直聘赴美IPO#

5月21日,在线招聘平台BOSS直聘提交IPO申请,欲在美上市。成立于2014年的BOSS直聘,在经历5轮融资之后,终于来到纳斯达克门前。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BOSS直聘营收为19.4亿元,同比增长94.7%;截至2021年3月,BOSS直聘月活用户达3060万。

有数据统计,按照MAU计算,BOSS直聘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招聘平台,超过两家老牌的招聘平台-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而在付费企业用户数方面,BOSS直聘也凭借223万的用户规模,远超前程无忧和猎聘的数量总和。

尽管因为洗脑广告、简历泄露、虚假宣传等负面,BOSS直聘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BOSS直聘的使用体验,要远远好过智联、前程无忧等老牌招聘平台。

BOSS直聘首创的“移动+直聊+智能匹配”的互联网招聘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线上投递、线下面谈的模式,更极大提升了招聘效率,让招聘方和应聘方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便可进行最大化的精准匹配。如果说传统的招聘平台只是起到中介的作用,顶多加上“猎头”的撮合“交易”,那么BOSS直聘起到的作用则相当于“桥梁”,平台不在中间做过多干涉。招聘双方互换资料之后,可以脱离平台,私下沟通,也可以借助平台工具,进行线上聊天和面试。

这种方式,无疑更符合招聘双方的利益,因此也必然更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相较于智联招聘、猎聘等相对传统的招聘平台,BOSS直聘的使用过程要顺滑和流畅得多。

如果说智联是招聘2.0(传统线下是1.0),那么BOSS直聘无疑是3.0版本,两者之前的鸿沟不是可以通过增加类似功能或模仿抄袭可以抹平的,而是在根上,两者便有巨大区别。所以BOSS直聘月活超过智联、前程无忧等并不让人意外,而受到资本追捧也情有可原。

当然,碍于营收模式单一,营销投入巨大的影响,BOSS直聘短期内恐怕很难实现盈利。不过考虑到应聘人群的特点:蓝领平均半年有换工作意愿,白领平均2年有离职打算,长远看,BOSS直聘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没有玩家是可以通吃的。比如在电商领域,京东和天猫之外,依然诞生了拼多多;在新闻资讯领域,腾讯、网易、新浪等之外,今日头条不可遏制地崛起。

未来BOSS直聘能不能取代智联和前程无忧们,成为招聘平台的代名词,我们也不妨期待一下。

02#宗庆后称年轻人嫌弃娃哈哈太便宜#

最近,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接受央视访谈的一段言论,引发了网友的一些讨论。他表示:现在并不是越便宜年轻消费者越喜欢,有的消费者因为娃哈哈太便宜,转而买了更贵的杂牌。并且坦言,公司现在都是年轻人,自己早该退休了。

这段话值得玩味,从中我们也能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点:

一是,宗庆后对年轻人存在误解。

其实这从网友的评论里就能看出来,大家普遍觉得娃哈哈之所以不受年轻人待见,并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过时,品牌形象陈旧,难以激起年轻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购买欲。而这仅靠提价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关于品牌形象提升的问题,其实之前宗庆后之女宗馥莉就有过类似动作。对于换掉合作了20多年的娃哈哈纯净水代言人王力宏,其就露骨地表示:王力宏太老了。言下之意是,娃哈哈需要年轻化以吸引年轻人。但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娃哈哈显然掉队了,不仅没有摆脱老旧的形象,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反而逐渐失掉了很多忠实老用户。

二是,宗庆后对产品低价存在误解。

对于“年轻人喜欢更贵的杂牌”,很多网友也表示不认同。到底何为杂牌?其实没人说得清楚,而宗庆后的言论也多少有些片面。

小众品牌算不算杂牌?网红品牌算不算杂牌?说新兴品牌似乎更合适一些。

而年轻人之所以选择一些新兴品牌,贵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更懂、更迎合年轻消费者需求才是关键。

蜜雪冰城一个冰淇淋2-3块,够便宜吧,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吃?拼多多上的东西便宜吧,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喜欢买?

只盯着价格看,说明宗庆后还是不懂年轻人,做不了年轻人的生意。

三是,宗庆后终于有了自知之明。

这个自知之明,不是说他看到年轻人起来了,自己老了,而是自己思想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了,这才是关键。

其实很多大佬明显跟不上时代潮流,早该退位让贤了。然而,在金字塔尖呆习惯了,没人舍得轻易放手。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样的道理。

当然,我们也不反对老一辈企业家愈战愈勇,长久把持和掌舵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只是应该反对那些高傲不大、缺少自知之明的“昏君”式企业领导者。这样的人不仅会把企业带沟里,更有可能抹杀人才,误导大众。

当然,上面这段宗庆后的言论,只是片段性的,未必完全表达了宗庆后的真实想法,也极有可能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不过仍旧值得引发我们的讨论和思考。

03#美团称外卖是微利业务,每单只赚0.28元#

美团最近发文称,5月起开启了费用透明化试点(即改变了抽佣和配送规则),并将不断优化和迭代,解决商家的实际问题。随后还“卖惨”了一番:外卖是微利业务,2020 年,骑手成本占佣金收入的 83.1%。美团外卖每笔订单利润是 0.28 元。其中,美团配送的订单,单均配送成本是 7.38 元,每笔亏损 0.03 元。末了,还不忘补充一句:截至2020年末,共有950万骑手从美团获得收入,其中230万来自贫困地区。

初读完,不免让人为美团的大度和“无私奉献”感到热泪盈眶。然而仔细揣度一下,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对于美团的“一腔赤诚”,似乎也并不买账。美团听了,似乎只能欲哭无泪了。

不可否认,在创造就业和便捷生活方面,美团确实功不可没。然而只说自己给商家和外卖小哥带来了多少巨大利益,自己挣得多么微利,似乎难以服众。毕竟,对于外卖平台动不动绑架商家、压榨骑手的负面新闻,社会大众的感受往往要更为深刻和真切。

有人会说,既然这么微利,不做不就好了。然而现实却是,美团不仅没有放手的意味,反而加大投入,甚至打车、团购等新业务也不断开花,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美团的压力。

而即便每单确实微利,只赚0.28元,但是一旦乘上去年101.5亿的单数,利润就很可观了——这还不包括美团收取的诸多商家推广费。你能说这是微利生意么?

当然,美团赚的钱可能还会通过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商家和用户;另外,平台运维费用可能也不低,但是强调每单只赚几分钱,多少有点偷换概念的意味。

站在商业的角度看,有些业务战略性亏损也是很正常的。无论是外卖还是单车业务,对美团来说,可能都是战略性亏损业务,不一定强调赚钱,但是一定要能带来更多流量,为其他业务进行导流,促进其他业务的商业变现。而有些业务看似亏损,但通过转化商业模式,也是可以实现盈利的。

在这方面,美团似乎有更多想法,我们无法揣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美团不会放弃外卖业务和单车业务,即便一个“微利”,一个日日亏损。

04#滴滴“礼橙专车”、“青菜拼车”更名#

5月27日,滴滴宣布“礼橙专车”、“青菜拼车”将分别更名回到“滴滴专车”、“滴滴拼车”。

折腾了几年,滴滴似乎有从“多品牌”回到“单品牌”的倾向。滴滴官方表示,这是为了让用户出行的选择更简单。然而,动作背后似乎也暗示着滴滴多品牌策略的某种失败。虽然,也不排除是领导高层意志使然。

采用多品牌策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固然可以防止“鸡飞蛋打”,同时有机会孵化第二个、第三个滴滴品牌,但同时带来的巨大挑战除了消费者认知的混乱,还有多品牌运营的负担以及多品牌直接协同难度的增大。

不可否认,当初青菜拼车更名时,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然而之后却似乎沉寂了。

当然,滴滴选择重走老路也有自己的考量,不过可以猜测的是,礼橙专车和青菜拼车的“单飞”之路似乎不太顺畅——要么品牌形象不佳,要么数据不好,总之,官方一句“让用户出行选择更简单”,似乎打消不了人们的种种疑虑。

从网友反馈来看,普遍对这俩品牌印象不好,回归原名似乎也是滴滴更好的选择。无论是从统一形象,还是重整业务角度,都是值得做的工作。

当然,我们不希望滴滴只是换个名字,其他方面都没变化,“换汤不换药”,用户照旧吐槽不断,那就很让人尴尬了。

05#亚马逊收购米高梅#

随着亚马逊正式宣布以84.5亿美元收购好莱坞百年老店米高梅,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公司开始在影视制作和内容发行方面全面发力,以期跟奈飞、Disney+、华纳媒体+Discovery、Apple TV+等流媒体重量级玩家展开更为激烈的正面竞争。

这几年,流媒体发展以上迅猛,迪斯尼、HBO等老牌影视娱乐公司为首的老玩家,对奈飞的迅猛发展忌惮颇多。虽然Prime Video的创立和耐心差不多前后脚,并且从去年的数据看,超过1.75亿的Prime会员,也让亚马逊颇为长脸。然而在行业提及度方面,奈飞明显要压亚马逊多半头。

如果说之前影视制作还掌握在20世纪福克斯、环球影业等大电影公司手里,他们具有极强的话语权,那么这些年肉眼可见是,他们的衰落迹象。苹果推出Apple TV+,HBO推出HBO Max,迪士尼推出Disney+,再加上流媒体霸主奈飞的勃勃野心,传统电影厂商越来越感觉压力山大。

国内方面,华谊兄弟、光线、华策影视等,这几年也业绩不佳。而以互联网企业挂名的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猫眼影业等,反而无限风光起来。

当然,大电厂虽然风光不再,不过仍有其价值所在,互联网科技公司跨界并购的影视大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迪士尼收购漫威、卢卡斯影业自不必说,亚马逊选择花费巨资并购米高梅,无疑也是看中了这家老牌电影公司的资源和实力。通过收购《007》系列、《霍比特人》《洛奇》等知名IP,并依托米高梅专业而经验丰富的影视制作能力,亚马逊将有望不断壮大自己在影视娱乐行业的野心,获得更多业务增长。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苏宁对家乐福,阿里对永辉超市、大润发的并购,看似都是跨界并购,但都遵循着同一套商业逻辑。另外,新模式对旧模式的改造和颠覆,也是不可忽略的时代大势。比如这两年,汽车行业的诸多并购案例,有很多是跨界玩家或造车新势力对传统车企的吞并,比如神州收购宝沃,理想汽车收购力帆、威马汽车收购大连黄海……

长江后浪推前浪,原本的创新产业和创新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产业和消费环境的变化,总会成为过去时,而后起之秀站上潮头,将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时代大势,没有基业长青,有的只是时代的注脚罢了。

0 阅读:57

第三眼界

简介:分享商业洞察,开拓思想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