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人生的“不可能三角”?

晓波说说说 2024-07-15 08:56:50

“人生若得圆满,应该叫作运气,不能如此,则叫作本分。”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或许是人生最难达到的6个字

最近在小巴和同事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同事是个90后,最近几个月在家人的催促下不情不愿地相亲。

她向小巴吐苦水:“相了一轮又一轮,没一个有感觉的。上周六,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还对得上眼的,他长相和性格还不错,家里条件也过得去。我们约了第二天出去玩,结果感觉还是不行,聊不到一起,最后两个人一路上就挺沉默的。”

说到这里,她半认真半调侃地仰天长叹:“神啊,赐我一个有钱有颜又爱我的男友吧。”小巴不是神,只能苦笑以示共情。

其实,我们在网络上常常会刷到这类话题,在评论区总能看到感同身受的网友们热火朝天地讲述亲身经历:

有相亲遇到其他条件过得去,但对方长相一般而自己是颜控的;有彼此喜欢但对方物质条件差的……想必大家都有像小巴同事一样稍显天真但发自内心的期盼。

小巴最近还在网上看到另一条网友的征求意见帖。现在才7月,但这位网友已经在满心期待地为中秋假期做着盘算。

她说:“假期总共就那么几天,我又想去阿勒泰躺平,又想去三亚潜水,又想去重庆吃火锅,好想一个人掰成三个用。没办法,还是只能三选一,大家帮我参谋参谋选哪个吧。”小巴想起自己少得可怜的年假,深有同感。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实在不在少数。我们有太多愿望想要满足,有太多目标想要实现,然而很多时候,终是镜花水月。

小巴曾看见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你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人生最理想而又难以达到的境界,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答案或许就是6个字——既要、又要、还要。

这三个“要”如同一个三角形,它们代表人生的多重维度和目标,每一个都很重要,都让人难以割舍。

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时时处处充满着“不可能三角”,也就是那三个“要”,总是难以同时达到。

不信,让小巴给你细数经典的“不可能三角”。

经典的“不可能三角”

▶▷ 经济金融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金融投资中就存在一个大家最熟悉、最易理解的“不可能三角”,即投资品的高收益、低风险和高流动性通常难以并存。流动性高、收益也高的投资品,风险注定小不了;而安全性和流动性都高的投资品,收益率往往较低。

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如果存在一个同时具有高收益、低风险和高流动性的投资品,投资者会迅速涌入,导致其价格上升、收益下降,从而打破这种不可能的组合。

经济学中最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诺奖得主蒙代尔指出,在金融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中,一国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而必须做三选二的选择题。

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哈佛教授罗德里克提出了“全球化的不可能三角”。他指出,一个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难以同时实现三个目标:超级全球化、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

这一理论认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需要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权和民主决策做出让步,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要。

▶▷ 社会制度的“不可能三角”:

19世纪的法国诞生过一位天才式的人物——思想家托克维尔。对于他的著作《旧制度与大革命》,你或许并不陌生。

而之所以说他“天才”,则是因为他的另一作品《论美国的民主》。他在1831年26岁时第一次去美国考察,9个月后归国,便写出这部作品。

托克维尔在北美新大陆考察崭新的美国式政治制度时发现,无论社会制度怎样先进,效率、公平与自由这三件事,似乎无法同时实现。这意味着在进行社会和政治制度安排时,必须对三者进行取舍。

▶▷ 技术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也难以逃脱“不可能三角”的束缚。

比如,在区块链技术中就存在高效率、高安全性和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可能三角”。

因为去中心化要求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参与验证和记录交易,这增加了安全性,但同时降低了处理速度和效率;而提高效率通常需要集中化处理,这又可能背离安全和去中心化的需要。

因此,区块链设计者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做出权衡,以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

另外,哪怕是在近年来大火的人工智能领域,“不可能三角”也已显现——随着技术的迅速迭代,开发者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在设计和部署AI系统时,难以同时实现高精确性、快速响应和大规模处理能力这三大关键指标的最优表现,总免不了有所取舍。

这些理论揭示了普遍存在于政策选择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同时,越来越多新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发现。

比如,频道之前的一篇文章谈到了经济学者史帆在《破局——需求不足的成因及解决之道》一书中提出的“资本收益的不可能三角”。

这一理论指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超额资本增量、资本回报率和非资本收入占比,这三者不可能同时升高或降低。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频道的往期文章《当蛋糕有限,吃蛋糕的人变多了怎么办?》)

人生的“不可能三角”,或许总会有缺角

更多的“不可能三角”不只在政治、经济、科技领域出现,而是几乎存在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企业经营来说,最主要就是做好三件事,一是生产好产品,二是善待员工,三是合法纳税。这三件事,同时做好便已不易。

更进一步地,企业生产产品最理想的状况是,产出和推广产品的速度要快、产品的质量要好、生产的成本要低,这更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能三角”,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同时做到这三点。

做人更是如此。

不是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段子吗——打工人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要满足三个条件:钱多、事少、离家近。但在现实中,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往往工资微薄;而薪水可观离家也近的工作,则可能十分忙碌。

所以,我们既想要身体健康,又想要事业有成,还想要家庭美满,孩子都能考进北大、清华,这实在是挺贪心的。

人生或许和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一样,总会有个缺角。我们费尽心思把这个角给补了,那个角又起了瓢。

所以吴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若得圆满,应该叫作运气,不能如此,则叫作本分。

“不可能三角”其实体现出人类生活的基本状况,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家庭、个人,或许终究无法达到那个理想中的完美状态。

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经营人生,都是一个动态变化中的、多目标管理的过程,归根究底,是一门均衡的艺术。而我们应当认识到的是,缺陷不仅代表不确定的、危机性的存在,同时也代表一种新的增长或改变的可能性。

所以,面对“不可能三角”,我们应当学会一件事,就是“与自己和解”。每一个人的生命或许都充满缺陷和磨难,而认同生活和生命的不完美,让缺陷成为变革和前行的动力,正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所在,也是每个人唯一可做的选择。

本篇作者 | 毕冉 |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0 阅读:0

晓波说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