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巴铁:巴基斯坦的困局,在于国家治理的失能

历史古道翰风 2025-03-20 16:30:42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落地,中巴经济走廊成为旗舰项目。

中国资本如潮水般涌入,仅2013至2022年,投资存量年均增长12%,截至2022年,总额已达68.23亿美元,占中国对南亚投资的近一半。

即便2020年疫情席卷全球,中国仍保持对巴直接投资的全球领先地位。

然而, 2007至2021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损失已高达50.2亿美元。

这些钱,打了水漂。

如今,巴基斯坦内忧外患,经济摇摇欲坠,社会动荡不安,国际上不少声音已在唱衰。

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扶不起的巴铁:巴基斯坦的困局,在于国家治理的失能

内外交困的“巴铁”

巴基斯坦,独立自1947年,至今始终在一个无法自拔的政治怪圈中打转。

军人政权与民选政府之间的拉锯,仿佛永无终结。

这种“十年民主、五年军管”的循环,把国家的命运牢牢束缚在政治博弈中。

2023年,前总理伊姆兰·汗因支持俄罗斯的立场被军方操控的反对派罢免,亲美派的夏巴兹·谢里夫上台,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政治地震。

政府更迭带来的,不仅仅是政策的断裂,更是社会矛盾的激化。

伊姆兰·汗的支持者与谢里夫阵营爆发了激烈冲突,街头如战场,军方不得不出动坦克来维持秩序。

巴基斯坦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选举、政变、再选举。

政权更替,政策被当作权力博弈的工具,治理失能,国家难以推进稳定的长远规划。

不仅仅是政治斗争,巴基斯坦的地方割据现象也加剧了国家的治理困境。

俾路支省、开伯尔-普什图省等边疆地区,早已不是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部落长老和分离主义武装在这些地方实际掌控了当地的政治与经济。

俾路支省,占据全国44%的土地,却长期游离在中央政府的控制之外。

那些武装组织通过走私矿产、勒索绑架获取资金,甚至建立起“影子税收”体系。

以俾路支省的非法煤矿为例,2024年,这些矿产的年产值竟然突破8亿美元,远超省政府的财政收入。

国家主权形同虚设,中央政令在此难以立足。

“破碎化治理”让巴基斯坦的资源禀赋成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尽管它拥有世界第五大煤炭储量和全球第二大盐矿,巴基斯坦的工业用电却严重不足,缺口高达6000兆瓦。

食盐加工技术仍停滞在20世纪。

与此同时,中国帮助建设的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年发电90亿度,然而,俾路支省的部落武装却在争夺矿区资源时发生冲突,导致雷克迪克铜金矿的开发工作被搁置了整整20年。

资源的“诅咒”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愈发显现。

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正是治理失效的深刻反映。

美国撤军阿富汗后,大量武器涌入巴基斯坦的边疆地区——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

这些地区成为恐怖组织的温床,武器升级,实力大增。BLA(俾路支解放军)不再满足于旧式武器,它们已经获得了美制M4卡宾枪、反坦克导弹等先进装备,甚至掌握了无人机侦察与网络攻击技术。

2024年,卡拉奇港口发生恐袭,袭击者巧妙利用加密通信软件,突破了层层安检,成功协调行动。

事件暴露了巴基斯坦反恐体系的致命漏洞,问题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但问题的根源,远不是技术上的缺陷,而是深深植根于巴基斯坦的权力结构。利益集团间的深度勾结,是反恐行动的最大障碍。

军方与地方武装之间有着微妙的默契:军方通过制造“威胁存在”,保持了巨额军费,而地方武装则借助军方的默许,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种“养寇自重”的局面,导致反恐行动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2023年,白沙瓦清真寺发生恐袭,300人命丧当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涉案武装分子在军方的“清剿行动”前夜神秘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使得巴基斯坦的安全困局陷入了死循环。

历史遗留问题巨大

如今的巴基斯坦,是一个未完成的现代国家。

从独立至今,社会治理一直低效,这直接导致了该国恐怖袭击的频发。

仔细分析巴基斯坦的历史,恐袭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密切,反而与区域、种族、民族及部落的矛盾紧密相关。

2024年11月,开伯尔-普什图省古勒姆地区爆发的暴力冲突,看似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宗教对立,实则根源在于双方长久以来的土地纠纷。

巴基斯坦的立国方式大致上是按人种划省、按部落分权,这种做法从未经历过完整的现代国家建设过程。

由于长期低位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央政府对资源的投入极不均衡,不同地区,尤其是开伯尔-普什图省与俾路支省的民众,始终感受不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实际好处。

资源匮乏、利益分配不公,种种问题的叠加,使巴基斯坦的社会长期处于一个困局中。

这个困局,正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难题。

巴基斯坦的社会结构,使得不同民族和部落在行政区划上经常被人为地划分。

如果同种族、同民族被划入同一区域,它们的地方主义情绪会更加高涨,进而加剧地方冲突;反之,如果被划入不同区域,这些群体就容易成为少数派,边缘化的风险增大。

被忽视的群体,容易受到激进势力的蛊惑,极端手段成为他们表达不满的工具,恐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问题,深深扎根于历史的土壤中。

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为今天的恐怖活动提供了温床。

特别是在俾路支省,英国在过去的殖民时期,将俾路支人强行分割为三部分,分别散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境内。

这一人为的划分,直接导致了俾路支地区持续不断的独立运动和恐怖活动的滋生。

自1947年起,俾路支的激进组织已经发动了五次武装叛乱,直至今日,这一地区的动荡依旧未见平息。

而普什图人的分裂也是巴基斯坦长期动荡的根源之一。

1893年,英国外交秘书杜兰德与阿富汗划定了“杜兰德线”,将普什图人一分为二,使其分布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两国之间。

这条划分线并非天然边界,而是人为制造的隔阂。

它不仅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留下了深刻的裂痕,也成为了两国之间跨境恐怖主义问题的根源之一,尤其是在普什图人文化和民族认同上的冲突,进一步激化了地区的不稳定。

苏联阿富汗战争时期,巴基斯坦在美国的支持下接纳了大量阿富汗难民,并组织了成千上万的“圣战者”参与反苏斗争。

随着苏联撤军,阿富汗局势的复杂化,这一时期积累的大量“圣战者”资源逐渐成为巴基斯坦的负担,尤其是在他们回到巴基斯坦后,带来了持续的安全隐患。

如今,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的崛起,正是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直接产物。

除此之外,国际力量对巴基斯坦分离主义活动的支持,也加剧了该国的安全困局。

巴国内的极端势力日益与国际恐怖组织如“伊斯兰国”、“基地”组织等勾结,增强了恐怖活动的跨国性质。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的情报机关和媒体多次披露,外国势力也在幕后支持国内的分裂主义活动。

例如,2023年12月,“俾路支民族主义军”的头目公开声称,印度长期资助俾路支省的恐怖活动,为当地的分裂势力提供资金支持。

种种历史和外部因素的交织,使得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问题日益复杂化。

治理困境不仅仅是内部政治和经济问题,历史上的殖民遗产和外部干预,早已将这个国家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巴基斯坦的治理困局

从2001年到2025年,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了超过600亿美元的援助,建设了50多个大型项目。

这些资金和项目,理论上应该推动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

这些巨额援助和项目似乎并未激活巴基斯坦经济的内生动力。

以能源领域为例,中方援建的18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2万兆瓦,可输电能力却受到严重制约。

电力损耗率高达35%,远远高于全球8%的平均水平,每年偷电现象带来的损失竟高达40亿美元。

这种“建而不管”的现象,反映了受援国内部治理的全面瘫痪。

更为严峻的,是巴基斯坦深陷的债务危机。

到2024年,巴基斯坦的外债规模突破130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的债务占比达30%。为了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巴基斯坦政府甚至被迫承诺“审查中资项目”,实际上是在承认援助未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援助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提款机,再多的资金也无法填补日益扩大的治理黑洞。

从1958年起,巴基斯坦便开始接受IMF的贷款援助,直到2018年,IMF共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3笔贷款计划。

然而,巴基斯坦从未一次性偿还完这些贷款,而是不断借新还旧,债务规模因此不断膨胀。

到今天,巴基斯坦的外债已达到令人震惊的数千亿美元。

2019年,时任总理伊姆兰·汗向IMF求贷时,IMF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要求。

除了要求巴基斯坦进行反腐工作外,IMF还要求政府取消能源补贴。

为何IMF提出这些要求?

很简单——巴基斯坦的腐败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政府和企业间的腐败勾结,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治理体系的无效,致使巴基斯坦始终无法真正摆脱贫困和经济危机。

巴基斯坦的能源补贴本应是为民众减轻生活负担的有力政策,但现实却是,电力部门早已成为庞大的利益集团,国家巨额的补贴几乎全都被他们吸走了。

事实上,巴基斯坦的能源补贴占到GDP的3%,这笔钱原本是用来帮助居民和企业的。

然而,巴基斯坦电力部门的服务质量却差得令人难以忍受,百姓的负担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被不断上涨的电费折磨得不堪重负。

伊姆兰·汗上任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曾一度取消了能源补贴,这显然触动了电力部门背后庞大利益集团的利益。

结果,不出几时,伊姆兰·汗便被迫重新恢复了补贴政策。

IMF随即取消了原定的贷款援助,随之而来的,是伊姆兰·汗的下台。

谢里夫上台后,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为了维持国家财政,他最终还是不得不重新找IMF。

后来,巴基斯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洪灾,几乎摧毁了三分之一的国土。

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面前,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紧急恢复能源补贴,以减轻民众的压力,然而IMF对此似乎视而不见。

更荒唐的是,巴基斯坦电力部门在灾难面前做出了更加让人愤慨的反应:一边涨价,一边频繁停电,理由是“能源不足”。

面对国家和民众的艰难,他们不仅没有提供帮助,反而让民众陷入了更加恶化的困境。

巴基斯坦电力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出了种种荒谬的操作,而政府的腐败与懒政又加剧了这一切,国家的经济自然不可能好转。

在国内治理方面,巴基斯坦一直存在家族统治、腐败成风、百姓贫困、国家债台高筑等诸多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的失效,使得巴基斯坦无论如何尝试改革,始终难以根治这些顽疾。

外部援助虽然能够短期缓解一些问题,但远不能治本,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更需要依赖自身的改革与自我振兴。

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如果一直依赖借新还旧的做法,巴基斯坦将陷入更深的困境。

巴基斯坦的困局,归根结底源于其治理体系的严重失能。

腐败、政治不稳定、行政低效、安保问题层出不穷,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顽疾。外援能够解决一时之急,但无法带来长久的改变。

若不通过彻底的改革,巴基斯坦将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中国愿意继续做巴基斯坦的朋友,但最终,巴基斯坦必须学会自己站起来,改善治理,才能在未来迎来更好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巴友谊更加牢固,实现两国共同发展。

参考资料:

巴基斯坦接受 IMF 援助:“是药三分毒”?

宋志辉  刘雅菁

0 阅读:188
历史古道翰风

历史古道翰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