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司马懿为何不敢染指曹魏的东线兵权?看历任征东将军是谁

赵赵没期待 2023-12-25 14:10:05
前言

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为了镇守四方,设置了四位征将军分别统领不同地区的军队。其中,征东将军负责抵御东吴的威胁,守卫长江以北的广大领土,地位尤为重要。然而,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后,却始终无法完全掌控东线军队,这成为他进一步掌权的障碍。

那么,司马懿为何无法打通这最后一关呢?其中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司马懿的野心与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刚继位不久,年仅8岁。他的舅舅曹爽作为摄政,挟持朝政,专横跋扈。这引起了曹魏重臣司马懿的不满。

司马懿是曹操的心腹,立过不少战功,深得曹操器重。他长期隐忍,一心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曹操在世时,他并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然而曹爽把持朝政后,他看到了可乘之机。

曹爽少年轻气盛,放荡不羁。他任命自己的党羽,肆意挥霍国库,政令不一。许多大臣对他颇有微词,奏章此起彼伏,然而曹爽不予理会。

其实,曹爽也深知自己能力有限,无力支撑大局。所以他一直努力拉拢重臣,试图稳固自己的地位。只可惜,他的作为不仅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反而造成更大不满。

而这一切,都被司马懿看在眼里。他判断,曹爽志不在位,无法长期稳定政局。于是,他开始暗中拉拢人心,盘算代替曹爽主政的可能性。

为了争取更多支持,司马懿表面上对曹爽恭顺有加,甚至主动向曹爽请辞让位。然而很快他便收起谦逊态度,开始联合好友何晏和长子司马师,准备发动政变夺权。

公元249年,司马懿乘曹爽离开洛阳之机,联合何晏、夏侯玄等人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他们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入皇宫控制了曹芳,随后攻入曹爽府邸将其擒获。最终曹爽被诛杀,司马懿一举夺取政权,称帝弃位,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

然而,就在司马懿以为大功告成时,却没想到东线将领和军队对他并不买账。与其他地区军队的归顺不同,东线军队屡次起兵,试图讨伐这个篡权的大逆不道之人。

二、王凌之乱与东线军队的反叛

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开始专权,他大刀阔斧地清洗曹爽的残余势力。然而东线将领却对他颇有微词。公元251年,新任征东将军王凌在寿春一带聚集兵马,准备拥立曹彪为帝,与司马懿抗衡。

王凌本是司徒王允的侄子,也是曹操的心腹。他得到消息称,司马懿意图篡位,于是汇聚起手中的兵权对其不满。

当初,在高平陵之变前后,王凌便有所动向。他与兖州刺史令狐愚暗中串联,准备在时机成熟时举兵响应。可惜的是,刺史令狐愚过于鲁莽,事发后被司马懿迅速诛杀。王凌只好隐忍等待机会。

终于,在公元251年,王凌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在寿春起兵,意图推翻司马懿的统治。他迅速联合地方豪强,很快聚集起一支强大队伍。并且传檄各路,欲立曹彪为帝,重新执掌政权。

然而不幸的是,其谋划被司马懿的眼线得知,还未及起事就被迅速剿灭。在得知王凌起兵后,司马懿立即离开洛阳,亲率大军前往东线平叛。

起初,王凌还有些侥幸心理,认为有众多地方豪强响应,加上手头兵力不少,足以和司马懿抗衡。然而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在与司马懿交战几次后便节节败退,退回寿春固守。

最终,寿春城破,王凌自知大势已去,在城破之时自刎身亡。司马懿获得胜利后并没有手下留情,将王凌的三族抄斩,警告其他意图谋反者。

本以为剿灭王凌后便可平定东方,让司马懿大失所望的是,此后东线将领接连不断地起兵反叛,试图夺回兵权。文钦、毌丘俭、诸葛诞等将领纷纷响应,让司马懿疲于奔命。

公元254年,毌丘俭在沛县起兵叛乱,并迅速获得了沛国相文钦的响应。此前文钦便对司马懿专权颇为不满,两人军队结合后势力大增。此后又有青州刺史诸葛诞、前将军王基等陆续响应。半年之内,整个华东地区陷入战火。

面对如此庞大规模的叛乱,司马懿深感忧虑。他委托长子司马师前去征讨,经过一年多时间,终于击破这次大规模叛乱。然而这也给东线的军事实力造成极大削弱。

从王凌、文钦到毌丘俭,历次东线军队的反叛可谓此起彼伏。面对如此顽强抵抗,司马懿也颇为头疼。他甚至不得不征召西线将领前来助援。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彻底掌控住东方的兵权。

三、征东重任在肩 忠心耿耿的武将

那么,东线军队为何屡次反叛,司马懿又为何始终无法掌控它们呢?若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看一看历任征东大将军。

征东大将军一职重任在肩,不但是抵御东吴的屏障,也代表了曹魏政权对东方领土的统治。历任征东大将军要么是曹氏宗亲,要么就是曹操的心腹死士,个个忠心耿耿。

第一任征东大将军是张辽,原本是吕布手下猛将,后来归降曹操,成为心腹。张辽生性勇猛善战,这一点是吕布最看重的。面对如今无敌的曹操来袭,当时吕布十分眼红张辽的才能,几个重要心腹中便是相当看重他。

公元198年,曹操的军队攻占徐州。当时吕布坚守徐州城,讲先攻下城内的曹操,解除眼前危机。谁知,吕布麾下早有内应,导致吕布中伏被围困,徐州城也被曹军攻入。英雄无奈,在落败的重创下开城投降。

眼看主公投降,张辽也只得交出兵权归顺曹操。然而没想到的是,曹操竟然因为其才能,将张辽立刻收为心腹。此后,张辽在曹操麾下立下无数军功,甚至拯救了曹操的性命。

最终,他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镇守合肥抵御东吴。作为曹操的心腹死士,他对曹魏忠心耿耿。所以当司马懿篡权后,张辽对此并无异议。只不过,他也没有积极响应的意图。

第二任征东大将军是曹休,也就是曹操侄子。曹休也是曹操麾下猛将,他的“虎豹骑”在曹魏军队中名气极大。

一次,曹军进军对东吴用兵。这次出征,曹操侄子曹休也在军队之中。可惜,出征前曹操便病倒在江陵,无法指挥大军。为了激励士气,曹休献策分兵屯驻江陵,以候时机用兵。

这一计策将士气重新点燃,曹操非常赏识,后来拜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在这个位置上,他与东吴交战屡屡告捷。作为曹氏宗亲,他自然也绝对忠诚于曹魏政权。

第三任征东大将军满宠,也是曹操的心腹将领。他曾协助曹仁守城,挽救曹魏于危难之中。当初,曹丕称帝后,东吴孙权趁机进攻合肥。当时守城的是曹仁,可惜守备松懈,很快便陷入苦战。满宠见状,立即上书分析形势,并提出许多应对之策。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曹仁顺利守住了合肥。

曹丕听闻满宠之功,大加赞赏,拜他为征东大将军镇守淮南抗击东吴。此后,满宠也以忠心报答,对曹魏忠诚不二。

所以,司马懿之前这些征东大将军要么就是曹操心腹,要么就是曹氏骨肉,个个对曹魏忠心耿耿、血脉相连。他们很难倒向篡权的司马懿,这也成为司马懿控制东线的巨大阻碍。

四、隐忍多年 一剑除心头大患

虽然屡屡受挫,但是司马懿还是丝毫没有放弃对东线的觊觎。当王凌之乱平定后,他立即派遣心腹李丰前去东线,以拉拢人心。并且设法安插亲信,逐步渗透进东线军权之中。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他打算大举控制东线之际,却突然于公元251年去世,他的野心也随之破灭。在临终前,司马懿意识到大业尚未完成,担心司马师等人难以掌控全局。

所以他召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再三嘱咐他们兄弟和睦相处、互相扶持。希望两人能共同掌权,完成他一生的心愿。

司马懿去世后,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亲遗志,与弟弟司马昭共同执掌朝政。起初两人表面和睦,但是权力斗争的阴霾很快浮现。终于,在公元255年爆发了著名的夷陵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昭联合权臣贾充和外甥毌丘损发动兵变,杀死兄长司马师夺取大权。毌丘俭之前在东线发动大规模叛乱,此时却倒戈相向,协助司马昭。

司马昭夺权后,于公元263年废黜魏帝曹奂,迫使曹奂禅让帝位。随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即位,正式结束三国局面,建立西晋王朝。

从高平陵之变,再到夷陵之变,司马懿及其后人经历波折后终于如愿以偿。可以说,在司马懿隐忍多年后,其子孙抓住时机,一举解决心头大患。然而即便如此,东线的军队依然反复无常,时而谋逆。直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才得以彻底稳定下来。

结语

回望历史,司马懿在世时就一直觊觎东线兵权。只可惜,屡次尝试均告失败。直到其子孙夺权后,才真正掌控全局。

2 阅读:3897

评论列表

波波

波波

20
2023-12-28 16:54

野史都没有你这么野

竹笋包子波波舟

竹笋包子波波舟

9
2023-12-26 18:11

写的都是啥啊,百度都不会吗,这么多错误。

江郎才为谁尽

江郎才为谁尽

7
2024-01-01 14:20

司马昭联合权臣贾充和外甥毌丘损发动兵变,杀死兄长司马师夺取大权。 好家伙,这是谁写的

迷途的糕点

迷途的糕点

6
2024-01-28 03:27

前面看得有点怀疑自己的记忆,直到看到张辽对司马懿的篡位并无异议这里才发觉不对劲[笑着哭]

heijinsishen 回复 02-18 03:21
至少逻辑没毛病啊,死人怎么会有异议[呲牙笑]

可乐

可乐

5
2023-12-26 20:35

拉黑吧,一派胡言

致青春

致青春

5
2023-12-26 17:05

在哪儿找的资料?太天马行空了。

用户13xxx29

用户13xxx29

4
2024-01-02 18:07

野史都不敢这么写

很稳别慌

很稳别慌

3
2023-12-26 14:17

大部分都错的。

印刷布衣

印刷布衣

3
2023-12-25 20:24

写的都是啥

吃到去世

吃到去世

3
2023-12-27 07:47

因为东线是孙十万,都不用司马懿出手[得瑟]

墨斗

墨斗

3
2024-03-27 04:27

小编这二货,把三个版本的司马懿都放上去干嘛

空格

空格

1
2024-01-02 12:28

平定一次淮南,熬死一个司马

赵赵没期待

赵赵没期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