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金榜题名,那就名扬天下——看古代落榜生的逆袭

凭阑听史 2020-08-30 20:55:20

在当下,中高考最牵动亿万国人的神经,高考早就结束了,7月25日凌晨就可以查成绩了,中考大部分省区也已结束,都在等分数。科场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惨淡万里凝。考得好自然皆大欢喜,考得不好在伤心之余,还要振作起来,毕竟没有过不去的坎。在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是名副其实的国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得好青云直上,彻底改变命运,那名落孙山咋办?历史上多位名人都曾几度落榜,但有的成功入仕,有的另改他业,同样名垂青史。

一、康有为

1858年3月19日,也就是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十一岁时父亲去世,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然而,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康有为连续几次科举不中,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传统的文化学术产生怀疑。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95年,康有为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公车上书”。随后,与弟子梁启超一起于1898年开始进行著名的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二、李时珍

在中国古代,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通过科举走向仕途的阳光大道,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李时珍也不例外,实在不行再学医。

然而李时珍在考中秀才后,考运就很差,连续三次落榜。

好在科举考试不是李时珍的执念,李时珍的父亲也懂得“事不过三”的道理,全家举人梦破碎后,李时珍开始学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到四年,李时珍就已经在医学的领域里如鱼得水,可以独自行医,并且医名日盛。

在太医院供职三年后,辞职回乡的李时珍先是坐堂行医,后又总结自己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医籍的经历,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就这样,历经了千辛万苦,完成了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东方药学巨典”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三、左宗棠

想当年,左宗棠是花钱买了个秀才资格,才得以参加长沙乡试。原本试卷被考官胡鉴批了个“欠通顺”,明摆着落榜,却不曾想发榜前,皇帝突然给湖南增加了六个举人名额,而考官胡鉴在此时突然猝死,左宗棠在一片争论中,过了关。

大概是运气用完了,往后三次,左宗棠都是名落孙山。

左宗棠是个极有个性的人:考不上拉倒,老子回家种地去。

然而举人的身份让左宗棠上下两难,捐官没钱,单是种地又不甘心。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时光里,左宗棠一面务农,一面研习兵书,还自称为“湘上农人”。

之后,当太平天国的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时,左宗棠在朋友的劝勉下,毅然投入到保卫清朝命运的战争里。他提出的建议都被朝廷所采纳,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撤回离去,由此左宗棠开始了他一生的功名。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回乱。特别是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使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和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四、蒲松龄

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是名著《聊斋志异》的作者。清朝顺治十五年,十九岁的蒲松龄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名,立时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科举之路至此开始变得乖张起来,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他还会四次落榜?

因为蒲松龄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而蒲松龄不会写那种刻板的、腐朽的、毫无文采的文章,所以他从考秀才一开始就偏离了跑道。蒲松龄做了多长时间秀才?半个多世纪。虽然蒲松龄一直没有博取功名,但在学术上潜心研究,“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别的方面不说,单单一部《聊斋志异》就已经够他名垂青史了。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即使高考落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再打开一扇窗,”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代这些著名落榜生用亲身经验告诉你:人生的路往往是从低谷才开始算作是起点,遭遇过挫折的人生,一旦逆袭,结果总是会超出想象。

2 阅读:1170
评论列表
  • 2020-09-28 10:54

    没有黄巢就是不完美的文章[得瑟]

凭阑听史

简介:拨开时空的烟云,洞察历史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