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61年3月16日凌晨,开国大将陈赓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位在长征路上冒死救过周恩来性命、与粟裕将军结为莫逆之交的开国功臣,以61岁的年龄成为第一位离世的开国大将。消息传来,老战友粟裕当场昏厥,醒来后失声痛哭;周恩来强忍悲痛主持完广州会议后泪如雨下,懊恼未能报答这份救命之恩。在陈赓离世前一天,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特意带着妻子傅涯和小女儿拜访了正在家中养病的粟裕,与这位生死之交作了最后一次促膝长谈。这个平日爽朗风趣、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军,就这样在春寒料峭中悄然离去。
大纲:
一、陈赓将军的革命生涯
早年从军经历

在革命队伍中的重要贡献
性格特点:爽朗、风趣、勇敢
二、长征路上的生死救援
1934年周恩来突发重病

陈赓冒险寻医求药
担任"担架队队长"护送周恩来
周恩来转危为安
三、与粟裕的革命友情
1947年初识,战场默契配合

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住院期间的"难兄难弟"情谊
最后一面的深情对话
四、陈赓离世与战友悲恸

1961年3月15日的预感与安排
3月16日凌晨离世
粟裕、李克农等人的悲痛反应
周恩来闻讯赶回的深切哀思
对革命先辈的永远怀念

61年陈赓大将去世,粟裕痛哭晕倒,周总理:我还没报他的救命之恩
1961年3月16日凌晨,开国大将陈赓永远闭上了双眼。这位在长征路上冒死救过周恩来性命、与粟裕将军结为莫逆之交的开国功臣,以61岁的年龄成为第一位离世的开国大将。消息传来,老战友粟裕当场昏厥,醒来后失声痛哭;周恩来强忍悲痛主持完广州会议后泪如雨下,懊恼未能报答这份救命之恩。在陈赓离世前一天,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特意带着妻子傅涯和小女儿拜访了正在家中养病的粟裕,与这位生死之交作了最后一次促膝长谈。这个平日爽朗风趣、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军,就这样在春寒料峭中悄然离去。
铁血将军 革命征程
陈赓将军1903年生于湖南湘乡,自幼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十七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加入了湖南陆军。

在军校期间,陈赓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很快就在同学中脱颖而出。1922年,陈赓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启了他革命生涯的新篇章。
在黄埔军校,陈赓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物——周恩来。周恩来当时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陈赓被任命为他的警卫副官。
这段经历为陈赓打开了新的视野,让他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周恩来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赓追随党组织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辗转来到井冈山,加入了毛泽东领导的革命队伍。
在井冈山时期,陈赓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带领部队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成功保卫了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陈赓担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为红军取得多次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陈赓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性格。他经常用诙谐的语言活跃战士们的士气,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开心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奉命组建新四军第四支队。他率部转战江淮地区,开辟了崭新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部队多次打破敌人的封锁,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新中国成立后,陈赓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他又投身于国防建设事业,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战争年代,陈赓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可敬的战友。他待人真诚,平易近人,深得部下爱戴。
战场上的陈赓英勇无畏,善于运用战术。生活中的他却是个趣味横生的人,常常用幽默化解紧张的气氛。
这样的性格特点,让他在革命队伍中结交了许多知心好友。他与周恩来、粟裕等人的友谊,在革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动人的佳话。
生死相救 风雪长征路上情

长征路上,红军队伍正穿越茫茫雪山。陈赓率领部队在后卫位置,为大部队提供掩护。
1935年的一天,周恩来因连日奔波,加上恶劣天气的侵袭,突然晕倒在雪地里。当时的情况异常危急,敌军正在后方紧追不舍。
陈赓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跳下战马,背起昏迷的周恩来。他一边背着周恩来艰难前行,一边指挥部队继续掩护大部队撤退。
寒风呼啸中,陈赓的脚下是厚厚的积雪,背上是生命垂危的周恩来。他顶着刺骨寒风,踩着深深的雪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挺进。

途中,敌人的炮火不断袭来,陈赓始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周恩来。他带领警卫员们在雪地里穿行,躲避敌人的追击。
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陈赓终于将周恩来背到了安全地带。他立即组织医护人员对周恩来进行救治。
这场生死营救,让周恩来永生难忘。在后来的日子里,周恩来多次提起这段往事,感慨陈赓的忠诚与勇敢。

长征结束后,陈赓依然保持着对周恩来的忠诚。他多次在战场上挺身而出,保护中央领导的安全。
在遵义会议期间,陈赓担任警卫工作,日夜守护会议场所的安全。他带领警卫部队在周围设防,确保会议顺利进行。
红军继续北上的过程中,陈赓率部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他运用灵活的战术,成功掩护中央领导机关安全转移。
这种生死之交的情谊,在革命战争年代显得弥足珍贵。陈赓和周恩来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长官与部下。
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像这样的生死相助不止一次。每一次危急关头,陈赓都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革命战士的忠诚。
在后来的岁月里,周恩来一直惦记着这份救命之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陈赓的感激之情。
直到1961年陈赓去世,周恩来都深感遗憾,觉得没能好好报答这位老战友的救命之恩。这成为他一生难以释怀的遗憾。
在陈赓的追悼会上,周恩来强忍悲痛发表悼词。他回忆起长征路上的那一幕,声音几度哽咽。
从雪山上的生死相救,到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的并肩作战,陈赓和周恩来的革命友谊,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动人的一页。
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两位革命家的生死情谊,更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无私的胸怀。那段冰天雪地中的救援,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生死挚友 惊闻噩耗泪满襟
1961年3月16日这天,粟裕将军正在家中养病。清晨的阳光还未照进房间,一个电话打破了宅院的宁静。
电话里传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陈赓大将在凌晨时分永远离开了人世。粟裕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身体猛地一晃,当场昏厥过去。
就在前一天下午,陈赓还带着妻子傅涯和小女儿来看望过他。两位老战友促膝长谈,回忆往事,谁能想到这竟是永别。
粟裕醒来后,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老将军失声痛哭。他颤抖着身体,不停地说着:"老陈走了,老陈真的走了。"
两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陈赓负责新四军第四支队,粟裕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
在江淮平原的战火中,两人配合默契,多次联手打击日军。他们共同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解放战争时期,两人更是并肩作战,在华东战场上屡建战功。陈赓经常和粟裕探讨军事战术,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战争年代里,两人曾多次出生入死。在一次战斗中,陈赓冒着枪林弹雨救出了被围困的粟裕部队,这份情谊令粟裕终生难忘。
和平年代到来后,两人虽然各自担任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逢假期,两家人常常聚在一起,畅叙友情。
陈赓去世前一天的那次探望,成为两位老战友最后的告别。那天下午,陈赓特意带着家人来访,仿佛预感到了什么。
两人相对而坐,回忆起并肩作战的岁月。从江淮平原到华东战场,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
粟裕将军强忍着身体的病痛,亲自送陈赓到门口。临别时,两人紧紧握手,久久不愿松开。
谁知这一握手,竟成永诀。第二天一早,噩耗传来,让粟裕这位铁骨铮铮的老将军也难以承受。
在陈赓的追悼会上,粟裕强撑着病体前往送别。他拄着拐杖,在灵前驻足良久,泪水打湿了军装。
从此以后,每当提起陈赓,粟裕总是沉默良久。他时常翻看两人的合影,细数着那些共同战斗的日日夜夜。
这份战友情谊,超越了生死,跨越了时空。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两位开国将领的深厚友谊。
在中国革命史上,陈赓和粟裕的友谊是一段佳话。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革命友谊的赞歌,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从江淮平原到华东战场,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这份战友情谊历经考验,愈发弥坚。陈赓的离去,不仅让粟裕失去了一位生死之交,也让中国革命事业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将领。
风云往事 功勋永世流芳
陈赓大将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在北京,无数群众自发前往医院,送别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
追悼会当天,北京的天空下着细雨。周恩来总理放下手中繁忙的政务,专程赶来送别这位生死之交。
在追悼会上,周恩来的悼词饱含深情。他回顾了与陈赓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尤其提到了长征路上那段刻骨铭心的救命之恩。
会场内外,到处都是前来送别的人群。老战友们神情肃穆,年轻一代的军人们列队致敬,向这位军事教育家致以最后的敬意。
陈赓大将的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更是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国防教育领域,陈赓开创了许多先河。他主持创办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他提出的"又红又专"教育方针,成为军事院校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一理念影响了几代军事人才的培养。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陈赓仍然心系国防建设。他多次深入基层部队调研,为部队建设献计献策。
陈赓去世后,全军上下掀起了学习陈赓精神的热潮。他那种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作风,成为军人学习的榜样。
多年过去,陈赓的故事依然在军营里广为流传。他与周恩来的生死情谊,他与粟裕的战友之情,都成为革命友谊的典范。
在军事院校里,陈赓的铜像巍然矗立。一代代军校学员在这里宣誓,传承着陈赓大将的革命精神。
2003年,为纪念陈赓诞辰100周年,军队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众多将领和专家学者重新评价了陈赓的历史贡献。
在湖南湘乡,陈赓的故居被辟为纪念馆。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参观,追忆这位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的丰功伟绩。
陈赓的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珍藏的军事著作和笔记捐赠给军事科学院。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后人研究军事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军事科技领域,陈赓开创的事业仍在发展。他培养的学生们活跃在国防科研第一线,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时光流转,陈赓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用毕生的心血浇灌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他的功勋永远铭记史册。
在中国军事史上,陈赓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黄埔军校走出的杰出将领,是开国大将中的军事科技专家,更是革命友谊的典范。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是陈赓这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他们的事迹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传颂。
用户10xxx18
小编发文严谨一点,陈赓不是61岁。逝世那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