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15师的三个参谋长,一个下落不明,另外两个是什么军衔?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2-08 15:56:56

八路军115师的三个参谋长,一个下落不明,另外两个是什么军衔?

世人都知道八路军115师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力劲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支铁军竟然有过一段离奇往事。1937年秋,当115师刚刚改编完成,走上抗日前线时,谁能想到第一任参谋长会携款潜逃,给这支英雄部队留下了一段悬案。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位参谋长离奇失踪后,115师竟然很长时间都没有设立新的参谋长。而随后接任的两位参谋长,都在战火纷飞中写下了传奇战功,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开国将军。那么,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两位开国将军,又都是什么军衔呢?

一、115师的诞生

1937年盛夏,抗日烽火遍及中华大地。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就在这一年的8月,在陕北一处窑洞里,朱德、彭德怀等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一支新型抗日劲旅。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威震敌胆的八路军115师。

115师的前身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红一方面军。这支部队历经万里长征,战功赫赫。当时,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红一方面军也随之改编为115师。

在改编的过程中,115师保留了红一方面军的精锐骨干。林彪担任师长,聂荣臻任政委,这两位指挥员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林彪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指挥了著名的黄陂、田家镇战斗,聂荣臻则是红军中少有的留过洋的军事专家。

改编之初,115师下辖343旅、344旅,总兵力约二万一千余人。两个旅长分别由著名将领杨成武和陈光担任。这些将领都是百战老兵,在长征路上立下赫赫战功。

115师成立时,上级特意为其配备了一批先进武器。除了缴获的德制、捷克制步枪外,还装备了一定数量的迫击炮和轻重机枪。这在当时的八路军部队中,可以说是装备精良。

但武器装备再好,也需要有人来统筹规划。一支部队要打胜仗,参谋长可谓举足轻重。参谋长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协调各部行动,可以说是部队的"大脑"。为此,上级慎重地选派了周昆担任115师的首任参谋长。

当时,115师驻地选在了山西省代县。这里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之地。部队刚刚进驻,就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迅速打通了与附近村寨的联系,建立起了抗日根据地。

就这样,一支崭新的抗日劲旅诞生了。谁也没想到,这支刚刚改编完成的部队,不久后就会在参谋长人选上经历一场风波。而这个风波,也为115师后来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二、周昆事件始末

1938年的一个寒冷清晨,115师驻地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参谋长周昆失踪了。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炸弹,在整个部队引起轩然大波。

事情要从一周前说起。那时115师正在筹划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需要大量军费支持。上级决定拨款6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按照当时的物价,一斗小米才2元钱,6万元可以买3万斗小米,足够一个团的战士吃上大半年。

为了领取这笔军费,周昆亲自前往战区司令部。当时正值寒冬,山路崎岖,还要防备日军的袭扰。为了安全起见,周昆带了一个警卫班护送。经过三天跋涉,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顺利领到了这笔军费。

让人没想到的是,周昆在返程时做出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将6万元军费分成两份,自己带着3万元,另外3万元交给一名警卫员,让他先行返回部队。当时有人问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周昆说这是为了分散风险,以防遇到日军或土匪的袭击。

警卫员带着3万元安全返回了115师,可周昆却从此杳无音信。部队立即派出多路人马展开搜寻,沿途打听周昆的去向。通过调查发现,有群众在附近的火车站见过一个符合周昆特征的人。

这件事很快惊动了上级。组织上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对周昆失踪一案进行全面调查。调查人员走访了周昆的家乡亲友,查阅了他的往来信件,甚至派人去了国统区打探消息,但始终没有找到他的下落。

更令人不解的是,周昆在担任参谋长期间,工作一直兢兢业业,从未出现过任何问题。他熟悉部队情况,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常常有独到见解。就在失踪前几天,他还在参与制定新的军事行动方案。

这起离奇事件给115师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一方面,3万元军费的损失让部队的军事行动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参谋长的突然失踪也给部队的正常运转造成了困扰。

为了稳定军心,115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强了部队的纪律建设,其次是对重要岗位人员进行了严格审查。但最特别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115师并没有立即任命新的参谋长,而是由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代行参谋长职责。

这个临时的安排,却成就了一段军事传奇。因为这位作战科科长日后成为了开国将军,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空军泰斗王秉璋的崛起

在115师最困难的时期,一位年轻的作战科科长挺身而出。这个人就是王秉璋,他以参谋处长的身份临时代理参谋长职务,却在这个位置上干出了一番惊人的事业。

1938年春,115师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山东,日军据点星罗棋布,国民党顽固派也虎视眈眈。在这种复杂局势下,王秉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

他主张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将部队分成若干小分队,利用夜色潜入敌占区。这些小分队白天分散隐蔽在老百姓家中,晚上则出来活动,打击敌人。这个战术很快收到了成效,部队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在山东站稳了脚跟。

一次,王秉璋得到情报:日军在某地设立了一个重要据点,但防守并不严密。他立即组织了一次突袭行动。战士们化装成做买卖的商人,把武器藏在驴车载的货物下面,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敌人的据点。当夜,他们一举拿下了这个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1939年3月,王秉璋组建了东进支队。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却像一把尖刀,深深插入了敌人的腹地。他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日军疲于奔命。在他的带领下,东进支队先后解放了十几个县城,建立起了一片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新中国成立后,王秉璋被调往空军任职。当时的空军正处于建设初期,百废待兴。作为空军参谋长,他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建议。比如,他建议在训练飞行员时,要特别注重夜间飞行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飞行训练,这些建议为提高空军的实战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两弹一星"工程中,王秉璋负责空军方面的配合工作。当时试验场地多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他亲自带队勘察场地,协调空军力量支援工程建设。在他的努力下,空军为"两弹一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1955年,在新中国第一次授予军衔的仪式上,王秉璋被授予中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的最高褒奖。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在空军建设的岗位上奋斗。

在他的主持下,空军建立起了完善的训练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他还特别重视空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维修基地,为空军装备的维护保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陈士渠将军的传奇征程

1940年的一天,115师来了一位新的参谋长。这位身材魁梧的军官就是陈士渠,他的到来为115师注入了新的活力。

刚上任不久,陈士渠就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当时,日军在山东沿海地区频繁活动,企图切断八路军的海上补给线。陈士渠经过详细分析后,提出了一个特别的作战计划:利用渔民的身份,在海边建立秘密据点。

这个计划很快见效。八路军战士白天扮作渔民出海打鱼,暗中侦察敌情;晚上则化身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打击敌人。这种独特的战术,让日军防不胜防。在短短两个月内,他们就摧毁了敌人十几个哨所,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1942年春,陈士渠调任滨海军区司令员。在这个位置上,他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带领部队在一次战斗中,仅牺牲三名战士就歼灭了两千多名日伪军。这次战斗的关键在于他巧妙运用了"麻雀战术"。

原来,陈士渠发现敌人有个致命弱点:每到粮食收获季节,日伪军都会派出大量人马到各村庄抢粮。他立即组织部队分散埋伏在各个村庄,等敌人分散开来后,再各个击破。这个战术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最终遭受了惨重损失。

在淮海战役中,陈士渠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他负责策划了围歼杜聿明军事集团的关键一环。当时,国民党军在徐州一带布防严密。陈士渠提出了一个"声东击西"的妙计:先在东面制造声势,吸引敌人注意力,然后主力部队从西面突然发起攻击。

这个计划的实施过程惊险万分。一天深夜,陈士渠亲自带队在敌人阵地前活动,制造出大部队调动的假象。敌人果然上当,将主力调往东面。就在这时,我军主力从西面发起猛攻,一举突破了敌人防线,为后来全歼杜聿明部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渠被任命为工程兵司令。"两弹一星"工程启动后,他带领工程兵部队投入到这项国之重器的建设中。当时建设条件十分艰苦,很多试验基地都在戈壁荒漠。陈士渠经常亲自带队勘察地形,解决技术难题。

1955年授衔时,陈士渠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开国上将。但他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作风,带领工程兵部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他的领导下,工程兵部队为"两弹一星"工程建设了大量重要设施。

五、两位将军的历史印记

在新中国的军事史上,王秉璋和陈士渠这两位115师的参谋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不仅在战争年代建立了卓越功勋,在和平建设时期更是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空军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当时的王秉璋提出了"攻防并重"的训练理念。他组织编写了《空战训练大纲》,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空军作战的基本原则。这份文件后来成为空军训练的重要依据,为空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同一时期,陈士渠正带领工程兵部队进行一项特殊的任务。在青海的戈壁滩上,工程兵要为"两弹"试验建造发射场。当时条件异常艰苦,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十度以下,但在他的带领下,工程兵战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如期完成了建设任务。

1964年,一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在西北某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进行试验。王秉璋负责空军的配合工作,他组织了多架次飞机进行气象观测和数据采集。陈士渠则带领工程兵部队负责场地建设和安全保障。两位将军再次并肩作战,为这次试验的成功贡献了力量。

在国防科技建设中,两位将军都有着独特的贡献。王秉璋特别重视空军的技术创新,他支持研制新型雷达系统,提高了空军的探测能力。陈士渠则带领工程兵研发了多种工程装备,其中一些技术至今仍在使用。

1975年,两位将军都已退居二线,但他们仍然关心国防建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他们共同提出了加强部队现代化建设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其中很多内容被纳入了军队建设规划。

两位将军还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在他们的推动下,空军和工程兵都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王秉璋创办了空军指挥学院的前身,培养了大批空军指挥人才。陈士渠则推动建立了工程兵技术学校,为部队输送了众多技术骨干。

1990年代初,两位老将军都相继离世,但他们的贡献并未被遗忘。在军队的多个院校和基地,都保存着他们的工作手稿和笔记。这些珍贵的资料,记录了他们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的历程。

如今,在军史馆里,还陈列着两位将军使用过的地图、望远镜等物品。这些实物见证了他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的不凡经历,也见证了115师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荣传统。

0 阅读:67

陈海青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