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小心思,吊起学习胃口,孩子将变得更好学

敖爸聊教育 2021-03-06 21:19:57

如果孩子有“好为人师”的小心思,这会不会是一件坏事?在不少父母看来,孩子有这样的小心思,不是一件好事。果真是这样吗?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在孟子看来,人如果“好为人师”,是一个大毛病。在大家印象当中,“好为人师”多发生在别人不想听,对方却还硬要说的环境中,这样的举动自然是不受人待见。可见,“好为人师”在成人的世界中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反感的举动,但在孩子的世界中就不是这回事了,我们不仅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好为人师”的心理,甚至还要鼓励孩子把“好为人师”的做法发扬光大。

01

孩子如果有这种“好为人师”的心理并不难理解,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孩子都有想要得到他人的肯定,想要证明自己价值的渴望。

而当孩子发现自己能够在某件事情上能成为小伙伴的“向导”,或者是小伙伴甚至是大人因某些需要而向自己寻求帮助时,这无疑是孩子获得肯定和证明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信有很多孩子都玩过“上课”的游戏,由其中一人扮演老师的角色,其他人则扮演学生的角色,再加上几张小板凳,一场“上课”大戏就要拉开。有趣的是,每当玩这样的游戏时,老师这个角色往往是最抢手的。很显然,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当上老师,哪怕只是扮演的老师,也是一件颇具吸引力的事情。这其实是典型的“好为人师”的心理表现。

除此之外,教别的同学解题,帮助别的同学学习等等,其实也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为人师”的孩子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更好地巩固和记忆。

02

在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父母有意无意地在运用这一教育原理——让孩子当“老师”,并切身感受到了好处。

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位从来没上过学的普通农民,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送进了重点大学,很多人都觉得非常惊讶:我们花高价帮孩子报了那么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孩子还是学得一塌糊涂,这家人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于是纷纷询问这位农民,究竟有什么教育孩子的绝招?

农民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他说:“我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每天让孩子把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教给我罢了……“

在这位农民的回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几个字:让孩子当“老师”。这种做法其实和被誉为终极学习法的“费曼学习法”是如出一辙,或者说就是一回事。

可见,让孩子做“老师”,不仅不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反而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说,当我们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心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孩子的学习潜能挖掘出来,收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03

那么,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心理,对于孩子而言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好处呢?

第一,大幅提升孩子对学习的热情。

通过扮演“老师”的角色,孩子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自信心也将获得提升。而在教的过程中,孩子还能获得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对学习的热情,对往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升孩子的逻辑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往往要比学的难度更大,因为教的人除了要对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之外,还必须得有清晰的逻辑和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否则是很难让听的人明白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更逞论把人家教会。

第三,促使孩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和复习。

孩子在“好为人师”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复习的过程,这对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进一步深入学习是有好处的,达到了系统复习和整理的效果。

因此,在学习互助小组中,扮演“老师”角色的孩子,实际上要比接受辅导的孩子受到更多的考验和训练,而在这种考验和训练的过程中,孩子的各项综合学习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

第四,增强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让孩子在教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教会孩子某项知识,而是教会孩子怎么去学习知识。

只有让孩子学会主动探索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才能让他们在今后懂得如何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有效改变以往不爱学、不懂学的状况,从而掌握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语

教育研究和实践证明,当我们充分满足孩子“好为人师”的小心思,能吊起他们的学习胃口,孩子将变得更加好学和上进!

0 阅读:7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