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第21届东博会期间举办的领航奶茶新纪元——2024新茶饮供应链产销对接会暨投资交流会上,著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专家、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发布了由元一智库•农参研究部承担的《中国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白皮书》并作解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a87223c53b0d1f4c3d9281a19e84da.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6f9c47943f73e92bb164bbaa4d0a61a.jpg)
《中国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白皮书》全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新茶饮产业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洞察 ,第二章为新茶饮产业的六大供应链分析 ,第三章为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为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 ,第五章为新茶饮产业供应链竞争格局预测。
2017年,喜茶在上海人民广场开了第一家店,创下了“买一杯排队七小时”的记录。此后,中国的奶茶行业就朝着创新和年轻化的方向一路狂奔。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d1369a959854f85c187df9e75012f3.jpg)
几年间,中国的新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000亿,爆发式的增长让这一赛道始终吸引着无数目光。
“周末去逛商场,很多人都会发现,在上海各大商圈人流集中的地方,总会有人在排队等新式茶饮,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奶茶。因为选用的原材料、制作方法都有升级,现在业内叫新式茶饮,口感好又健康,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这段2021年央视财经的新闻报道,正是新茶饮经历转型的生动写照。市场进入成熟期,新茶饮品牌争先焕新,从原材料茶、奶、果、糖、料的升级,到开发新包装和精美的周边,为了守卫自身的生命线,新茶饮的战略从消费端延伸到了向上游供应链。
新茶饮的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在竞争当中激发的动力却能带动千万条产业链的创新突破。
“卷”到极致的新茶饮,谁在赚钱?是否还有入局的机会?哪些相关产业最有潜力?
基于此,元一智库•农参研究部运用自身优势和经验,承担本次东博会期间对新茶饮供应链的创新研究工作,以白皮书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以期帮助行业内外的从业者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新茶饮的发展趋势,为自身的经营和投资策略作参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8e0239a898b69b1f9eb44f0e32529a.jpg)
看点一:全面洞察新茶饮3.0时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1bf9462355f870ae37b34ac54e426d.jpg)
新茶饮的成长轨迹,最明显的就是茶底的演变。基于中国茶叶产业的庞大体系,《中国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率先对新茶饮的茶底做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茶的变化洞察新茶饮的时代变迁,深入探究区域特色的茶叶、水果和杂粮如何借助新茶饮走向年轻大众的视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dba8daae52dfe7378516a84229086f.jpg)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茶饮行业处于采用茶饮粉末调制的1.0时代。奶茶主要通过粉末勾兑的形式制作而成,既不含茶也不含奶,营养价值低,价格通常在5元以内,茶饮店多为小作坊,品牌和经营都较为薄弱。
世纪初,中国台湾地区的奶茶品牌开始陆续进入大陆市场,以珍珠奶茶为主流产品,成为了茶饮1.0时代的主力军,也是内地奶茶行业穿越萌芽期的“指路人”。
茶饮行业2.0阶段,部分品牌对奶茶原料进行了升级,开始采用茶末或茶渣制作茶基底,并对奶茶形式进行了创新,例如加上一层厚厚的芝士奶盖,并不断优化产品的材料。皇茶(喜茶前身)、CoCo都是从这个时代就耕耘在新茶饮土壤上的领衔者。
2015年开始,茶饮行业进入3.0阶段,茶饮行业逐渐朝精品茶饮方向迈进,主打健康概念的茶饮产品愈加受到消费者关注。除了产品本身,品牌形象、传统茶文化的复兴也成为新茶饮的突出色彩。
新口味、新品牌、新场景、新价值,汇聚成新茶饮的新时代。
《白皮书》从地域产业、品牌竞争、消费结构、拓店模式、新茶饮出海5个方面剖析新茶饮发展现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141e778f7aa409060ac392b757252f.jpg)
我们发现,地域新茶饮品牌的扩张值得重点关注。它们往往能够深度整合本地的文化、产业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品牌形象。茶颜悦色之后,阿嬷手作又在一线城市引发排队现象;西安本土茶饮品牌茶话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众多地域品牌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打卡”热潮。
此外,《白皮书》还聚焦茶饮相关政策、标准,探察新茶饮在官方视角中的价值和规划方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e4fd971e63f489099479cb8910bd7d6.jpg)
看点二:吃透新茶饮产业六大供应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d62a4d28debc6b4db1684d3caa7e0f1.jpg)
茶、奶、果、糖、粮、料,是新茶饮的“开门六件事”。可以说,吃透了供应链,就吃透了新茶饮。
《白皮书》对六大供应链支撑起千亿级的行业规模作出细致梳理,产业链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大有可为的机会。
新茶饮对茶、果的地域性青睐已经形成明显趋势。从最初的茶粉、茶末,到红茶、绿茶、乌龙茶的粗分茶底,再到具体的区域茶叶品牌、设计自有的拼配茶底。新茶饮真正回归了“茶”的本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1967ed996123f6d7a95fd740704cfd.jpg)
同时,新茶饮在鲜果、鲜奶的方向上不断精进,采用小众的水果原料,创新各种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口感颗粒小料,并开始强调产品的功能性。最著名的案例则是奈雪的茶在2021年推出的“霸气玉油柑”,以去火瘦身为卖点,产品销售量占比超过25%,社交媒体平台话题热度过亿。
《白皮书》当中提到,“奶茶焦虑”引发了新茶饮对糖的重新思考,代糖悄然替代了一部分果糖和蔗糖。越是高端的新茶饮品牌,越能够在糖上给顾客更全面的选择。
除了可食用的部分,新茶饮产业还包含制造设备、产品包材等。环保包材、造纸业在这新茶饮崛起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早期不乏众多排队上市者。
当然,盘根错节的供应链网络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也可能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随着新茶饮品牌纷纷向上布局和吞并供应链,中间的利益空间被压缩,《白皮书》重点关注传统供应商如何在头部品牌客户抽身后寻找出路,并提出可行的建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6686b4f4c00a7eef6e65574f91fc25b.jpg)
看点三:新茶饮的社会文化影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1bf9462355f870ae37b34ac54e426d.jpg)
除了产业本身,新茶饮带动的消费和文化变革,比表面上更加深远。《白皮书》聚焦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诸多变化,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看待新茶饮对我们生活世界的多维影响
新茶饮是中国茶的缪斯女神。2023年,新茶饮消耗了30万吨的茶叶,几乎与我国茶叶出口总量持平。新茶饮的出现,解决了我国茶叶品牌“未红先老”的困境——尽管年轻人没有买龙井茶叶的冲动,但霸王茶姬的“醒时春山”吸引了上万名消费者参与线上活动,作为赠品的周边手机壳炙手可热,甚至出现了“黄牛党”。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743453005e3f8851049357f519a9b7.jpg)
新茶饮供应链的延伸持续激发上游产业的全新升级。标准化的茶园、果园成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现代化生产的示范基地,也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方面,新茶饮行业充分带动了就业、投资、文化的复苏。从供应链开始统计,如果平均每个新茶饮门店需要6—9个人,我国新茶饮行业已经解决了300万人以上的就业。
《白皮书》重点展现了新茶饮行业的资本风向分化。到2023年,新茶饮平均售价达到了14.05元人民币/杯,强大的消费力让资本池更深,投资风向也发生逆转,自建供应链越来越成为吸引资本的头等砝码。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奶茶搭子”“奶茶续命”……新茶饮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强劲的文化力,中式新茶饮(chinese new-style tea)冲出了国门,在世界各地讲述中国茶的故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7a754e3e367fcb13b8a3c43e36f2ee.jpg)
看点四:成本挤压下,新茶饮的下沉和出海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1bf9462355f870ae37b34ac54e426d.jpg)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无可回避,成本的压力下,新茶饮品牌们不进则退。《白皮书》把新茶饮出海作为一个重要章节,分析海外茶饮市场的机遇和困境,并探讨我国西南地区是否能够成为新茶饮海外供应基地的理想之地。
一、二线城市的新茶饮竞争已经饱和,但国内的下沉市场仍然有待开发。“喜茶开进县城”,头部新茶饮品牌开始了子品牌、多线路发展计划。下沉使得新茶饮对自建供应链的高昂成本可以更加从容,同时,触达更多的消费者,扩大传播。
另一边,新茶饮的出海之旅也如火如荼。中式新茶饮的发展阶段在海外市场处于领先水平,蜜雪冰城征服了注重性价比的东南亚,茶百道的熊猫迷住了韩国人,奈雪的茶创下海外门店单日销售额新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0068863e59f4f92c7821c748bd840e.jpg)
“卷”到海外的新茶饮无一例外都建立了强大的供应链系统,以我国的西南地区为重要的原料加工基地,借资源和区位优势源源不断地支撑前线门店运作。
透过新茶饮供应链,《中国新茶饮产业供应链创新发展白皮书》针对中国新茶饮产业的作出一次创新性探讨,从一杯奶茶串联起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之中寻找到中国产业结构融合的趋势,记录中国文化的年轻化表达载体,为未来的经营、研究工作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参考资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03d2e2280acbc045e3f74160752db2d.jpg)
未来,元一智库·农参研究部将继续深耕产业兴旺与乡村振兴的紧密关系,不断推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品牌发展报告。农参将推出一系列深度报道,旨在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入剖析新茶饮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