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是曹操族弟,也是曹操麾下数得着的百战猛将。因曹营人才济济,将星闪耀,曹仁未入“五子良将”序列,但论犷悍勇武,曹仁决不输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张郃。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共御曹操。在随后爆发的赤壁大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巧借天时地利,用火攻大破曹操。
赤壁之战使彼时天下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终止了曹操南进统一天下的步伐,被迫率残部退回北方;孙刘联军则试图乘胜追击,以谋夺更大的生存空间。
虽然在赤壁碰壁,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惨败,雄才大略的曹操却没有因此乱了方寸,头脑仍然清醒,在率残军北返时做了规划安排:留悍将曹仁、徐晃镇守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属地),另一员骁将乐进守襄阳。
曹操这一布局,让曹、孙、刘三大军事集团的视线都聚焦到了一个点上——江陵。
江陵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曹操留军占据此处,等于将长江切成两半,等于控住了长江的咽喉,并且为之后曹军再次卷土而来、顺流南下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基地,对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吴核心腹地江东(江南)构成了极大威胁。
江陵对实力羸弱的刘备集团来说也攸关生死。江陵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东近武昌,是诸葛亮在其天才之作《隆中对》中最为重视的一个战略节点。可以说,没有江陵这个战略依托,《隆中对》中的大战略规划就无法实现,刘备无法取得立足之地,只能和之前那样继续颠沛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
因此,乘赤壁大胜之威,再克江陵,击灭或驱逐曹魏守将曹仁,成为周瑜领衔的孙刘联军的当务之急。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十二月,周瑜率军抵达江陵南岸,与镇守江陵的魏将曹仁隔江对峙。
周瑜把大军渡江进攻江陵的桥头堡选在夷陵在两军隔江相峙的情况下,对于周瑜来说,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横渡长江的问题。
周瑜帐下大将甘宁早年混迹于荆州一带,对当地的地理地貌了然于胸,于是建议周瑜先抢占夷陵(今湖北宜昌)。
夷陵位于长江上游的分界处,地控今天的重庆与湖北(古代西蜀与荆州)之咽喉,上可控巴之夔门,下能扼荆襄,《水经注》说 :
“水至此而夷(水流平缓),山至此而陵(丘陵地貌,山形低矮),故曰‘夷陵’”。
夷陵无疑是最佳的渡江桥头堡。将渡江跳板选在夷陵,一是能保障大军主力顺利过江,而是能对对岸敌人形成威胁。若条件可行、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具备的话,还能以最小的代价攻取江陵。
夷陵是益州(四川)门户,离江陵主战场较远,曹仁被周瑜大军牵制,没有精力兼顾到山遥水远的夷陵,此乃兵法上所说的声东击西之策;而且夷陵在江陵的西北方向,可以直接威胁江陵的侧翼;夷陵地势险要,易攻难守,东吴军队又长于水战,可以轻易转战到此。
周瑜采纳了甘宁的建议。甘宁遂率偏师沿江西上,顺利地袭占了夷陵。彼时甘宁的部队加上刚归附的降兵,大约有千余将士。
周瑜以声东击西之策初获大胜曹魏江陵守将曹仁也是身经百战且深谙军事的名将,夷陵被吴将甘宁攻占后,他就预感到大事不好。根据侦查情报,曹仁很快得知甘宁兵单势弱,不过千余人马,于是派部将率5、6千人前去围攻甘宁,魏军抵达夷陵后,在城外架设木楼,木楼高于城墙,魏军登楼俯射城头上的吴军,箭如雨下,对甘宁部形成压制势态,并准备利用兵力优势全歼守城吴军,将周瑜的渡江企图一举扼杀在摇篮中。
甘宁遭遇优势魏军围攻,力战不支,有些守不住了。他派人突围向周瑜求援,周瑜接信后却有些犯难。
他把渡江点选在夷陵,好处多多,坏处仅有一点,距离太远,鞭长莫及。起初,为了保障甘宁袭夺夷陵的行动能顺利成功,周瑜将吴军主力都部署在江陵南岸,以牵制曹仁。
此时周瑜所率的吴军主力也不过3万余人,如果分兵去救甘宁,兵少了不济事,派多了又怕曹仁派军渡江偷袭大营。况且夷陵很远,要去救甘宁短时间很难做到。
正当周瑜左右为难时,麾下将领吕蒙建议道:“留凌统守大营,我军主力迅速驰援夷陵,我可保证凌统能死守10日而无虞”。
吕蒙的判断很准确。周瑜令凌统留守大营,自率主力昼夜兼程驰援甘宁,如神兵天将般抵近夷陵,并迅速对正围攻夷陵的魏军实施反包围,夷陵岌岌可危的不利形势立马为之逆转。魏军惊觉吴军增援大军逼近,仓猝应战,却被吴军精锐主力和夷陵守军前后夹攻,损失过半,残部只能趁夜色掩护仓惶退回江陵。
初试牛刀,吴军即获大胜,士气高涨,于是周瑜趁热打铁,当机立断,挥师渡江,过江后督军直逼江陵,在江陵城外扎下营寨,准备发起进攻。
曹仁不仅悍勇,而且知兵曹仁是曹操手下有名的战将,是个骁勇善战、绝不好对付的狠角色。
初战失利,损失了近3000兵马,对曹军的士气打击很大。但江陵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此前又是前荆州牧刘表囤积粮草以及均需物资的重地,城中军械粮饷充足,坚守一年也没有匮乏之忧,对曹仁来说,只要能激励并恢复士气、稳定军心,牢牢守住江陵应该不是啥难事。
他登城眺望,看见吴军前锋数千人已经迫近江陵城,决定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以挫其锐气,同时振奋守军士气。
见牛金敢死队被吴军围攻,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曹仁及时调整策略,亲率虎豹骑出城悍战,救出牛金,扭转颓势应该说在当时的形势下,曹仁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可他却犯了轻敌大忌,误判吴军擅长水战,弃船登岸陆战则稀松平常,而这正是善于骑战的魏军之强项。他仅在军中招募了300个勇敢强悍的军士,组成一支直进不退的敢死队,由帐下头号猛将牛金率领,饱餐一顿,披坚执锐,就准备开城出击了。
倒也难怪曹仁藐视吴军,因为赤壁惨败在曹操麾下这些战功卓著的大将们眼里,那是非战之败,而是周瑜诡计所致,心中肯定都不服气,都憋着口气要在野战中教训一下不知高低的吴军。
但吴军因屡战屡胜,此时士气高涨,斗志正旺,仅凭主帅周瑜足智多谋和己方的兵力优势,也不会把这区区300魏军放在眼里。吴军前锋见数百魏军竟然主动出战,旋即将魏将牛金的突击队团团包围起来,牛金果然勇猛(铁马首发于头条,严禁剽窃,违者必究),率300勇士左冲右突,横挑竖刺,倒也不畏惧,无奈敌众我寡,吴军蜂拥而上,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魏军敢死队怎样都突不出去,反而有被吴军围歼的危险。
曹仁在城头上观战,眼看将要弄巧成拙:不要说迎头痛击吴军了,弄不好300健儿一个都回不来。他冷静下来观察战场局势,反复斟酌,很快做出了一个正确决策。
追随曹操东征西讨已经快20年的名将曹仁,与盘踞北方的各路军阀的精兵强将都交过手,可谓戎马半生,什么惊涛骇浪没见过, 他见东吴兵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以近20倍的兵力优势还是拿不下牛金的区区300虎贲,看来吴军不善陆战之说不是谬传,马上就对吴军的野战能力有了一个基本判断。
《三国志》记载,曹仁对左右说:“取我马来” !然后力排众议 ,不顾西部都尉陈矫等人的劝阻,亲率亲军数十虎豹骑冲出城去,曹仁与数十虎豹骑杀入包围圈后横冲直撞,大砍大杀,吴军猝不及防,被杀得人仰马翻,纷纷退避,仅一回合就冲破吴军包围圈,救出了已经挂彩的虎将牛金;接着又反身突入重围,杀出条血路,救出其余敢死队员。见曹仁如此勇猛,吴军丧胆,不敢再战。曹仁及数十亲骑接应牛金以及其他幸存勇士凯旋回城。
曹仁之勇,可比战国勇士孟贲、夏育,甚至五子良将之首张辽都不如他《三国志》注引裴松之《傅子》之说:
“曹大司马之勇,(孟)贲、(夏)育弗加也 。张辽其次焉”。
曹仁(曹仁先后被封大将军、大司马)的勇猛 , 诸将中罕有其匹, 甚至古代名将孟贲、夏育都不如他。论孤勇,论剽悍,曹魏首将张辽都要甘拜于他的下风。
史书中所说的孟贲、夏育是战国时的勇将,以其骁勇异常,后世以(孟)贲、(夏)育代指最勇猛无畏之士;张辽,三国曹魏“五子良将”居首,他的勇力尚且次于曹仁,由此可见曹仁非同凡响的实力。
曹仁在首次遣将主动出击失利的情况下,审时度势,迅速调整,亲自率数十虎贲出战,冲锋陷阵,勇不可当,迅速摧垮了吴军前锋,挫其锐气,为之后进行防御战的曹军打了一剂强心针,为提升士气, 固守江陵夯实了基础。这次小战斗看似规模不大,战果有限,但意义却很重大,是曹仁能率孤立无援的守军拼死坚守江陵整整一年的关键所在。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