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四则小故事)

君达看文物 2025-01-03 02:32:36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军阀割据,战乱连年,外族寇扰,边境不宁,对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魏晋时期的士人,深深感到汉代以来儒家礼教的幻灭,转而向生活中寻求审美的快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魏晋文化风采。在哲学思想上,它崇无轻有;在社会思想上,它重个人,轻社会;从政治思想上来说,是重视士人的良知,而轻视名教政治;从人生态度上来讲是重审美,轻功利。从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出发,魏晋士人十分珍惜眼前可以实现的快乐,而饮酒狂欢,便是及时行乐的最佳方式。

因此,酒与醉就成为魏晋文人时代风骨的充分体现。这样,在魏晋时期就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酒文化风范。对社会动荡的无可奈何,对个体生命的认识与重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魏晋文人更加珍视有限的生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眼前快乐,因此产生了及时行乐和纵欲肆志的思想,把瞬间的欢乐看得重于一切。西晋时的张翰,字季鹰,吴郡人,就是一个纵任不拘的旷达名士。

他在西晋齐王幕中做大司马东曹掾时,见到秋风起,便想念起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胪鱼脍,说:“人生贵在满足自己的意愿,怎么能羁宦数千里追求名利官爵呢?”竟然辞职而归。有人曾经问过他:“只求一时静心快乐,难道不为自己的身后名声考虑吗?”他回答说:“让我有身后名声,不如现在给我一杯酒。”《晋书·毕卓传》中记载,毕卓在任吏部郎时,常常因为饮酒而失职。一天,北舍有位郎官酿酒成熟,晚上,毕卓便乘着醉意跑到人家有酒的房间里偷饮。主人以为是盗贼,便把他抓了起来,到天亮时,才发现抓的是吏部郎毕卓。主人立即在酒窖里以瓮为桌,与毕卓对饮起来,直至大醉,方才离去。毕卓还曾吟诗说:“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借饮酒时带来的生理上的欢愉以及时行乐,还只是获得了感官上的享受,而魏晋文人,更希冀从哲学与审美的高度,从人与自然的融合中,来感受酒所带来的精神体验。从而把人带入一种身与物化、物我为一的境界,追求到更高层次上的精神满足。当时,魏晋文人就'35 .发出许多感叹,酒把他们带人一种高远的境界,引导他们进入胜境。王忱曾经叹道,三天不饮酒,便觉得精神与肉体分离了。酒能使人达到沉醉朦胧、忘乎所以的境界,这大概是魏晋文人嗜酒的内在原因吧。借助酒的力,他们体验着皈依自然,超凡脱俗甚至超越一切的快乐。面对人生的短促,他们仿佛感受到了永恒;面对生命中的危险,他们显示出酒脱的精神力量;面对人生的种种烦扰,他们展现出旷达与雅量。酒,成为他们生命的寄托,成为精神追求的象征,成为人生最明快的解释,成为自我最酣畅的表现。

魏晋文人嗜酒之风盛行,除了寻求感官享受,体验审美人生之外,还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汉末至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政权更迭频繁。变幻莫测的政治形势,常常给那些处于政治漩涡中的人,招来杀身之祸。汉末有曹氏集团与汉朝宗室的争权夺利,魏末有曹氏宗室与司马氏集团的互相倾轧。魏晋文人身处这样的政治环境,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有违他们的政治理想,也有辱于他们的人格;直面抗争,却常常招来灾祸,并且累及他人。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中,他们选择了逃避现实的道路。酒,就成为掩盖政见的最佳工具。

因此魏晋时人们嗜酒成风,饮酒醉酒,无可非议。饮酒之风盛行,使得酒渗透到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晋时的谢奕,平生嗜酒,在剡县当县令时,有位老翁犯法,谢奕不忍心用严刑处罚他,竟然罚他喝酒,直灌得老翁酩酊大醉。东晋成和二年(327年),苏峻与祖约起兵,第二年攻人建康(今江苏南京)。庾冰当时为吴郡太守,匆匆逃亡,只有一名郡卒独自以船载他出钱塘口。当时,苏峻悬赏捉拿庾冰,命令手下人严密搜查。

这时护送庾冰的郡卒到岸上喝得醉醺醺地返回来,挥舞着船桨说:“到哪里去找庾吴郡?此中便是!”庾冰恐惧得要命,但躲着一动也不敢动。监司见船又小又窄,认为这个郡卒酒醉口出逛语,所以没有起疑心,从而使庾冰躲过大难。不久,苏峻被温峤、陶侃击败身死。事情一平息下来,庾冰想报答这个郡卒。那卒说,官爵什么的,他不稀罕,年轻时常常想饮酒,不能如愿,只要让他有生之年有足够的酒喝,其他没什么要求。庾冰后来就为他盖了屋舍,买了奴使其家中常有百斛酒,终其一生。当时人们评论这个郡卒时说,他不仅智慧出众,而且旷达超远。

一饮一石,五斗解醒并解性食

汉末以至魏晋南北朝时,嗜酒之风盛行,出现了许多豪饮之士。东汉末年的蔡邕,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人,曾任议郎、司空、尚书、左中郎将等职,喜欢饮酒,有一石的酒量,因常常醉卧道上,人称“醉龙”郑玄、卢植等,也能饮酒一石,竹林七贤中的山涛能饮八斗,刘伶说他自己:“一饮一石,五斗解醒。”东晋的周额,前燕的皇甫真、梁邓元熙、后魏刘藻,都能饮酒一石,至于能饮酒多达七八斗的人就更多了。这些见于史籍中的豪饮之士,使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古人真有如此大的酒量吗?因为按照汉代度量衡制度,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腐籍军对此,前人早有疑问。在宋代,沈括在他的著的《梦溪笔谈》里,将汉代和宋代度量衡加以比较,认为汉代的一石一百二十斤,折算为宋秤,每石等于三十二

斤。即使是三十二斤,也不是一个人能饮得下的,因此他对这些人有一石的酒量,提出了质疑。,看先克到了清初,刘献庭在《广阳杂记》中记述了一个观点,认为古人饮酒,未必以重量来计算,而常常是用饮酒器来计算的。淮河以南都用升来量酒,一升曰爵,二升曰瓢,那么一爵就是一升,十爵是一斗,百爵为一石。

古时的酒器形制很多,同一种酒器大小也不一致,其容量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即使按一爵一升的分量来算,饮酒二石,需要喝下一百升酒,也的确令人难以相信。但从度量衡制度角度既然解不开,人们又试图从古代的酿酒法和古代酒中的酒精含量,来解释古人的酒量之谜。先秦至汉代,酒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重曲酿制的酒,酒酿成后,再加一定比例的水,甘酸中有辛辣味,其酒精含量较高;另一种叫醴,就是酒液的原汁,味道较甜,供不能饮酒的人饮用。

因为酿酒过程中谷物原料发酵时,酒精成分一旦达到百分之十几,酵母菌就会受到抑制而停止繁殖,发酵作用也就进行得很缓慢了。以这样的工艺造出的酒,无论是经过压榨,还是经过过滤,而得到的原酒度数都不高,酒精含量一般不会超过百分之十。这样看来,饮用这样淡薄的酒,且宴饮时间很长,饮七八斗乃至一石,也并非不可能。

及至宋代,由于蒸馏酒的出现,酒精含量提高,就再也没有动不动就饮酒一石的嗜酒者了。宋代时,人们利用蒸酒器皿,使酒醪中的酒精气化,再经过冷却器皿,以得到酒精含量高的蒸酒和烧酒。这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气化比水快,加热酒醪,就能使其中的酒精首先蒸发,以得到蒸馏酒。宋代蒸馏酒工艺的使用、使酒液中酒精含量大大增加,即使少饮,也会令人沉醉。根据今天的科学研究,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05%一0.1%时,会对人的神经中枢起兴奋作用,而这个浓度上升到0.2%一0.3%时,会对人产生抑制作用,使人迷醉不醒。所以,宋代以后的文人学士,在作品中述及酒量时,若喝的是蒸馏酒,还描写某人能饮八斗或一石,就纯粹是没有根据的文学夸张了。

如果说竹林七贤是借酒以放浪形骸,以示愤世嫉俗的话,那么到了东晋末期的陶渊明,酒则成为超逸和清高的象征。嵇康、阮籍等人的酒诗酒文,具有反叛和抗争的色彩,而陶渊明的酒诗酒文,则有返朴归真、远离尘嚣的意蕴。青知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幼博览群书,性爱山水自然,不慕虚荣名利。二十九岁时出仕,曾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很快就因为不习惯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和卑污险恶而自动免官去职,从此隐居务农,终其一生。陶渊明生活在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时代,但他却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在等级制度森严的仕途上,十余年中,他仅仅做过几次小官。

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践自己的人生抱负,便从怀才不遇转向退避通世不再与统治者合作。饮酒,对于他而言,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毋宁说是享受饮酒所带来的情趣。通过饮酒,暂时忘却尘世的混浊,同时为自己营造一方洁净的空间,寄托自己的理想。日久天长,饮酒的情趣逐渐积淀下来,便使酒有了醇朴、闲适、平和、自然的生活象征意义,使酒成为一种超逸豁达的人生态度的反光。

但酒的这种内涵,毕竟源自于对所处环境和人生境遇的不满。因此,在闲适平和的下面,却深深地沉淀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真与善的崇尚,对理想社会的向往。陶渊明的这种人生态度,在他所作的《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里,得到真实的写照。前者生动地刻画出一种悠闲好静、不慕荣利的生活。五柳先生本性酷爱饮酒,可惜这中贫困,常常得不利。亲戚朋友了解这种情况后,经常准备美酒请他来畅饮。他每次赴伙,一定要到喝醉为止,醉了之后,就告退回家,从来不会舍不得走。尽管他的房子破破烂烂,挡不住风吹日晒,屋中空空荡荡,饮酒的瓢常常空空如也,但他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他经常写诗作文自娱自乐,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得与失、荣与辱,对他来说全都已经忘怀。像五柳先生这样以喝酒与赋诗为快乐的人,确实不属于纷乱混浊的时代。

《归去来兮辞》想象诗人自己外出归来时,牵着幼子踱进内室,樽中已贮满美酒。拿起酒壶酒杯自酌自饮,闲看院中树木怡然自得,酒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须臾分离的伙伴。正如他在《止酒》一诗中所述:“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他既要寄情于酒,又要赋诗抒怀,诗与酒以情怀为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咏酒的诗很多,以酒或饮为题的有《饮酒二十首》、《连雨独饮》、《述酒》等。在《连雨独饮》中,他吟诵道:“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在《饮酒·序》中他说,他在家闲居少有欢乐,加上近来夜已渐长,每逢得到名酒,没有哪个晚上不喝,对着自己影子独自干杯,不知不觉间便醉了。醉酒之后,就写几句诗来自我娱乐。这二十首诗,题目叫《饮酒》,实际上是咏怀。正如人们所评论的,他是常言酒、多言酒而意不在酒其中既有绝意仕途的铮骨豪气,又有感慨人生多舛的柔情细语,还有归隐田园的恬静与豁达。

正如在《饮酒》寺中所述的洋家齐称基团面队谐制发面有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攀经费惜叫味。

车能备葡萄美酒夜光杯

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是以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而西域地区盛产葡萄,葡萄自然也就成了重要的酿酒原料。以葡萄酿成的美酒即是葡萄酒。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北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果树品种之一。七千年以前,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一带)居民已开始种植葡萄。后来,在中亚和我国西域地区也有种植。

县葡萄酒起源于五千多年以前的巴比伦和亚述。在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已有关于葡萄酒买卖的条文。我国用葡萄酿酒也有两千年了。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当时西域地区酿造的葡萄酒质量很高,可存放几十年,而且产量也很可观,富有人家可藏上万石的酒。古书的记载可能夸大了一些,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西域地区葡萄酒的生产情况。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将葡萄品种带到了长安,并招来酿酒艺人在长安酿造葡萄酒。至此,中原地区有了葡萄酒。但自汉至唐,葡萄酒还是稀有之物。因而。东汉末年,陕西扶风县有个叫孟佗的人,送了一斛葡萄酒给中常侍张让。张让是个掌权的大宦官,他受贿后即授孟佗凉州刺吏的职务。三国时代,黄河流域已经种植了优良的葡萄品种。从出土的古文物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把葡萄树编织在美丽的绸缎上,叫葡萄丝缎。把葡萄果刻在铜镜上,叫葡萄镜。随着葡萄的广泛种植,葡萄酒的生产可能比前代普遍一些。魏文帝曹丕在给臣下的诏书中说:“葡萄酒,酒味醇美,说起来就让人垂涎咽唾何况亲自品尝呢?”

唐代是历史上大规模酿造葡萄酒的高峰时期。公元640年,唐太宗攻破高昌后,得到了马乳葡萄种子,并且仿效高昌葡萄酒的酿造法,亲自督造葡萄酒,据说魏征是个酿葡萄酒的能手。大宗曾与诗称赞魏征酿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唐穆宗在饮了葡萄酒后,感慨自己真是太平君主!在唐代,除帝王贵族喜好葡萄酒外,民间酿造和品饮葡萄酒也很普遍。唐代是我国文化繁荣时代,吟诵葡萄酒的诗句不胜枚举,如刘禹锡写道:“有客汾阳至,临堂瞠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再有刘复的《春游曲》“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而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宋元之际,葡萄酒进一步普及。宋人朱翼中在《北山酒经》中提及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以酸米、葡萄,杏(等为原料,加入酒曲酿造。宋人刘过的诗中写道

"桃花为曲杏为浆,酒酝仙方得心法。大槽进裂腥血流小槽夜雨真珠滴。”葡萄酒流布极广,遂成为酒类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元朝初年,皇室祭太庙时,增加了葡萄酒,无疑扩大了葡萄酒的影响。特别是灾荒之年,由于粮食不足,朝廷往往下令禁酒,由于葡萄不是粮食,也就不在禁酒之列,因此,葡萄酿酒更加盛行。元代时,葡萄酒已成为一种重要商品。《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到太原府城又见到许多好看的田地和大葡萄园:这里生长着许多优良的葡萄树,酿造出大量的酒。”大片的葡萄园及专门的葡萄酒生产说明了当时葡萄酒酿造业的繁荣。

囍人们从饮用葡萄酒的经验中,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医疗保健价值。明代李时珍认为饮用葡萄酒能温暖腰肾,驱寒气,另外还有美容的效果。他还猜测,北方人身体健壮耐寒,难道是因为常饮用葡萄酒吗?

清末,爱国华侨张弼士在山东烟台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开始了近代化的葡萄酒生产,所产葡萄酒名扬海外。康有为曾题诗:“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张裕葡萄酒公司题词“品重醴泉”。1914年,在南洋劝业会举办的商品陈列赛会上,该公司产品获最高优质奖章;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酒赛会上,该公司产品获金质奖。建国后,该公司产品红葡萄酒,金奖白兰地、味美思曾获国家名酒称号。

葡萄和谷物酿酒法不同。谷物酿酒经过两个阶段、一是分解淀粉使之成为葡萄糖的糖化阶段。二是利用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的酒化阶段。所以酿制谷物酒须用酒曲来发酵。而葡萄中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不需经糖化阶段,可直接被酵母菌作用为酒,所以也就不需要用酒曲来发酵了。不过,在葡萄酒的酿造法中,既有不加酒曲的酿造法,也有加酒曲的酿造法。如《北山酒经》中提及用粮食和葡萄混酿,也需酒曲。可能在酿葡萄酒之初,人们用酿谷物酒的方法来酿葡萄酒,而且原料中还有部分粮食;后来发现不加曲也可酿葡萄酒,而且风味不同,因此,很有可能这两种方法在当时都被运用。

葡萄酒分类,按颜色分,有白葡萄酒,是以葡萄汁发酵酿制的酒;红葡萄酒,以果汁及皮渣一起发酵酿成的葡萄酒;桃红色葡萄酒,又名玫瑰色葡萄酒,是现代产品。按酒中含糖量分,有甜型,即含糖量百分之五以上;半甜型,含糖量百分之一点二至百分之五;半干型含糖千分之五至百分之一点二;干型含糖千分之五以下。这当然都是现代分法。另外,利用酒的沸点低于水,将葡萄酒蒸馏得到酒液装入橡木桶里陈放,成品即为白兰地,酒度可达四十度至四十三度。法国人在十二世纪开始酿造白兰地。据说,在我国西北地区,唐代已有用葡萄酒蒸制的葡萄烧酒了。

0 阅读:0
君达看文物

君达看文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