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常老百姓眼里,总是希望收入越来越多,而物价越来越便宜,这样就能买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日子越来越火红。

确实,广义上来说确实是可以如此的,比如说近代科技发展的几百年,就是大量产品涌现,普通老百姓能买到的东西只怕几百年前的王公贵族都未必能享受到,比如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甚至电灯电扇电话。

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大规模化都会导致商品单价的大幅度降低,比如80年代90年代装一部电话需要几千人民币,哪怕新世纪初都要几百安装费,可是到了现在,固定电话早就免了安装费,甚至要求着用户入网。
手机也是一样,手机刚出现的时候,那种大哥大极为笨重,都可以当砖头打人,而且只能打打电话,可是售价需要万元,后来手机变成小巧一些,但只能发发短信打打电话,依然也需要数千元,而现在嘛,那种功能机也就是一百几十都行。
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这种家电都是如此,功能越来越多,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而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这样一来就等于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的东西,日子自然越来越好。
但是这适用全部的经济领域吗?其实也未必,最典型的就是服务业。
在古代,就业人口最多的是农业,而现代社会,就业人口最多的是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中,以餐饮业最为典型,我们这里就拿餐饮业从业人员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我先假设,有两夫妻开了一家夫妻店,专门供应快餐给周边的居民,通常来说,一家快餐店一天有100-200的客流已经很好了。多了也根本忙不过来,需要再添加人员了,所以我们以一天150人计算,那么一个月4500客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以一个月4500客人为计算,每单客人应该赚取多少净利呢?
这就要看居民收入水平了,当大家收入都在2000这个阶段的时候,夫妻店夫妻两人要赚取和大多数普通工作者同样的收入,那只要2000*2=4000即可,分摊到每单客人身上只赚1元不到即可,此时一般快餐也就是4元到5元。
而大家收入到了4000这个阶段,夫妻两人要赚取同样的收入,那需要2元的每单净利,而此时快餐也会涨到10元这个位置。
而大家收入一旦涨到了一万,那夫妻店的夫妻两人要赚到2万的净利,每单客人需要赚取5元以上,不然夫妻就赚不到平均收入,还不如去打工。
这里注意,这里说的是净利,就是去掉税收,房租,水电,食品成本之后的利润,而这些通常都会同步上涨,甚至涨的比较厉害,比如我们很长时间都把一些实体店的物价贵归咎于房租。
但是从上面的分析里,我们也可以得出,就算房租不涨,或者只是和其他水电食品一样同步上涨,因为人对收入的期望上涨,对利润的要求也在上涨。
我们这里就拿5元的利润来说,通常来说,餐饮的利润率在10%-20%这个区间,那对应5元的利润,每单客人起码要25-50元才能让餐饮店可以接受。
注意,这只是能接受而已,因为实际上各种变量都存在,比如能不能做到每日150的客流,比如食品进价会不会突然上涨,比如一旦客流增加,需要增加人手怎么办,还有装修等成本都要计算进去。
而且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这些利润收入实际上是计算全年无休的收入,和那些上班族一周五天的收入是不一样的,真要达到普通上班族的收入,那利润要再高,每单客达到60元都不稀奇。
所以说,很多人到大城市旅游的时候都在抱怨吃饭成本太高,其实完全忽视了大城市餐饮人员对收入的要求,当平均收入上涨的时候,餐饮等服务业从业人员也必然会要求收入上涨,也会导致连带整体物价上涨,世界各国都是如此,不光是中国一国。

所以说指望收入上涨,连带带有人工服务的物价不涨甚或下降,这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这就意味着第三产业服务人员永远处于低端收入,这是不现实的。
人工收入这块期望是没办法改变的,那么只能改变其他的成本,比如房租,比如原材料,但是房租这块其实是很难改变的,虽然我们这些年房价涨的很厉害,但是房租的涨幅其实有限,而且客流量大的店铺能不涨房租就不错了。
所以大多数店铺都选择了降低成本最有效的办法——预制菜。

前段时间拼命声讨预制菜,说预制菜怎么怎么不好不健康,但问题在于,只有预制菜才能降低成本,假如不吃预制菜,那我们就要承担一顿饭五六十的成本。所以要么预制菜,要么高物价,这是人工成本上涨的客观情况。
这点其实日本美国早早就走在我们前面了,美国要下馆子吃一顿正经的饭价格是很高的,只有各种罐头也就是预制菜便宜。
日本也是一样,很多去日本旅游的往往都会去松屋类似廉价餐厅吃饭,会产生一种错觉,就是日本餐饮物价很低,但诸不知这些廉价餐厅是靠预制菜加廉价外籍劳工支持才能做到这么低的成本,正常的日本餐饮店是和日本当地的人均收入切合的。
所以在大众消费品上,我们可以期望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物价越来越便宜,但是面对普通人工的价格,我们就不能指望自己的收入上涨的同时,第三产业的人工收入却保持原样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这块的收入和物价都是相符的,收入越高,含人工的物价越贵,而发达国家赚取的则主要是汇率优势或者说名义收入优势,发达的地区也是如此,就是当他们选择在本地消费时,同样的基础设施下,两者享受到的服务商品其实差不多,甚至有可能中等收入地区反而更好一点。
但是当高收入地区的人去低收入地区时,就能享受溢价了,此外,商品也是一样,假如那些发达国家都生产自己的商品自己消费,那商品的物价就会涨的极高,和他们的收入相符。但是当他们把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商品价格就相对他们的收入会很低,他们就能享受到物美价廉这种待遇,当然,这也必然导致工业空心化,就业减少等情况。这就是另外的事了。
小熊
你在这里放屁么?明明是收入降低物价暴涨,瞎了眼的ia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