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牧民避雨时偶然发现崖壁上的汉字解开中国一个2000年的谜题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9-22 12:28:38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讨伐北匈奴,追击3000余里,在燕然山下大破匈奴军队,取得重大胜利。随军的班固写下了千古名篇《封燕然石铭》刻在燕然山的崖壁之上,记述这场战役功绩。

窦宪和班固想不到的是,他们的这次胜利,不仅为汉朝消除了北匈奴的威胁,更对未来的世界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第十四章中记载:“这一次战役,对东汉王朝固然重要,但对西方世界更为重要。北匈奴汗国残余部落,在漠北不能立足,只得向西流亡。300年之后四世纪时,终于侵入黑海北岸,引起骨牌似的民族大迁移。原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哥特部落,向西侵入多瑙河上游。原住在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向西侵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这些排山倒海而来的游牧民族,无法抵御,而终于沦亡。”

就是这样影响深远战役的具体在哪里发生的呢?《封燕然山铭》早已流传两千年,但这篇文章既然称为“铭”,又刻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知道,燕然山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但由于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轮番登上历史舞台,各民族语言大不相同,各个时期记录的地理名称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封燕然石铭》刻在哪里更是无从查找,成为困扰中国史学界的一个谜题。

转机出现在1990年,蒙古国的两位牧民躲到杭爱山南麓的一处山崖下面避雨,发现崖壁上居然刻有汉字!蒙古国考古学家经过很长时间也没有辨认出这些刻在石壁上的汉字铭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只好邀请中国专家前来考察。

2017年,受邀前来考察的中国专家成功解读出石刻上260多个汉字中的220余字,确认为东汉班固所作《封燕然石铭》。由此确定了燕然山之战的确切位置,也为我们展现了那段中华民族先辈开疆拓土的辉煌壮烈的历史画卷!让我们领略了大汉铁骑的雄风!

秦末汉初,匈奴借着中原大战的时机,逐渐统一成为强大的草原帝国,不断入侵汉朝边疆、劫掠财富,成为汉朝安全的最大威胁。

汉朝当然不会惯着匈奴,经过几代帝王不懈努力,无数将士血染沙场、马革裹尸,到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被降服,归顺汉朝,成为西汉政府的附属国,从此漠南再无王庭。

王莽篡位后,又有赤眉、绿林军起义,贼心不死的匈奴重新脱离汉朝的统治,闹起了独立。重新占领北方故地,并不断侵袭汉的边境,再一次威胁汉朝的安全。

光武帝虽然恢复统一了汉朝,但因为战争消耗了国力,无法对抗步步紧逼的匈奴,只得采取退让的政策。

到了公元48年,历史的天平倾向汉朝。匈奴为了争夺单于的位置,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日逐王比率部族南下向汉朝称臣,被称为南匈奴;蒲奴单于率众留居漠北,被称为北单于,继续与汉朝分庭抗礼。

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和帝即位。这时候,北匈奴因爆发饥荒发生内讧,经常有数千人逃往南匈奴投降。

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上书朝廷:应当趁北匈奴内乱分裂的机会,派出军队讨伐征服北匈奴,让南北匈奴统一成为汉朝藩属国,使汉朝再无北方之忧。

这上疏与汉朝彻底消除北匈奴威胁,一直寻找机会采取以夷制夷消灭北匈奴的国策不谋而合。同时,也为一个因犯罪惧怕判死刑的将军带来了机会,他请求戴罪率军出征北伐匈奴,并因此成就了一番伟业。

这位将军就是窦宪,皇帝汉和帝的舅舅。伴随着外甥汉和帝登基,这位国舅爷的身份水涨船高,兴奋的心情和平时狂妄的性格完美结合,一时没控制住,杀人了。

如果是普通人被皇上的舅舅杀了,很好摆平,甚至白杀。但窦宪杀的是齐殇王的儿子都乡侯刘畅,是皇族!

这就麻烦了,国舅爷再牛,杀人总是不对的,何况杀的是老刘家人。临朝称制(相当于垂帘听政,当时汉和帝才10岁)的窦太后不可能愿意按国法杀了自己的亲哥哥,可是不杀,天下是老刘家的,人家也不能同意呀。

窦太后只好先把窦宪囚禁在宫中,说是等候治罪。其实就是先保护起来,再想办法怎么减刑或免于处罚。窦宪如果囚禁在宫外监狱中,老刘家分分钟就可要了他的命。

人不该死总有救,赶上南匈奴请求汉朝一起出兵讨伐北匈奴。窦宪抓住机会请求戴罪率军出征,立功赎罪,窦太后借坡下驴:那就去吧。

刘家人肯定心不甘情不愿,可也没办法,掌权的是这小子的妹妹呀!愿你“光荣”地死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不管刘家人怎么想,逃过一劫的窦宪被朝廷封为车骑将军,奉金印紫绶,按照司空官职配备工作人员。并任命执金吾耿秉作为他的副将。

获得重生的窦宪为此次北伐做了精心准备,运输军需辎重的车辆就达到一万三千余辆,他动员征发了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等十二个郡以及羌、胡、南匈奴的骑兵共三万骑。

第二年六月 ,他和耿秉率领八千骑兵从朔方(内蒙磴口)鸡鹿寨出发,度辽将军(北疆边防司令)邓鸿率领八千羌、胡少数民族骑兵出五原(包头)稒阳要塞,南匈奴休兰尸逐侯鞮单于出满夷谷(内蒙古固阳北),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古境内满达勒戈壁附近)集结后,气势汹汹杀向北方。

一路之上“战车疾驰,兵车四奔”“铁甲耀日,红旗蔽空”,人喊马嘶、车轮滚滚打破了孤寂空旷大漠的宁静。

汉朝大军浩浩荡荡北进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大漠深处北匈奴王庭,北匈奴单于清楚知道自己的力量绝对无法对抗汉军,只有不断地向后退却。恐惧如同瘟疫一样蔓延到大草原每个角落,每个人都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气。

窦宪命令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领南匈奴一万精锐骑兵为先锋,呈马蹄形向北包抄前进,自己率领中军随后而行。

三位先锋在击退小股反抗后,在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追到稽落山(蒙古古尔班察汗山),终于捕捉到北匈奴主力。

北匈奴主力在强大的汉朝骑兵攻击下,毫无悬念的被击溃,北匈奴单于向西逃跑。随后,汉军对北匈奴各部展开追剿,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共斩杀名王一下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骆驼一百余万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共二十余万人投降。

窦宪、耿秉等人等上燕然山,眺望茫茫大漠戈壁,万里关山,一股建功立业的豪气油然而生,让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刻在山崖之上,纪念这次空前的胜利,宣扬大汉王朝的威武和恩德。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维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暨南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目,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锷。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扫,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殚,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盛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

剿凶虐兮截海外。

夐其邈兮亘地界,

封神丘兮建隆嵑,

熙帝载兮振万世!

这篇山铭现在诵读起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大丈夫扬威域外、建万世之功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胜利后的窦宪班师回到边境驻扎,派遣司马吴汜、梁讽带着金银布帛粮食等物资进入大漠招降残存的匈奴各部落,派遣汉军骑兵跟随在他们俩后面。很明显,要么接受我的物资向大汉拱手称臣,要么我就消灭你!

好汉不吃眼前亏,这些残余的匈奴各部首领个个争当“好汉”,前后又有一万余人投降了汉朝。

梁讽来到了西海(今蒙古境内喀拉湖)找到了逃亡至此的北匈奴单于,向他宣讲了汉朝的威严和信用,希望他能效仿当年的呼韩邪单于降汉称臣,保证他得到相应的待遇和族人的安全。否则,我后面的骑兵来解决。

势单力孤的单于马上变成一条“好汉”,向汉朝招降诏书稽首叩拜,表示愿意臣服于汉朝。

事情本来可以圆满结束,但这位单于在跟随梁讽回长安朝见汉和帝的路上,听说汉军已经先行撤回了关内,就派他的弟弟随梁讽回来。

窦宪看到单于的弟弟前来,明白了单于的野心不改,就把他弟弟打发回去。既然无法降伏其心,就消灭其身吧。

两年后,已经被封为冠军侯的窦宪再次发兵,彻底剿灭了北匈奴剩余势力,从根本上解除了汉朝的隐患。

据《后汉书·窦融转》记载:宪以北虏微弱,遂欲灭之。明年,复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今蒙古西北的阿尔泰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终。

汉军这次出塞五千余里,是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最远的。此战俘虏了北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斩杀大部落王以下五千余人。

北单于逃跑了,汉朝边境安定了下来。《后汉书》作者范晔不知道,窦宪也不知道,被汉军打跑的北单于逃向了西方,在横扫欧洲300多年后,那位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大帝阿提拉不明不白地死在婚床上,匈奴人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窦宪和他的战友们,不惧关山万里,踏破瀚海阑,赢得边境安宁,这份历史功绩岂是一篇铭文所能容纳得了的?先辈们勇于开拓进取的信念意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不竭的精神力量源泉!

讲述汉朝兴衰,是故事,也是历史。

参考书籍《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国人史纲》

0 阅读:50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