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一般来说,一块土地上生活的族群都是以这块土地命名或是以族群的名称命名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可是,准噶尔盆地仍在,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准噶尔人却不见了踪影,他们去哪里了呢?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
准噶尔是和明朝对峙的瓦剌部的一部分,瓦剌部是蒙古高原上的一支游牧民族,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瓦剌部族最早跟对了老大,归顺了成吉思汗,在跟随蒙古大军对外征战中,勇于冲锋在前享乐在后,受到大汗铁木真的嘉奖,获得了封地。

到了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不断对逃回大草原的蒙古各部发动攻击,被打败的瓦剌部勇于低头认错,并上贡马臣服,获得了永乐大帝的认可。
能哈下腰做人的瓦剌部乘机逐渐强大起来,就挺直了腰板,在1449年进攻明朝,以期重温成吉思汗的光荣与梦想。
在土木堡一战,击溃二十万明军,并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到明朝如此不堪一击,瓦剌部信心满满地杀奔北京城,没想到在北京城下被于谦率领的明军打败,回到大草原继续从事放牧这个祖先传下的职业,再也不敢也没有实力去实现重返中原这一伟业了。

在逐草放牧的看似平静而枯燥的日子里,瓦剌部为了争夺权力分裂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分。
准噶尔人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之后,在1678年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首战大清王朝,被康熙打得落花流水。
准噶尔汗国经过不断的领土扩张,建立起北接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楞格河流域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与此同时,东方的土地也更换了主人,清朝取代了明朝。新建立的大清王朝一连串出了三个能干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这仨皇帝轮番向四周扩张土地,使清王朝的国土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两个强盛期谋求领土扩张的帝国相遇的结果只能是战争,因为没有一寸土地可以通过谈判得到。
1690年,噶尔丹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到了清朝的北门口,而且喀尔喀蒙古已经依附于清朝。当大哥的清朝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不然今后怎么带小弟呀?
这时候清朝当家的康熙大帝的性格是“只有我欺负别人,从来没有别人欺负我,就是欺负我的小弟也不行。”
于是,康熙御驾亲征,分兵两路分别由古北口和喜峰口出关,双方在乌兰布通(今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展开决战。

噶尔丹能在三十几年时间里打下四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个人能力和准噶尔军队强悍的战斗力肯定不是盖的,他们以在以前征服其他部族的传统“驼城”战术迎战清军。
驼城,顾名思义就是把骆驼的四条腿绑住,让它们并排卧在地上环绕成一个临时的“城”,在骆驼身上覆盖棉织物抵挡敌方骑兵和弓箭的射杀,自己人则以驼城为掩护射杀冲过来的敌人。
这个战术在平坦的大漠戈壁上十分好用,屡试不爽。但这次准噶尔人面对的强大清军,除了传统的骑兵和弓箭,还装备了火炮和火枪等现代化武器。
抚远大将军裕亲王福全(康熙御驾亲征,他不能上一线)看到那座骆驼围起的临时城池,把大炮架起来就开轰,那座驼城和城内的准噶尔人瞬间伤亡惨重,一边大骂清军不讲“武德”,一边撒腿就跑,细想,除此之外他们也没别的办法。

逃得性命的噶尔丹一看这差距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弥补的,就请出大喇嘛济隆出面与清军讲和。
康熙得知福全停止了进攻后,大怒,斥责福全,说“此虏不足信”。
济隆大喇嘛有一定的影响力,又带来了噶尔丹的誓书(誓书应该是发誓不和你打了,我服了),双方各自撤兵回家。
圣祖就是圣祖,看事比别人远,果然,没过几年,噶尔丹再度进攻喀尔喀。康熙发兵10万,分三路再战噶尔丹,双方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展开殊死大战。
只有3万骑兵的噶尔丹毫无悬念地一败涂地。这时,噶尔丹的侄子、准噶尔的合法继承人策妄阿拉布坦看到噶尔丹像一堵摇摇欲倒的墙,迅速向这堵破墙飞踹一脚——夺取哈密,切断噶尔丹的退路。噶尔丹在阿尔泰的阿察阿穆塔台自杀,也有说他杀的,反正很确切是死了。

准噶尔与清政府和解,维持了二十五年。
因为路途遥远,清政府也没有力量彻底征服准噶尔。准噶尔因为几次失败,虽然心有愤恨,但面对巅峰时刻的大清王朝,也无可奈何,实力不行啊。双方虽偶然发生一些冲突,但大体来说能相安无事。
到了雍正皇帝执政时,在1724年征服青海后,就向准噶尔汗国提出重新划定边界,而且为了表示诚意,还把驻扎在哈密和科布多的两个军团撤回。

策妄阿拉布坦看到清政府主动提出和谈并撤兵,认为清朝新皇帝软弱,软柿子不捏白不捏,于是狮子大开口, 居然提出将刚刚并入清朝版图的西藏让给他。
不做调查研究就做决定,多么害人!雍正怎么看也不是一个软弱的皇帝,一寸山河一寸血,雍正皇帝也明白谈判换不来和平。
在雍正7年(1729年),雍正皇帝命令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总司令),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副总司令),率领远征军,征讨准噶尔汗国。
这时,策妄阿拉布坦已死,他的儿子策零继位,这小子比他老子更有才干和雄心。听说清军杀过来了,没有迎头对阵,而是给清军摆了一个口袋阵。

岳钟琪在雍正二年二月曾用十五天打败罗布藏丹增征服青海,但是远征军总司令却是傅尔丹,但傅尔丹是个十足的草包,但投胎技术好,是满族人。
这位草包总司令在雍正九年得到“准确情报”——准噶尔汗国发生内乱。他怎么能放过这个立功的天赐良机呢?马上率人冲了过去,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只有傅尔丹和他的少数侍卫狼狈逃了回来。
幸好岳钟琪和三音诺颜额驸郡王策凌(和策零可汗不是一个人)及时出兵,阻止了策零可汗的进攻。
第二年,已被提升为亲王的额驸策凌率领三万蒙古骑兵与策零可汗在光显寺附近血战两天,准噶尔兵团被击溃,这回轮到策零可汗带着少数卫兵逃回准噶尔了。

被打败的策零可汗终于知道清军的厉害了,雍正皇帝也知道一时半会儿难以彻底征服准噶尔汗国,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和解。
乾隆皇帝抓住准噶尔汗国内乱时机,果断出击,兵不血刃占领准噶尔国都——伊犁。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的和平仅仅维持了25年,到了1745年,策零可汗去世,嫡子那木札尔继位,这是汗国第一位暴君。
暴君对反对他的人都要杀掉的,他的庶兄达札尔就是反对他的人,没想到达札尔下手比他快,反过来把这位暴君可汗给杀了,自己坐上了可汗的宝座。
达札尔可汗比那木札尔更糟,到了1754年,他又被达瓦齐杀掉,顺理成章,达瓦齐继位可汗。这位达瓦齐还不如达札尔,刚掌握政权,就要杀掉帮助他取得大位的盟友阿睦尔撒纳。
阿睦尔撒纳是四卫拉特之一的辉特部的族长,一看大事不好,好汉不吃眼前亏,逃向了大清帝国。

此时清朝的当家人是乾隆皇帝,他志向和谋略一点不比他的前辈少。从他的爷爷康熙开始就想征服准噶尔汗国,可是八十余年过去了,每次冲突清朝都能胜利,可是就是不能占领对方一寸土地。原因就是平时来往少,清政府对准噶尔汗国内部政治情势和地理环境都不了解,无法做到“知彼”,怎么能战胜对手呢?
阿睦尔撒纳来了!乾隆皇帝怎么能放过这样一个熟悉准噶尔汗国内部情况的专家呢?马上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至于说金银骏马美女更是不在话下。
阿睦尔撒纳逃到清朝来,一是为了活命,第二当然是寻机复仇。现在得到了乾隆的信任与重用,又有强大的清军做靠山,带路党是当定了。
乾隆皇帝可不仅仅是靠到江南找美女出名的,他在充分了解准噶尔汗国国情后,于1755年组成远征军,分兵两路再次进攻准噶尔汗国,当然那位阿睦尔撒纳亲王一定跟随前往。

这个时候的准噶尔汗国经过几次领导人的变更,自相残杀,而且是黄鼠狼生豆鼠子——一代不如一代,人心早已涣散。再加上阿睦尔撒纳利用他的影响力,号召汗国百姓、士兵不要抵抗。清朝两路大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国都伊犁(今新疆伊宁)。
胜利后的乾隆皇帝将准噶尔汗国恢复到以前四卫拉特的原状,封了四个可汗,各自独立,互不统属。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乾隆并没有想将准噶尔汗国纳入版图,想的是分而治之,让他们再也没有力量和清朝对抗就行了。
阿睦尔撒纳欲壑难平,导致国破族灭。
乾隆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以表彰他的贡献。可是,阿睦尔撒纳的本意是想借清军的刀杀死达瓦齐之后,由他坐到可汗的位置上来,这与清朝的政策完全相反。
既然谈不拢,就由战争解决。第二年,阿睦尔撒纳占领伊犁(新疆伊宁),宣布独立。刚刚封的那四位可汗也加入到他的队伍里来,措手不及的清朝远征军被逐出了准噶尔。
这明摆着是利用了乾隆皇帝和清军的力量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吃饱饭就打厨子,念完经就骂和尚。这不是打乾隆皇帝的脸吗?皇帝尊严岂容亵渎?尤其还是一个小小的番邦,乾隆可能忘了自己的祖先也曾经是“番邦”。不过,那没关系,现在我拥有整个中国!
乾隆意识到这些人不能用仁义感化,只能付诸武力。

第二年(1757年),由蒙古骑兵和满洲骑兵组成的远征军在蒙古人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和满族人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的率领下,分两路浩浩荡荡杀奔准噶尔汗国。
对于战争,阿睦尔撒纳肯定是有心里准备的,毕竟利用并背叛了那么强大的帝国,人家肯定不能善罢甘休啊。但他还是有必胜的把握的,最大优势是清军远道而来,准噶尔人以逸待劳在家门口作战,占地利;他在准噶人中还是有一定威望的,从准噶尔汗国上下都跟着他背叛清朝就可以看出来,人和也有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不知道阿睦尔撒纳读没读过孟子的书,当然如果他读过,将会信心大增,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两个,而且他占的是地利和人和,按字面理解,天时在这三个因素中是最不重要的。
但这一次,孟子错了,中国文化太博大了,各种因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就像太极中的那两条鱼一样。

就在阿睦尔撒纳积极备战时,上天抛弃了准噶尔,厄运降临了——天花流行。天花病毒现在是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但那个时候不行,连疫苗的概念都没有的时代,感染天花病毒,要么挺过去,要么死亡,而且死亡率还很高。
当清军逼近时,阿睦尔撒纳没有丝毫办法,束手无策的他只好逃往哈萨克斯坦王国,后来逃到俄罗斯,躲过了清军的追杀,但没能躲过天花病毒,死于感染天花病毒。

清军很快就占领了准噶尔全境,随着阿睦尔撒纳的死亡,按理说,这场战争就应该结束了。但躲过天花的准噶尔人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志,誓死不屈服于清朝的统治。
英勇善战擅长骑射准噶尔人利用坐地户熟悉地形的优势,与清军打起了游击战,搞得兆惠每天疲于奔命。
本来就很生气的乾隆皇帝彻底愤怒了,帝王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命令兆惠对准噶尔人实施种族灭绝政策,赶尽杀绝!
准噶尔汗国强盛时人口约六十万,有约十万人逃到邻国,二十万人死于天花,剩下的三十万人被屠杀殆尽。

准噶尔人消失了,只留下了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人肯定不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他们抵抗异族侵略的顽强精神令人钦佩,但对于被灭族的结果不免令人叹息。
柏杨先生这样评价这件事: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为了尊严的理由,宁可玉破,不为瓦全,他们所做的壮烈牺牲,应受万世的崇敬。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应有智慧和勇气接受屈辱,瓦全还有复兴之日,玉碎便永无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