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姓家奴到六易其主,同样是跳槽带给我们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智慧史海寻岸 2025-03-19 12:32:52

吕布先后数次跳槽,认了两任干爹,当他被俘想跳槽到曹操集团时,被勒死在白门楼下。另一位年长了他几百岁的叔孙通,先后六次跳槽,终于在加入大汉集团后,得到汉高祖刘邦重用。同时,一直跟随他的学生们也鸡犬升天,得到提拔。

两位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揭示了现代人职场最困惑的问题:跳槽不可避免,如何通过跳槽来提升自己?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同样是跳槽,差别咋那么大呢?

吕布前两次跳槽,明显是受利益驱使。为一匹赤兔马,杀了第一任干爹丁原:为了得到美女貂蝉,杀了第二任干爹董卓。

以后的跳槽都是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城后,先后投奔袁绍、袁术,这哥俩没怎么搭理他,被迫投奔了刚刚在徐州落脚的刘备。

刘备好心收留了他,没过几天,他反客为主,把刘备赶到了小沛。之所以没有对刘备赶尽杀绝,是因为刘备驻扎在小沛可以替他抵挡袁术。否则,刘备就步丁原、董卓的后尘了。

曹操就没有惯着吕布,把他抓住之后,直接勒死了,绝不给他预留翻盘的机会。

可以说,吕布一系列跳槽行为,完全是为了利益为了生存,丝毫没有目标,没有什么远大理想。

可叔孙通和吕布截然不同。他的跳槽带有明确的目的,就是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实现弘扬儒家文化、达到以礼治国的目标。

他先后在秦始皇、秦二世、项梁、楚怀王、项羽的是手下干过,但都未能如意。最后来到刘邦的大汉集团落脚,他深知刘邦不喜欢儒生,但还是留了下来。

识时务者为俊杰,天下已经统一了,再也没有更高的枝可攀了。他选择了蛰伏,等待一个属于他的机会。

刚刚取得天下,曾经与刘邦一起共打天下的兄弟们,欢欣鼓舞。与刘邦还像以前一样不分彼此,搂脖抱腰、称兄道弟的,甚至在朝堂之上“拔剑击柱”。

刘邦心里肯定不舒服,这和当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时威严庄重的景象大相径庭。可他又不知道如何能达到他心中那种威风凛凛、君临天下气象。因为他也没读过几天书,肚子里的那点儿墨水根本不起作用。

叔孙通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机会。他向刘邦进谏:“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儒生冲锋陷阵不行,治理国家可以。他带着从鲁地征集的儒生30人,制定了朝廷礼仪,并对大臣进行了训练。

当刘邦看到这些昔日在他面前毫无顾忌吆五喝六的文武大臣们在他面前进退有序、诚惶诚恐、肃然起敬、规规矩矩时,刘邦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

得到老大认可了,功名利禄就全有了,说话也有分量了,乘着刘邦高兴,把跟随他的这些学生一一提拔到体制内工作,完美实现了人生跨越。

能成大事,先修炼人格

吕布跳槽,杀丁原诛董卓,如果不是刘备在小沛有抵挡袁术的作用,也成了他的刀下鬼。这种典型的吃饱饭就打厨子、念完经就骂和尚、掉过屁股就拉屎的性格,谁敢收留他?

吕布的所作所为,是自身信用体系的崩塌,一个失信的人,何谈人格?现代职场中,跳槽不可避免,跳槽时一定要处理好与老东家的关系,避免出现“信任赤字”,否则,圈子里就没有容身之地了。

叔孙通的跳槽,是为了避祸,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保存自己以图发展。数次跳槽,根本没对老东家造成任何伤害,都是轻轻挥一挥衣袖,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他的精明之处还在于无论走到哪,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与家乡儒生保持联系,保持团队战斗力。一旦成功,不忘提拔弟子,这种捆绑式成长,实现了个人品牌+团队赋能。

职场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单就个人战力而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一最佳组合,成就了吕布战力无敌的存在。但在战场上拼的是团队是谋略,两军阵前两个人轮着片刀单打独斗的情形,只有在小说、戏剧中出现。

吕布除了武力第一外,智谋不入流,人品低下,这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空间。因为武力是可以被替代的。所以,投降曹操后,他觉得自己还可以凭借仅存的剩余价值——能冲锋陷阵加入曹操集团,殊不知,他的这点残值,在曹操眼里倒成了最大的潜在威胁。谁也不会在自己家里养一只喂不熟的白眼狼。

与吕布形成鲜明对比的叔孙通,接受过正统儒家教育,制定朝堂礼仪获得刘邦重用之后,他的学识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地渗入汉朝中枢。虽然还不能和当时占主流的黄老学说匹敌,但还是为后来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理国家打下了基础。

跳槽并不是不忠诚,而是一种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施展人生抱负的变通,吕布跳槽被骂“三姓家奴”,而叔孙通跳槽却未被诟病并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守住了三条底线:不害旧主、不损道义、不违本心。

0 阅读:1
智慧史海寻岸

智慧史海寻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