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汪祖美的故事2.2

风中的历史 2025-03-13 10:39:19

汪祖美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第2(绵阳)铁道兵学校校长。

四、抗战时宁县的两次反摩擦

抗战时期,宁县境内同时存在两个地方政权,即新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国民党宁县政府。

1937年10月17日,八路军发布命令,指出包括宁县在内的陕甘宁20余县经国民党南京政府军政部批准,划为八路军募补区域,此后,任何友军及行政机关不得抽拨一人一枪,上述各县统一战线区域的保安队亦不得补充其他各友军或他调改编。并将这一精神,通知划入八路军募补区的各县机关和驻防军队。

据此,八路军留守处385旅770团1营约500人,在营长卜万科、教导员陈生续带领下,奉命开抵宁县城驻防,却遭到国民党宁县当局的阻挠,先是拒绝进城,进城后又在营房、军粮上处处刁难。

几经交涉,才划定防区。770团1营驻县城东、南区域;国民党宁县保安大队驻西、北城区。3座城门不以防区为限,双方各派岗哨。

一开始,双方就关系紧张,国民党宁县县长方振武不断制造事端,很快形成一触即发之势。

为了避免冲突,385旅调770团1营赴庆阳县白马铺,另调警7团1营接防。警7团1营营长汪祖美,教导员叶长青。

接防后,警7团1营做了许多积极工作,但国民党宁县当局始终坚持敌视态度,不断制造谣言和纠纷,限制和刁难八路军活动,并与城北的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驻军多次密谋策划,企图把八路军排挤出宁县。

1938年1月,方振武上书国民党甘肃省政府,报告其在宁县限制中共、八路军活动,取消抗日救国会,阻挠成立抗日后援会等情况,受到甘肃省政府的肯定。

随后,方振武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不断升级地制造摩擦。

一是限制八路军采买,实行经济困扰。

为了解决食粮不足,1营决定到乡下直接向农民购买,但买粮需持县政府的批条,否则群众有粮不敢卖。由于得不到批条,所买粮食十分有限。

1营又号召各连开荒种地或租种群众熟地,又被顽固分子诬为“掠田自耕”、“强占老百姓熟地”,威胁农民不要借地给八路军,违者枪毙。

4月22日,1营到城外开荒,方镇武带人追去阻挡,双方发生口角,几至当场动武。

二是干涉八路军防务。

按照双方约定,城门门哨双方各派1人,但保安队随意增加,八路军认为可疑的,保安队坚决放行,而八路军放行的,保安队却扣住不放,双方每天为此争吵不休,甚至刀枪相向。

三是破坏群众抗日救国组织。

国民党宁县政府派出大批便衣人员,会同西峰公署派来的“黄衣队”,打着“改组”、“整顿”的幌子,对后援会、农会、妇救会等群众抗日救国组织进行捣乱,对不顺从的就乱抓乱捕,胁迫群众退出。

四是阻挠八路军征募新兵。

明知宁县是军政部划给八路军的“募补区”,但国民党宁县县政府却连续召开保甲会议,阻挠八路军征兵,撕扯八路军的征兵布告。

1939年1月,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宁县地处陕甘宁边区南部前沿,成为国民党制造摩擦的首选目标。

4月,国民党甘肃省第三行政督查专员公署专员钟竟成,指示宁县县长方振武严密监视八路军动向,并调国民党165师986团3个骑兵连移至宁县城附近,后又调合水县保安大队进驻南义,以“集训”名义调大批壮丁进城,加强保安力量。

此举,引起了1营注意,于4月23日晚将保安队东门哨兵驱逐,控制了东山高地。

方振武秘密部署城内保安队,与城外驻军内应外合,准备突袭八路军。

幸好,方振武的通讯员和保安3中队中的地下党员,将方的密谋报送给1营,又有保安队在西门的一个哨兵对八路军哨兵说,假如晚上打起来,自己决不会开枪。

种种迹象表明,双方冲突已不可避免。

营长汪祖美立即在2连驻地召开紧急会议,指示各连作好战斗准备。

4月29日12时,宁县保安队向1营巡逻哨开枪,打死1人。随后,方振武亲率保安队及壮丁队共700多人向1营展开全面进攻,开枪打死八路军战士8人,击伤排长李玉等13人,抢去长短枪6支。

1营奋起反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将国民党宁县保安大队及壮丁队击溃,歼敌400多人,缴枪400多支,并将方振武困于辑宁楼上。

城外的国民党军165师骑兵几次攻城,均被1营击退,县城遂被1营完全控制,但1营的交涉条件被方振武拒绝。

5月2日,双方才达成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听候上峰解决的协议,但因国民党围城部队迟迟不撤,协议始终未生效。

事件发生后,八路军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分别致电蒋介石和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提议双方派代表调查处理,但国民党方面迟迟不表态。

直至6月29日,双方才达成《镇、宁两县事件初步解决办法》,议定双方撤退援兵,县长行使职权,恢复4月23日前原状,并由1营担任城东墙警戒等。

7月1日,所议各项在双方代表监督之下得到落实。

1939年10月中旬,八路军为改善、协调与国民党军政当局的关系,将驻宁县县城的警7团1营移至合水县西华池,由该团3营接防宁县县城,3营营长罗得胜、教导员江洪海。但宁县县长方振武却继续扩充训练保安队,加固城内各据点工事,并在北城根偷挖地道、埋设地雷,直通警7团3营营部。

这时,国民党正规军97师接替165师驻陇东。

12月10日晚,在预先与97师578团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方振武指挥城内保安队、壮丁队向3营发起突然袭击。3营急起应变,分三路组织反击。

当晚,国民党专员钟竟成急调保安队3个中队和军士队1个分队驰援宁县,97师也派兵向宁县开进。

11日,八路军击溃国民党保安队一个分队,一度冲进县府大堂。

下午,国民党97师一个团及三区公署保安队、军士队先后到达宁县城下。

晚上10时,军士队由北城地道进城,97师的一个连随后潜进。此时,宁县城内外的国民党军队增至数千人。

同日下午3时,八路军警7团派1营赴援;晚8时,2营亦派两个连开往宁县增援。

12日晨,在城外国民党正规军炮火的配合下,城内保安队、军士队再次向3营发起猛攻,并有敌机飞临上空助威。

在内外夹击下,3营顽强抵抗到下午2时,从东城门撤出县城,退守东山高地待援。

13日,警7团援军与3营会合,但反攻县城未克。当晚,国民党军97师两个连绕道抄袭八路军东山部队后路,被击退。

15日下午,国民党97师又配合保安队连番进攻八路军东山阵地,均被击退。八路军坚持到天黑后,撤出了东山阵地。

16日,警7团3营营长罗得胜负重伤,奉命撤回西华池休整。

24日,关中分区地方武装至宁县,攻城未克,撤出南山,于30日与1营会合。

此时,国民党军165师主力向陇东开来,增援宁县,八路军部队遂于1940年1月撤出宁县县城及附近地区。

1月10日,警7团1营以2连留驻春荣白虎村,警戒县城与春荣之敌,1、3连由汪祖美带领,当晚包围盘克镇。

盘克镇三面临沟,坚险难攻。

1营先向城内喊话、送信,敦促守敌交械投降,未被理睬,遂于第三日夜开始攻城。

14日晚,1营几名战士攀上城外一棵大树,居高临下射击投弹,掩护部队推着装满麦草的大牛车接近城门,点燃麦草,引发炸弹,炸开城门。

部队攻进镇后,打死守敌10多人,俘虏国民党联保主任赵让贤及全部保丁200余人,1营6名战士牺牲。

随后,新宁县即在盘克、宇村成立四、五两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此后,八路军总部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向全国发表了《反对枪口对内,进攻边区》的通电,揭露国民党“挑拨事端,制造摩擦”的行径,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迫使国民党当局暂时收敛了摩擦活动,宁县境内也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五、铁道纵队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组建了统一各军区护路军的领导机构铁道司令部。铁道司令部总部设在哈尔滨,苏进任司令员,王光文任副司令员,张进任参谋长兼军法处长,郭延林任政治部副主任,郑思索任供给部长。

12月,铁道司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下辖东满护路军,司令员何德全、副司令员吉合、参谋长师军;西满护路军,司令员郭维城、参谋长彭传清;南满护路军,代司令员阎九祥、副政委郭延林;中部护路军,司令员张鹤鸣、政委刘居英、副司令员曹志学、参谋长徐斌。

1947年秋,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发展到8000余人,编成7个步兵团。

1948年2月,护路军第6、第7团合并组成为铁道第1团;第4、第5团合并组成铁道第2团。每团设三个大队:第1大队担负线路、桥梁和通信设施的抢修;第2大队担负机务、检车、给水、站务等运输任务;第3大队担负铁路沿线和抢修现场武装防护。

1948年7月,以护路军为基础,补充铁路员工和技术骨干1200人和二线兵团8500人,整编为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全纵队共计1.7万余人。

铁道纵队领导机关,由护路军领导机关和牡丹江军区领导机关各一部合并组成,由铁路修复局直接指挥。铁路修复局局长黄逸峰兼任司令员,纵队参谋长由苏进兼任,副政委由何伟兼任。纵队下辖四个支队:

第1支队由铁道第1团、嫩江军区独立第3团及补入的铁路职工226人组成,共计4309人。支队长于磊、政委杜国平、副支队长钱潜、参谋长张进、政治部主任杨培君。

第2支队由铁道第2团、吉林军区独立第6团及补入的铁路员工221人组成,共计3407人。支队长刘震寰、副支队长萧春光、参谋长张峰铭、政治部主任李子华。

第3支队由护路军第3团五个连、辽吉独立第3团两个营、牡丹江军区一个营及补入的铁路员工241人组成,共计3611人。支队长彭敏、政委徐斌、副支队长汪祖美和张云山、参谋长何海如。

第4支队由护路军第1团三个连、辽吉独立第3团一个营、吉林独立第6团五个连、护路军梅河口两个大队及补入的铁路员工145人组成,共计3996人。支队长郭延林、副支队长王景利、政治部主任刘益。

1949年2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汪祖美任四野铁道纵队3支队副支队长兼大队长。

同年4月,第四野战军铁道纵队改归军委铁道部领导,并撤销纵队领导机关,各支队均由铁道部直接指挥。

5月,铁道纵队改称铁道兵团,恢复兵团机关。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任司令员,副部长吕正操任兵团副司令员,原铁道纵队参谋长李寿轩任兵团参谋长。汪祖美任铁道兵团3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

2 阅读:25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