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晓得皇帝这个身份那可是相当不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享受各种荣华富贵呢。可别以为想当皇帝就能当的哦,这其中的门道可多了去了,要成为皇帝可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儿。
在古代,一个人若想成为皇帝,通常来讲只有三条途径可走。其一呢,就是通过起兵造反的方式,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力量,历经一场场战役,逐步打下江山,最终登上皇位,就如同历史上诸多开国皇帝那般,在乱世中崛起,靠武力打出一片新天地。其二呢,是身为权臣,手握重权,在朝政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进而瞅准时机,篡夺前朝皇帝的皇位,实现身份的转变,这种情况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时有发生。还有第三条途径,那就是投胎投得好,生来便为太子,只要顺顺利利地熬过诸多变数,等到老皇帝退位或者驾崩,便能够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啦。
那么,在成为太子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安安稳稳地等着先皇离世,之后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了呢?
东宫太子
在过去的时代,不管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呢,还是有着一定地位的王侯将相,甚至是身处皇宫之中、身份极为尊贵的皇宫贵族们,大家心里,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渴望,那就是成为皇帝,真的是没有一个人不向往这件事儿呢。
一旦某人坐上了龙椅,那就会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情况。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说他身边所有的人,都会得到提拔呢。比如说他的亲属、亲信等等,只要是跟他关系比较近的,都会因为他坐上龙椅这个契机,在地位、官职等方面获得提升,这差不多就是那种一个人获得了极大的权势地位后,身边相关的人也跟着沾光、被提拔起来的状况啦。
要知道,在古代,有一个极为关键的点,那就是一旦成为皇帝,那可不得了啦。皇帝能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呢,这种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他完全可以去决定其他人的生死,这在当时的社会体系当中,可是极其重大的一种状况哦。
大家想一想啊,要是探讨一下哪种职业最终能当上皇帝的可能性最大呢?那毫无疑问就是“东宫太子”啦。一般情况下,只要中间不出现什么意外状况,太子只需要安安稳稳地等着自己的父皇去世,之后向全天下宣告一声,就能顺顺利利地登上皇位啦。
你瞧,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违背“孝道”的意思呢。不过,在历史的长河当中,绝大多数的“太子”心里其实都是这么琢磨的哦。
自然,在历史上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太子原本是等着皇帝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但也有一部分太子,命运却并非如此,他们没能熬到自己的老爹去世,反而是自己先一步离世,早早地就撒手人寰了。
在诸多人物当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要数明朝的太子朱标了。按照常理来说,朱标那可是板上钉钉会成为皇帝的,毕竟他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确定的皇位继承者呢。
然而,他终究没能比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活得更久,年纪轻轻就身染重病,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如此一来,朱元璋也没了别的选择,只得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
唐朝时期存在这样一位皇帝,他曾经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太子生涯呢,这一当就是整整二十六年之久哦。而且在那段时间里,情况还挺让人揪心的,差一点儿,他都没能等到继承皇位的时候,也就是差点就没能比自己的父亲活得更久呢。
有一位皇帝,他的名字叫做李诵,而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唐顺宗啦。
他被称作“顺宗”,可实际上呢,他这一辈子压根就不顺当,说坎坷万分那可一点都不夸张呢。
在他呱呱坠地之时,那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已然落下了帷幕。
倘若依据正常的时间发展脉络来看,唐玄宗所开创的那个著名的“开元盛世”,原本是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的,按照常理来说,它至少还能够保持兴盛的状态长达几十年之久呢。
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如同从高峰径直坠落至谷底一般,一下子就从鼎盛时期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曾经的辉煌几乎在刹那间便消逝不见,整个大唐的国运也由此急转直下。
要是李诵能够早出生六年的话,说不定他就有机会目睹大唐那兴盛繁荣的景象啦。
当他呱呱坠地之时,安史之乱的战火已然席卷了整个国家。彼时,天下陷入一片混乱,百姓们生活困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障,真可谓是民不聊生啊。而作为皇族的李氏宗族,也在这动荡的局势下被迫四处奔逃,躲避战乱带来的灾祸。
李诵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父辈们时常念叨的那些“国仇家恨”呢。也正因如此,他在小时候的日子可不像其他孩子那般轻松自在,总是笼罩在这样一种较为沉重的氛围当中呢。
在那个时候,李适作为父亲,由于常年都投身于征战之事,没办法一直待在一个地方。也正因如此,他们这一大家子人呢,就只能跟着父亲到处辗转、不断搬迁,生活总是处于一种漂泊不定的状态呢。
在那个时候,对于李诵而言,父亲就如同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呢。李诵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父亲身披着威风凛凛的盔甲,那一身甲胄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光芒,仿佛带着无尽的威严。父亲的手中紧紧握着一把锋利的利剑,剑刃似乎都透着寒光,让人望而生畏。而父亲呢,就那样气宇轩昂地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目光如炬,豪迈地指点着眼前的大好江山,那画面深深地印刻在李诵的脑海之中,每每回想起来,都让他对父亲充满了崇敬之情。
他内心怀揣着一份渴望,那就是能够成为那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呢?就是那种有着非凡能力,可以凭借自身的本事去征服整个天下的人,到时候能够接受众多百官的朝拜,尽享那份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便是他心中所向往的模样呢。
大唐的江山啊,终究是又重新回到了李氏宗族的怀抱之中啦。可这时候的天下,早已不是曾经那种全盛时期的景象喽。往昔的繁华昌盛,仿佛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另一番不同以往的模样咯。
情况恰恰相反,当时出现了藩王割据的局面,各路群雄纷纷崛起。在这样的局势下,李适作为父亲,肩负着重要职责,他常常不得不离开驻地,前往各地去镇压那些叛乱的军队。
在李诵的少年时代,他鲜少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父亲。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二人之间的那份情感,渐渐就变得有些疏远了呢。
话说在李诵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一身戎装,外面披挂着盔甲,就这么风尘仆仆地从外面匆忙赶了回来。
可以看到,他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进了那威严的皇宫。自那之后,就再也未曾见到他从里面走出来过,仿佛就此消失在了那皇宫深处一般,只留下了他那面色沉重走进皇宫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没过多久,就从宫中传出了消息。
李诵这时方才知晓,原来自己那位向来和蔼可亲的皇爷爷已然离世了。而此刻新登上皇位、开始执掌天下的皇帝,正是他的父亲李适。
在父亲登上皇位之后,李诵明显察觉到,身边人的态度有了变化。那些以往熟悉的面孔,看自己的眼神不再像从前那般平常,而是渐渐带上了“尊敬”的意味。甚至啊,有一部分宫中的侍从人员,在面对他的时候,竟然还产生了一种“畏惧感”呢。
起初,他完全不明白这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一直到后来他当上了太子,才渐渐知晓了其中的缘由。
在他十九岁那年,便入住了东宫。
在古代,东宫可是众多人一心向往的所在。要知道,依照历朝历代所遵循的规制来看呢,一旦能够进入东宫,那就意味着离那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仅仅只差一步啦。可以说,东宫在当时人们的眼中,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仿佛只要踏入其中,就仿佛一只脚已经踩在了通往皇位的最后一级台阶上了呢。
那么,李诵接下来在走太子之路的时候,真的会像他自己所想象的那样顺利无阻吗?这可实在是个未知数,毕竟在宫廷的环境当中,诸多因素都可能对其太子之途产生影响呢,所以很难说就一定会如他想象中的那般顺遂。
谨慎行事
李诵刚被立为太子那会儿,其行事的风格是颇为激进的呢。在这一阶段,他做事的方式、处理各种情况的态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相对激进的特点。
他时常会与自己的老师一同探讨有关国事方面的种种事宜,其目的就是期望着能够替父亲减轻一些所承担的压力。
在那个时候,不少人都去劝说他呢,都跟他讲得保持低调一些,做事得谨慎着点儿。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当时唐德宗正处于壮年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太子要是过多地去干涉国家大事的话,那产生的影响可就不太好了。
然而李诵却不持有这样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觉得要是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国家事务当中,那么父皇应该会觉得自己是那种勤勉且喜好学习的人,在他看来,这可绝对是一件很不错的好事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宦官掌握着很大的权势。那些在宫中掌权的太监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十分担心太子李诵逐渐成长起来以后,会对他们手中所拥有的权力产生影响,进而威胁到他们现有的地位和权势。
在当时的情形下,有一些宦官就站在唐德宗的跟前,他们蓄意编造不实之词来污蔑李诵。这些宦官声称李诵在处理国事方面表现得过于擅权,甚至还恶意揣测李诵存有谋权篡位的心思,试图以此来抹黑李诵在唐德宗心中的形象。
在听说了相关的这件事情之后,唐德宗那可是十分恼怒,当下就把李诵狠狠地大骂了一通呢。而且还态度强硬地宣称:要是再让自己听到类似这样的言论,那可不会轻饶了李诵,一定会把他从太子的位子上给贬黜下去,转而册立其他的皇子来担任太子之位。
在唐朝时期,这太子的身份听起来似乎很尊贵,但实际上呢,却可以说是一种“高危职业”哦。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当时的诸多情况和环境影响下,太子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这地位可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安稳呢。
比如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李建成,还有第二位太子李承乾,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李建成在唐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原本是李渊所立的太子呢。而李承乾呢,同样身为太子,在唐朝的历史进程中也有着其自身的经历与故事。
李承乾的情况相对来说还稍微好那么一点儿吧。他呢,居然起兵想要逼宫,不过好在这个事儿被发现了。在当时,他倒是没有因此就被直接杀掉,而是被皇帝给贬黜了,被打发到了贵州那一带的地方去。可谁能想到呢,他这一去啊,还没过上一年的时间,就去世了。
有这样一件事,它给李诵带来的打击极为巨大。李诵心里十分担忧,害怕自己会走上前朝太子所经历过的老路,就怕遭遇和前朝太子一样的命运呢。
在那之后,他便彻底不再去理会国家的政事了,而是将自己全部的心思都投注到了书法古籍方面。每一天,他都只是专注于读书以及写字这两件事,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沉浸在书法古籍所营造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事情是这样的,经过一系列的经历之后,没想到反倒促使他把字练得特别好。他写出来的字,那叫一个漂亮,笔锋刚劲有力,字体结构也十分规整,整体看上去赏心悦目。而他这一手好字呢,也得到了朝中百官的一致认可与好评,大家都对他的书法造诣赞不绝口呢。
李诵没办法直接去插手过问国家大事,可他心里那份投身政治的心思压根就藏不住。那怎么办呢?他就想到了一个法子,借着平日里练字、读书的由头,常常和朝廷里的那些文臣们悄悄地在私下里展开讨论呢。
在那个时期,各地存在着藩王割据的局面呢。这些藩王呢,表面上看起来是臣服于李氏皇族的,可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心里头各有各的盘算。所以呢,对于唐德宗下达的旨令,他们压根就不放在心上,根本就不会去听从呢。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唐德宗心里想着要彰显皇室的权威呢。于是呢,他就常常亲自率兵去进行大规模的削藩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主要采取的是武力镇压的方式。可这么一来,就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不堪言呐。
在那个时候,有个情况不得不说,就是宦官们老是进谗言呢。只要唐德宗出去征战,这些宦官们就会有一系列的举动。他们定会对唐德宗的征战之事各种大肆歌颂一番,把这事儿说得那叫一个了不起。而且呢,还趁着唐德宗外出亲征不在朝中的这个当口,在朝廷里面肆意妄为起来,想干啥就干啥,完全没了约束。
李诵觉得,那时天下才刚刚安稳下来,可他的父皇却那么着急地想要凭借武力去削减藩王的势力,不停地四处挑起战事进行征伐。在李诵看来,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天下众多藩王的强烈不满,日后恐怕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祸患呢。
他把自己内心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一一说给柳宗元以及王叔文来听。
有这么两个人,他们可都算得上是贤臣呐。这两位贤臣心里那是相当明白的,比如说暴力削藩这件事,还有宦官专权所带来的种种危害,他们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可是呢,他们也清楚得很,唐德宗那可是经历了常年征战的皇帝。要想去说服这样一位皇帝,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就能办到的事儿,这里面的难处,他俩心里都有数呢。
要是让太子李诵毫无顾忌地直言进谏的话,那是极有可能会把唐德宗给触怒的。要知道,皇帝的权威那可是不容轻易冒犯的,一旦言语上有所冲撞,唐德宗心里肯定会不痛快。而且呢,这么做还会同时惹恼宦官团体哦。宦官在当时的宫廷中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事儿就心生不满。所以综合来看,让太子李诵这样去直言进谏,最终很可能是不但没达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惹来一堆麻烦,实在是不划算,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儿呢。
他们给李诵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不妨先把某些事情搁置起来,暂且不要表露出来。这个时候选择隐忍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呢,要耐得住性子。等到日后成功登上高位,拥有了足够的权力和地位,那时候再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完全没必要在当下就急于去做些什么,毕竟时机未到嘛,还是得耐心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到来。
话说李诵得知相关情况后,心里就暗暗有了一番盘算。从那之后呢,他便有意识地减少了和大臣们之间的往来互动。平日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读书之上,沉浸在书海之中不断汲取知识。同时呢,还勤加练习写字,一笔一划地磨炼自己的书法技艺。而对于国家大事呢,他则选择不再去过问插手了,就安心做着自己读书练字这些事儿啦。
要知道,臣子们其实心里都很清楚李诵内心的想法。就算平常彼此之间没有那种很明显的往来互动,可他们呢,也都是在背地里默默支持着李诵呢。
那么,太子李诵已然做到了这样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唐德宗对于他究竟是不是满意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毕竟太子的表现到了这般田地,作为皇帝的唐德宗内心到底作何感想,是否认可太子李诵的所作所为,这些都让人不禁想要一探究竟呢。
东宫之乱
最初的时候,唐德宗对李诵的行事做法那是相当满意。而且,因为李诵写出来的字特别漂亮,所以唐德宗还主动提出,让李诵来帮忙抄写奏折呢。
在这一时期,父子二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最为融洽的阶段,可以说这是他们相处得最好的一段时光呢。父子俩在这段日子里,感情愈发深厚,相处起来也是格外和谐,真的是关系最为不错的一个时期。
在唐德宗统治的晚期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因为长时间持续进行连年的征战,这一系列战事带来的诸多影响,使得唐德宗的性格产生了明显的转变,逐渐变得越发暴虐起来。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常常会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进而大发雷霆,让周围的人都战战兢兢。
就这样,李诵又再次回到了东宫之中。在此之后,他基本上不再过多去询问、操心各类朝廷政务方面的事情了,而是保持着一种相对低调、不怎么涉入朝政的状态。
唐德宗对当时的情况心有不满,时常会向朝中大臣提出这样的疑问:那太子整天都不怎么过问国家大事,就照他这样子下去,以后真的能够管理好整个国家吗?
大臣们心里都很清楚,太子这是在采取保全自身的做法。他们也都明白其中的缘由,所以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纷纷替太子讲起话来,想要帮太子在这种情况下摆脱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呢。
那时候,太子李诵都已经年近四十了,就这么一直住在东宫里头呢。再看唐德宗,身体那叫一个硬朗,一点儿也没有要驾崩归天的迹象,就这么一直健健康康地当着皇帝呢。
或许是命运爱开玩笑吧,李诵已经隐忍了十几个年头了,然而,马上就会有一场无妄之灾毫无预兆地降临到他的身上。
在古时候,皇室特别在意权力是不是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怕权力跑到别人那儿去了。那他们想了个啥办法呢?就是在嫁娶方面做文章,往往都是娶那些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呢。这样做,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通过这种联姻的方式,让权力始终在自己家族的小圈子里流转,不至于落到外人手里,进而能够稳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在汉朝那个时期,就曾出现过皇帝迎娶自己亲侄女这样的情况呢。而唐顺宗李诵在这方面也没什么不同哦。他所娶的太子妃呢,是他父亲的亲姑姑的女儿,也就是说,这层亲属关系也是相当亲近的呢。
这里要提到的是,他的岳母可是在历史上相当“出名”的郜国公主呢。这位郜国公主所拥有的权势极大,在当时的局势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她之所以会“出名”,原因就在于她本身属于皇室宗族的一员,然而其行为做派却极为混乱不堪,这样的情况致使李氏宗族的颜面可以说是丧失殆尽了。
当这件事被彻底抖露出来以后啊,唐德宗得知情况,那是极为震怒。他毫不犹豫地直接下达了命令,要求相关人员务必将涉事的几个人全部捉拿归案,然后把他们关进大牢之中,让他们为所做之事接受应有的惩处。
之后又有消息传出来,说是郜国公主常常在私下里进出东宫。
唐德宗得知相关情况后,当下就命人把太子妃给抓起来,关进了大牢之中,随后还对其展开了极为严厉的审问流程。
在那个时候,李诵的状态就如同坐在满是针的毡子上一般,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为啥呢?因为对于眼前这件事情,他压根就什么都不知道,完全是一头雾水的状态。更夸张的是,别说让他去参与到这件事情当中了,他连了解都谈不上呢,就这么被牵扯到了相关的状况里,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又万分焦急。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细致深入的调查之后,最终确定这件事情确实和李诵没有任何关联。
然而,唐德宗还是狠狠地把他训斥了一番。唐德宗指责道,东宫都已经出现了这般严重的丑闻,可他呢,竟然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到,这实在是太无能啦!
唐德宗曾在某个时期对外界放出这样的说法,说太子李诵啊,这人表现得太过软弱且没什么能耐了,瞧着一点儿都不像自己呢。
他心里有个想法,那就是打算让自己弟弟的孩子李谊来继承皇位。为啥会有这样的打算呢?这是因为李谊常年都跟着他一块儿四处征战呢,在这长期相处的过程中,李谊受到了不少影响,所以他的脾气秉性和他是比较接近的,基于这些情况,他就觉得李谊挺合适来继承皇位的。
然而,当时朝中的大臣们接二连三地向皇上进言。他们恳切地希望皇上能够以前朝更立太子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为鉴,慎重考虑此事,切不可轻易就做出改立太子的决定。毕竟前朝在更立太子之后,出现了诸多动荡与纷争,这些教训可谓是十分惨痛的,所以大臣们都忧心忡忡,盼着皇上能稳住局面,莫要重蹈覆辙。
在经历了那件事情之后,李诵整个人的心思就越发地低沉下去了。每天呢,他都沉浸在丝竹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当中,难以自拔。而且,不管是遇到开心的事儿,还是碰上让人生气恼怒的情况,他都能把自己真实的情绪给隐藏起来,从脸上根本就看不出来他内心到底是喜还是怒呢。
当他到了四十多岁这个阶段的时候,唐德宗也步入了人生的暮年时期。这个时候呢,他的身体状况是越来越差了,每一天都能明显感觉到不如前一天,身体就那样一天天地衰弱下去喽。
在那个时候,李适心里是想着让太子李诵到自己身边来,好服侍自己的。可哪能想到呢,事情并没有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李诵居然先一步生了重病,这一病就直接瘫痪在了床上,而且严重到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在唐德宗离世之前的那段时间,李诵就一直处于卧床不起的状态呢,始终都没能从床上下来过。
一直等到皇宫之中确切传出唐德宗已然去世的消息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此前还卧病在床的李诵,就像是突然被注入了无穷的力量一般,一下子翻身从床上起来了。只见他利落地穿上衣服,而后便以新帝的身份登基称帝,开启了属于他的全新篇章。
经过长达二十六年的默默隐忍,最终成功换得了帝王之位。在这漫长的二十六年间,历经诸多不易与忍耐,一步一步坚持下来,方才实现了登上那至高无上帝王之位的目标。
很遗憾的是,在他成功登上高位之后,却发现宦官以及权臣这两股势力,他们所打下的根基已然达到了极为深厚的程度。面对这样的局面,他虽有心改变,想要去撼动这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可无奈自身力量有限,终究是没办法做到了。
彼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各地的藩王在长期以来一直承受着来自唐朝李家的重重压迫。这种压迫让藩王们实在是难以忍受了,日子过得憋屈又压抑。所以呢,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纷纷选择起兵造反,想要挣脱这种被压迫的局面,以此来改变自身的境遇呢。
李诵登上皇位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一心想要推行改革,急切地想要让国家在变革中有所发展。然而,事与愿违,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他最终被大臣们从皇位上推了下来。在经历了这样的变故之后,李诵的心情极为低落,没过多久,便在郁郁寡欢之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李诵在少年时期就被立为太子啦,这之后的日子可不短呢,整整熬了二十六年。本以为终于熬出头可以大展一番作为了,可谁能想到呢,刚刚登上皇位,就被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给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这真的是太让人觉得可惜啦。
我们无从知晓,在这长达二十六年的漫长时光里,他就那样望着那个近在咫尺的皇位,心里究竟充斥着怎样难以言表的酸楚滋味。那皇位明明就近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可又好像有着无法跨越的距离,在这悠悠岁月中,他内心的这份酸楚,也只有他自己能真切体会到吧。
很可惜,在之前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隐忍。可谁能想到呢,等到登基之后,却把这份隐忍完全抛到了脑后,这真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