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大的昏君,就是因为此人,世界第一的大唐帝国彻底走向覆灭

历史那些精彩事 2025-02-21 13:30:40

话说在公元756年的冬天,这原本正是卖炭翁卖炭的时节呢。您瞧瞧,这卖炭翁平日里靠着烧炭为生,那可不容易,得辛辛苦苦地砍树、烧制,经过一道道工序,才能烧出满满一车炭来。可谁能想到呢,回想起去年的时候,就发生了这么一件让人气愤又无奈的事儿。当时啊,皇宫里来了几个差人,他们看到卖炭翁的这一车炭后,竟然就用仅仅几块红布,就强行把这一车炭给换走了。要知道,这一车炭那可是卖炭翁全部的指望啊,就指望着靠卖炭换来些粮食和生活所需,好熬过这个冬天呢。结果就这么被换走了,这卖炭翁可惨咯,在那个冬天,差点就被饿死了,实在是可怜呐。

要知道,卖炭这事儿其实是存在风险的。可眼瞅着到了年根底下,天气那叫一个天寒地冻的。这位老汉呢,他也就只会烧炭这么一门手艺活儿啦。你说他要是不去卖炭的话,那又能靠啥来维持生活呢?实在是没别的办法。

话说今年的情况,好像是比以往好了那么一些呢。怎么个好法呢?原来是皇宫里头发生了挺大的变故。您瞧啊,也不知道具体是啥原因,皇宫里的那些人,好像都已经跑没影啦。为啥会这样呢?据说是有人带着兵打进了皇宫,就这么一折腾,皇宫里原本的那些人,一下子就都消失不见了呢。

那这时候皇帝身处何方呢?原来啊,他已经逃往四川去了,跟在他身旁的就只剩下他的家人了,甚至连他的曾孙也在跟着一起逃亡呢。

这之后,那个曾孙最终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那么他当这个皇帝的表现究竟如何呢?是有着一番功绩呢,还是存在诸多过错?

战斗皇帝李适

公元755年11月的时候,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人联合起来发动了起兵行动,就这么一下子,安史之乱便爆发了。面对这样的局面,唐玄宗那可是着急得很呐,赶忙派人去平定这场叛乱。可让人无奈的是,派出去平叛的这些行动呢,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大。

安史之乱宛如一场熊熊燃烧且无法被扑灭的大火,其来势汹汹,那凶猛的火势正朝着长安城蔓延而去,仿佛要将这座重要的城池也卷入到那混乱与灾难的火海当中。

到了第二年的时候,安禄山所率领的军队一路进逼,逐渐逼近了都城长安。面对如此危急的局势,唐玄宗顿时心急如焚,赶忙下令让哥舒翰率领军队前去进行阻拦,期望能够阻挡住安禄山军队前进的步伐,以保长安的安全。

哥舒翰此次出征可是率领着足足二十万的兵马,要知道,这二十万兵马已然是唐玄宗所能拿出的全部兵力了,差不多可以说是他最后的家底啦。一旦这一回哥舒翰再打了败仗,那唐玄宗可就真的没辙了,除了坐等灭亡,也没有其他办法咯,情况就是这么严峻呢。

唐玄宗本以为凭借着自己压箱底的二十万兵马能够在这一战中取得理想的战果,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般。那二十万兵马,根本就没展现出什么像样的战斗力,在和叛军交战不久之后,就被叛军轻而易举地给打散了,完全没有达到唐玄宗预期的效果呢。

有这么个情况,当时那些军队啊,是没什么战斗力的,这是一方面的问题所在。而唐玄宗自身存在的问题也相当大呢。就说唐玄宗和他的小舅子杨国忠吧,他们俩下达命令让哥舒翰出去作战,可实际上呢,这两人打心底里压根就不信任哥舒翰。

哥舒翰当时身处前线,一直全力坚守着阵线呢。在他的坚守之下,叛军根本没办法往前推进,局势就这么僵持着。然而,唐玄宗那边却不这么看,他觉得哥舒翰这是在故意躲避作战呢,认为哥舒翰没那个胆量去和叛军来一场硬碰硬的较量。

哥舒翰是由杨国忠推荐而来的,不过呢,杨国忠可没有护短的意思。就算唐玄宗对着哥舒翰一顿责骂,杨国忠也不会去维护哥舒翰,反而是跟着唐玄宗一起责骂他呢。

唐玄宗心里琢磨着:自己可是给了安禄山整整二十万的兵马,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不能就这么平白无故地给他了,怎么着也得让他干出点像样的成绩来才行呐。毕竟给了他这么大的兵力,要是没打出什么成效,他又凭什么能担得起将军这个职位呢?

于是呢,他一次又一次地安排自己身旁的那些宦官,吩咐他们前往前线,目的就是去催促哥舒翰赶紧出兵作战。

话说哥舒翰出兵之后,那二十万民兵存在的诸多短板一下子就全都暴露出来啦。要知道,这些民兵在军事素养、作战能力等方面,和叛军相比可差得远呢,所以在面对叛军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不是对手。就这样,原本作为长安城前最后一道防线的他们,最终还是没能守住,防线被叛军给攻破了。

唐玄宗在慌乱之中匆忙出逃,而他的长子李亨、孙子李豫,还有年仅十四岁的曾孙李适,也都不得不跟随踏上这逃亡的路途。在这一路之上,他们可谓是历经了重重苦难,吃尽了苦头呢。

话说唐玄宗在出逃之后没多久,身边就发生了一场变故。那些跟随他的士兵突然哗变起来,情绪十分激动。他们先是一拥而上,当场就把杨国忠给杀了。可这事儿还没完,士兵们又气势汹汹地逼着唐玄宗,非要他把杨玉环也给杀了才行。唐玄宗心里那叫一个为难,杨玉环可是他最心爱的妃子。但在当时那种形势下,为了能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他实在是没办法,最后也只能狠下心来,对自己最爱的妃子痛下杀手了。

在这之后,各个地方的节度使们纷纷行动起来,赶往唐玄宗所在之处给予协助呢。他们迅速组织起力量,积极地发起了针对叛军的反击行动,意图平息这场叛乱,恢复大唐的安稳局势。

时间一晃,过去了六年。在这期间,安史之乱也渐渐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啦,那些叛军呢,已然是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没什么可折腾的了。这时候的李适,都已经二十岁了。想当年,他还只是个有些懦弱的少年呢,可如今完全不一样啦。他现在可是身负重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哦,正指挥着大唐的士兵们,要和那些叛军来一场最后的殊死决战呢。

在唐代宗李豫离世之后,李适凭借着曾经历战火洗礼的经历,顺顺利利、合乎情理地登上了皇位,他便是唐德宗。

前期也算是有功

唐德宗在刚刚登上皇位之时,就做出了一项重要任命,那就是让崔佑甫担任宰相一职。随后,一系列旨在促进国家发展的措施就此展开。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之下,大唐王朝在一段时间里呈现出了中兴的气象,仿佛又重现了往日的辉煌与生机。

话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个宰相叫崔佑甫,他可帮了唐德宗的大忙呢。在他的全力协助之下,唐德宗得以顺利推行各种各样对老百姓十分有利的政策。这唐德宗李适呢,也着实是挺不错的,自己当上皇帝之后,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一朝得势就变得肆意“猖狂”起来。恰恰相反,他反而是越发地仔细小心啦,行事处处谨慎着呢。

唐德宗在早期的时候,生活那可是极为朴素的呢。并且,他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一直都严于律己哦。要知道,就算他后来当上了皇上,那些该去遵守的礼法,他可一样都没落下,就拿守孝期的礼法来说吧,他也是严格按照要求去遵守的呢。

在古代,有这样的规定哦,那就是处于守孝期间,是不可以吃荤腥食物的,而且也不能去做那些寻欢作乐的事儿呢。可实际上呢,要真的把这些规定都一一完成,那难度可不小。就拿前面的那些皇帝来说吧,能严格按照这些规定去执行的人,那可是寥寥无几的哦。

唐德宗还真就做到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一次,他的七弟李迥特意来找他一起吃饭呢,李迥心里想着,大哥身为皇帝,怎么着也得请自己吃些美味佳肴吧。可哪能想到啊,等到了跟前才发现,唐德宗李适平日里吃的竟然只是野菜而已。

李迥着实大吃了一惊,心里直犯嘀咕呢。他清楚地记得,大哥在这之前那可是对肉极为喜爱,每次吃饭有肉那都是吃得特别带劲。可让人纳闷的是,现如今大哥居然改吃素了,这变化也太大了,李迥怎么都想不明白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呢。

另外还有这么个情况,李迥呢,就尝了一下那道菜,结果刚尝一口就直接给吐出来了。为啥?原来是他发现这菜里竟然连盐都没放,那味道实在是太差劲了,根本就咽不下去。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适在那儿吃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不仅如此,他还一边不停地吃着,一边一本正经地教训起李迥来,说道:“七弟,你可得知道,现如今咱们还处在父亲的守孝期当中呢,这种时候,你也应当和我一样吃这些食物才对。”

话说李迥听到这样一番话之后,那是一刻都不敢耽搁,赶忙就从长安城逃离出去了。为啥呢?原来,他压根就不想去吃那些东西,心里惦记着家里呢,家里可是备着大鱼大肉在等着他回去享用。

唐德宗能顺利开展统治,崔佑甫可是打下了重要基础呢。不过在完成这些奠基工作之后,崔佑甫就与世长辞了。而在他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为唐德宗做了一件极为关键的事,那就是向唐德宗推荐了一位能够接替自己继续辅佐朝政的人,这个人便是杨炎。

唐德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项极具意义的政策,那就是两税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呢,杨炎可是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呢,正是在杨炎的有力协助之下,唐德宗才得以顺利推行两税法这项重要政策哦。

两税法属于一种全新类型的税法,它有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对唐朝税收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

要知道,一旦实行了这种新的税法,那原来的税法必然就会被取代,不再继续施行啦。这么一来呢,也就意味着之前那些企图利用旧税法的漏洞去干贪赃枉法之事的人,这下可就慌了神儿,心里头肯定是忐忑不安的,怕是很快就坐不住喽。

果不其然,有一些负责管理税法相关事宜的官员,径直找上门来,向唐德宗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够停止推行两税法。

在朝堂之上,他们满脸愁苦地向唐德宗倾诉着心中的忧虑:“皇上,您可千万不能轻易听信那些谗言。祖宗所定下的税法,那是经过诸多考量才确立下来的,有着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不能随随便便就给推翻掉啊,还望皇上明鉴呐!”

唐德宗并未就此罢休,他毅然决然地将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官员给打发走了,然后坚定不移地推行起了两税法呢。而这一举措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哦,它成功地为后续出现的中兴局面筑牢了经济方面的根基。

在唐德宗当政的那段时期,他积极开展外交方面的举措呢。他主动和南诏、回纥等诸多民族取得联系,然后大家齐心协力,针对一直以来对唐朝边疆构成严重威胁的吐蕃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这其实就相当于对吐蕃实施了制裁。经过这么一番运作之后呢,效果那是相当明显的,大唐周边的外部环境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哦。而且呢,就从这往后的好几十年时间里,吐蕃可就再也不敢轻易地去招惹大唐啦,大唐也因此获得了相对安宁的外部局势呢。

后期绝对是有过

唐德宗在其在位期间呢,确实做了不少好事。不过呢,有人可能就会问啦,难道他就没做过坏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他确实做过坏事呢,并且,这坏事做得还不少哦。只是呢,这些他所做的坏事,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他晚年的时候啦。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唐朝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的。可这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呢,很快地,唐朝又即将面临战争的威胁啦,新一轮的战火似乎马上就要烧起来咯。

在安史之乱那段动荡的时期,局势那是相当的混乱危急呢。不过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忠心耿耿的人,他们一心想着勤王保驾,为了平定叛乱、维护大唐的江山社稷,那可真是拼尽了全力。等到安史之乱这件大事儿最终平息下来之后呢,这些曾经在战乱中有着卓越功绩的人,便都因功被封为了藩王啦,身份地位一下子就变得很不一般咯。

在当时那个时期,那些藩王的势力已经发展得极为强大了。这情况对朝廷来说,可就成了个不小的隐患啦。唐德宗呢,面对这样的局面,深知必须得采取一些措施才行,于是就不得不琢磨着怎么去削减这些藩王的势力,以此来稳固朝廷的统治呢。

大家知道吗,在历史的长河中,削藩这件事儿能真正成功的次数那可真是寥寥无几。每次朝廷想要削减藩王的势力,那些藩王们往往就会联合起来,一起和朝廷对着干呢。就拿唐朝来说吧,它在这方面也没能例外,同样遭遇了藩王联合起来对抗朝廷的情况呢。

唐德宗时期进行削藩举措,那些藩王们哪能心甘情愿,于是纷纷在各自所管辖的藩地公然宣布独立,要脱离朝廷的管控呢。而唐德宗可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可是亲身带过兵、打过仗的,有着自己的威严和决断。面对藩王们这种宣布独立的行径,他肯定是绝不可能容忍其发生的,毕竟这严重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和权威。

要知道,他以前还是挺有实力的,可到了当下,他的实力跟以往相比那是差了太多啦。就在发生叛乱的那会儿,他面对叛乱的局面,竟然完全没有能力去平定,实在没办法,最后就只能又一次选择逃离长安,开始了在外流浪的生活。

那时候,唐德宗已然到了年纪比较大的时候啦。人上了岁数,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就有了变化,开始变得听之任之起来,尤其是面对各地藩王势力过于强大这个状况。想当年呢,唐德宗也曾经尝试过进行削藩,可结果是第一次削藩行动就失败了。打这以后,他就彻底放弃了去压制那些藩王的想法,干脆就任由各地的藩镇自由自在地发展下去了,也不再去过多干涉啦。

咱们知道,从某个阶段起,就已然悄悄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啦。等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呢,藩镇割据的这种局面就凸显出来了,而且它还成为了致使唐朝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呢。

唐德宗到了晚年的时候啊,重用起了奸臣以及宦官。就因为他这么做,导致朝廷里面出现了很糟糕的情况呢。好多忠心耿耿的臣子都遭到了陷害,那日子可不好过啦。并且,朝廷的吏治也因此迅速变得腐败起来了。要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可不容小觑,它其实也是后来唐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呢。

唐朝走向灭亡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原因哦。其一呢,是藩镇割据的情况。在当时,各地藩镇势力逐渐坐大,他们手握重兵,对中央政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拥有相对独立的军政大权,极大地削弱了唐朝中央的统治力量。其二,是吏治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腐败问题。官员们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整个官场乌烟瘴气,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百姓们也深受其害,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还有其三呢,就是外敌的入侵。周边的一些敌对势力不断地侵扰唐朝边境,战争频繁爆发,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让唐朝的边境地区百姓生活不得安宁,国家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就会发现哦,这三个致使唐朝灭亡的原因,实际上早在唐德宗年间就已经悄悄地埋下了隐患呢。在那个时候,或许一些问题就已经初现端倪,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后逐渐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了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0 阅读:11
历史那些精彩事

历史那些精彩事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