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知识|(十九)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构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翻蓁熙 2024-03-06 11:42:06

问: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构图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答:

先秦时期,陶器上便有了人物画的雏形,这个时期的人物画构图以分散的点、线、面排列组合为主,装饰性强(如图一)。

先秦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物画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原始社会的人物图纹是要形象地传达含有巫术意义和氏族信仰的信息,每一个人物图纹,只不过是传达原始宗教信息的独体符号,因此构图模式多为单一的、散点式排列,在器皿上的人物图纹为了装饰的需要也有作带状排列的(如图二)。

▲ 图一 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彩陶盆

▲ 图二 新石器时代 舞蹈纹彩陶盆

到了战国时期,人物画被应用到青铜器中,出现了表现现实生活的装饰性的人物图纹,情节复杂、场面宏大。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战国早期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如图三及图四), 在全器的器表满饰情节,近百个人物分别进行习射、采桑、宴享、奏乐、鸢射、捕鱼、水陆攻战等活动,运用了多层的横带式排列的方式。

▲ 图三 战国 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 图四 战国 宴乐渔猎攻战纹青铜壶 人物图纹

此外,楚国帛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独幅人物画,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先后出土了两幅以人物图像为主的帛画,一幅是《人物龙凤帛画》,另一幅是《人物御龙帛画》(如图五及图六), 描绘的是男女墓主人在龙、凤等灵物的接引下升天的情景。此时人物画的写实技巧增强,为发展人物画新的构图模式创造了条件。

▲ 图五 战国 《人物龙凤帛画》

▲ 图六 战国《人物御龙帛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构图开始融入鲜明的个人特色,绘画构图逐步形成系统。至顾恺之提出“置阵布势”、谢赫将构图列入“六法”,构图正式被当作一项重要的美学法则在绘画中得到重视。

东晋时期,桓玄下令以纸代简,纸成为书画的主要材料,由于纸张可以粘接和裁截,使画幅的尺寸和样式具有了更大的灵活性,这为绘画构图模式增加了新的变化。于是卷轴画的手卷和立轴这两种形式开始出现,并在后来成为中国书画的主要形式,形成了中国 书画特殊的画面框架和格局(如图七)。

此外,东晋专业的士大夫画家的出现,为绘画艺术的个性化和表现技巧的提高增加了助力,人物画的写实技巧也有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写实构图模式的成型。而这一时期外来绘画艺术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绘画构图模式,比如自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佛教壁画艺术,带来了与佛教相关的人物画题材和表现形式(如图八)。

▲ 图七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局部)

▲ 图八 敦煌壁画 局部

自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落,终于分崩离析,进入了长期动荡不安的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中国绘画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此时山水画和花鸟画兴起,南唐和后蜀等地出现了画院,这些都对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人物画构图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由于职业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的流行,人物画的构图开始融合各种特点,在构图上呈现出各种类型,如小幅册页、长卷立轴、丈幅以及灯片、扇面等(如图九及图十)。

▲ 图九 唐 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

▲ 图十 唐 佚名 《引路菩萨图》

中国宋代人物画是建立在唐、五代人物画基础上而继续发展的,由于两宋题材和表现内容不受约束,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也变得更加多种多样。

两宋人物画受到花鸟画的微观构图模式以及全景式的山水构图模式的影响。至南宋中期,人物画的构图模式已经进一步成熟,传统人物画的各种构图模式基本上已经齐备,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构图模式。

如梁楷的《八高僧图》手卷(如图十一), 全图分为八段,每一段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画面,分别画八高僧的故事。画面中的人物、山石、林木、舟船等图像都由外伸入画面,完全改变了南宋以前人物画中以完整的图像聚于画面中的构图模式。

此外,南宋时的纨扇画十分流行,纨扇画中的人物画又以婴戏图最具特色。由于纨扇画幅圆而小,因此纨扇画中的人物等图像排列密集,互相叠压(如图十二)。

▲ 图十一 南宋 梁楷 《八高僧图》选段

▲ 图十二 南宋 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局部)

元代以后的人物画构图模式没有大的发展,只在人物画幅的形状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于是构图模式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明清以后,人物画逐渐衰弱,明清画家更多地把兴趣放在了笔墨上,对构图的重视已不如前。直至后期新文化运动兴起,人物画才开始发生突变。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