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经常有家长深陷这样的烦恼和困惑之中:我家孩子为什么就不爱学习?怎么做才能解决孩子不爱学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和棘手的问题,但不管如何,问题摆在这里,就需要努力去解决好,才能不耽误了孩子的未来发展。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有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01 教育研究证实:“恐慌区”才是孩子不爱学习的死敌以孩子不爱学习这件事为例,现实中,我们家长所看到的孩子不爱学习的行为,只不过是他们的表象,但很多家长却不一定能透过这种表象看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家长朋友们的困惑和抱怨,我们或许可从“三区理论”中找到相关的答案。
“三区理论”是一个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讨论的学习方法概念,它是由美国密歇根商学院迪奇教授首先提出来的。迪奇教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共三个圆形区域,外围最大的圆环象征着“恐慌区”,中间的圆环象征着“学习区”,最中心的圆环则象征着“舒适区”。
1.什么是“舒适区”
在最内层的“舒适区”域里,孩子针对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展开练习。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有的孩子看似一直在勤奋学习,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里不断地刷题等,比如用同一个数学公式去套用不同的数字,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早已掌握的公式而已。
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提分,但同时也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孩子会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不觉得还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加强学习,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身心刺激感。
如果再深入去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感觉就如同打游戏,想想看,如果一款游戏没有设置层层通关,也不需要时时升级,游戏机制的设计过于单调简单,那孩子立马就失去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而会去寻找其他更有刺激感和互动感的游戏。
同理,当孩子不断地被家长要求做一些简单相似的题目,或者重复抄写同一个词语时,他们会感到这样的学习太无聊而没劲儿,心生厌恶之感。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怪象:这些孩子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去努力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却不见得水涨船高。久而久之,孩子的厌学情绪也会越来越严重,只要父母稍不注意,他们就会按捺不住地去寻找学习之外的刺激。如果孩子在“舒适区”停留太久,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就是,他们将对学习失去满足感、成就感和趣味感。
2.什么是“恐慌区”
最外层的圆形区域是“恐慌区”,顾名思义,恐慌区就是让孩子内心感到惶恐的区域,这里面代表孩子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孩子实际能力或理解力的学习内容。
然而,我们身边却有很多家长没有看到这一点,为了追求高分,误以为补习的内容越难孩子就越有收获,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一些超纲题目,或者去上一些超出孩子现阶段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的课程,这就把孩子推进了“恐慌区”。
由于学习内容超纲,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孩子感到学习很吃力和费劲,导致孩子屡屡失败,由此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觉得自己花再多的力气也学不好。这样长久下去,孩子不但容易厌学,还可能自暴自弃,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到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我们既不能把孩子赶进“恐慌区”提前学习超纲的内容,也不能让孩子长久地在“舒适区”持续地刷题、重复抄写无意义的作业等等,这两种学习方式都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贻害无穷!
3.什么是“学习区”
那么,到底是哪个区域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最有成效呢?当然就是那个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学习区”地带。
只有孩子身处在“学习区”,并在老师的指导或在家长的引导下,让孩子开展“针对性”的练习,他们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持续性的进步。
上面所说的“针对性”练习,指的是那些适合孩子的现有能力,并与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有关联和推动作用的学习内容,这样孩子才会在学习上进入到一个有目标、有兴趣的良性循环阶段。
由此可见,高效学习的关键,就是避免孩子进入超水平的“恐慌区”,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的“舒适区”,跨越到“学习区”,是一场身心自由愉悦的学习。
02 为什么优等生怎么学都能学得好?“学习区”心流是成功秘诀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当人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时,如果其中有85%的内容是他已经熟悉和掌握的,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换句话说,当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或未知的,这时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出错率/难度比”太高,学习者就会觉得太难;而“出错率/难度比”太低,又会让人觉得很没趣,以上两种情况都会让学习者停止学习。
当我们把学习内容的难度配比调整到15%左右时,孩子会感到学习内容既不太难又不过于容易,恰好是适合自己能力的区域。此时,孩子就会感到学得得心应手,还会在心理上产生出一种学得很过瘾的感觉,心理学家们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之为“心流”。
一个人如果想要在学习中达到心流状态,那么这项学习的挑战性就必须要和他当前的能力形成平衡。
心流就像一个从左到右上扬的管道,一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心流状态,内心就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这时学习再苦再难都不在话下。
事实上,那些获得成就的“别人家的孩子”,在旁人眼里,他们持久不懈地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可在他们眼里,却认为自己在享受着无比的快乐,这就是心流在起作用。
参照这种模式,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引入到适合他实际能力的“学习区”,练习85%的旧内容、学习15%的新内容,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就会呈现出最佳效果。如果再加上合适的环境,孩子就很有可能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心流感觉,从而做到自动自发地努力学习。因此,我们会发现,越是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越会爱上学习,学得也越轻松。
03 实战篇:做好以下这三件事,能让孩子从此爱上学习1.帮孩子找对具有针对性的补习班
在这里并不提倡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到校外去报补习班,但假若家长一定要这样做的话,还是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报补习班时,尽量不要让孩子去上那些没有针对性的补习班,因为如果这样做,就等同于是把孩子放在低水平勤奋的“舒适区”,让他们漫无目的地消耗掉时间和学习热情。
而另一个极端就是把孩子逼进“恐慌区”,让孩子去学习一些严重超出当前能力水平的内容,就如让每个孩子都去学奥数一样,最终因为超出了孩子的耐心,而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2.让孩子感受良好的学习过程
“学习区”概念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在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区间里学习、练习和实践,这样才最有可能获得高效学习的“心流”感。
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某些困难时,最好先不急着为他们报补习班或请家教,而是要认真思考: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怎样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通畅而愉悦。如果为了自己图自己轻松或求得一份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一味地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请家教,那么,很有可能孩子补得越多,感受越差,学习效果也越差。
3.把学习过程变得像打怪一样好玩
“学习区”里的15%最佳难度配比率,让我们正视了孩子的学习进度问题,开始接受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15%的新内容由于孩子的努力而变成了他们可以驾驭的旧内容时,就等于宣告孩子打通了一道难关,上升了一个难度级别,这将给孩子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感受。
我们要把关注点从最后结果迁移到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学习的进度设计成像游戏通关一样,这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激励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诸如担心孩子开学后跟不上进度等焦虑。
结语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生来都是热爱学习的,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出生后就不断地主动学习说话,从说出“爸爸妈妈”这句话开始。直到学会完整地说出一句话。
家长要始终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愿望和能力,这样我们才不会过于焦虑。但同时,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要想学好的确是有其科学教育规律的。
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孩子若不讲究方法,最终受苦受累的是孩子。譬如,我们如果一味地让孩子重复已知的练习,带来的就会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累死孩子和家长,最后却看不到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为了追赶短期的学习成绩表现而破坏孩子的学习天性;同时,我们要鼓励孩子在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区”里,不断接受15%的新挑战,努力创造螺旋式层层上升的持续性进步。那么,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就一定能换来孩子充满希望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