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第16章:创建第二套“奇石形式”(上)7

石道聊文化 2024-09-20 14:09:34

第一节 创建“奇石具象形式”

3.根据“生活审美意识”,最后将奇石的具象形象理想化。

具体步骤是:在对奇石具象形状的生活化,以及对奇石具象形态艺术化之后,玩石人的头脑中便形成了某个呼之欲出的形象。比如台湾南田图案石《母亲》(见图16-5)。这时候,

图16-5 《母亲》 台湾南田图案石 10*7*20厘米 台湾 朱国魂 藏

他们往往会人世间的亲情、愿望,或者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或者历史上著名的诗词、小说、戏曲等,与这个呼之欲出的形象联系起来,把它看成是理想的化身。

当然,在具体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中,玩石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趣味、个性、气质、精神,等等,赋予该款奇石的具象形状中,使之成为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使之符合具象类奇石形式的最高审美标准——“神韵美”的要求。比如赏石家于炳战先生,他运用《清平乐》的形式,对台湾南田图案石《母亲》之表面白色筋脉构图的具象形象,进行了理想化的解读:

“慈晖一片,

往世今生恋。

血脉相承割不断,

动地感天宿愿。

牵肠挂肚关情,

天涯如影随行。

华发秋霜惭冷,

思儿泣语无声。”

显然,于公的这一解读,使得该石表面筋脉构图的“母亲”具有温暖、活泼的“这一个”的个性美特征。

由此可见,创建“奇石具象形式”,它是玩石人“摄取”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识来实现的。只有真正意识到生命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玩石人,他们才会发生“生活审美意识”,才会对具象类奇石有着深刻的理解。否则,如果没有这种“生活审美意识”的铺垫,玩石人的赏石审美活动便没有了深度和广度。

《石道》(1-4卷)190

0 阅读:0
石道聊文化

石道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