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第14章:创建第一套“奇石形式”(下)7

石道聊文化 2024-09-07 17:16:49

第六节 创建“奇石形式——面(石色)”

第七节 创建“奇石形式——‘色’”

张云鹏、胡艺珊在其著作《审美对象存在论》一书中认为,颜色和声音等作为事物的属性和特征与事物自身的关系,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属性与实体的关系。实体是一切东西的主体或基质、基础,它本身独立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属性是后是的东西。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比如云南黄龙玉《圆满》(见图15-14),

图15-14 《圆满》 云南黄龙玉 56*26*69 吕耀文 藏

黄色是该石的属性,而以二氧化硅为主的隐晶质或(及)微显晶质矿物集合体,则是其实体。显然,确定二者所指,是玩石人欣赏该石的关键。同时,一些石头表面的石色也具有第一性质、第二性质、第三性质,因此,笔者可以凭借这些而创建“奇石形式——‘面(石色)’”。内容如下:

一、“奇石形式”之“面(石色)”的形状,它们具有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客观性质。

比如云南黄龙玉《圆满》,它们属于花岗岩低温热液成因的石英脉,其矿体呈脉状、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产出,同时,矿体也存在着广泛的表生作用。据郭原生在他编著的《玉岩玉鉴学》一书中认为,距今约两亿年前,印度板块加速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滇缅青藏一线渐渐抬升。在推挤抬升过程中,新的岩体,即黄龙玉形成了。

在云南省龙陵地区,地质学家田隆先生在他的《五颜六色的黄龙玉及致色机理》一文中认为,这里分布有多期侵入的复杂花岗岩体。在花岗岩浆岩侵入的后期,地壳运动异常剧烈,在花岗岩体内形成了巨大的断裂带或大型节理裂隙(长数米至数十米),至岩浆冷凝的晚期,岩浆便分异形成了以二氧化硅为主的热液,热液沿断裂带或裂隙“脉动式”多阶段、多世代的矿液沉淀,每世代所带来的成分及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往往发生波动,必然造就了脉体组分的变化。在高压低温下经过了沉淀、凝结后,形成富含微量元素的硅质脉体。在区域地质压力下,硅质重结晶形成石英微晶体,同时石英微晶间积淀出含金属元素的胶体充填物褐铁矿和黏土矿物伊利石,完成了玉矿的“成岩–成玉”过程,含金属元素的胶体充填物褐铁矿和黏土矿物伊利石及其含量使黄龙玉呈现出黄、红、黑、绿(青)等多色调。后期裂缝中泥质充填,裂缝再愈合,被封闭在愈合缝中的泥质因分布的变化形成水草、哥窑形象图案。玉石在河流中的滚动表面的磨蚀以及氧化铁的浸染演绎出了各种皮色,使黄龙玉更加俏色绚丽。

当然,关于黄龙玉玉料矿石的成因,葛宝荣、刘涛、张家志诸先生在他们主编《 黄龙玉》一书中认为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它们只在地表及接近地表的含地下水氧化带内,才能生成氧化转色和氧化染色而致色的黄龙玉山坑料石,向地下十几米或几十米只有氧化轻微或未受氧化的浅黄色、白色、灰色或黑白相间的深坑料石;所以,受到氧化转色及浸润染色作用都较充分、彻底,经氧化所形成的色质艳丽的很大一部分优质玉料,主要都集中在接近地表的富水氧化带范围内。

《石道》(1-4卷)180

0 阅读:0

石道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