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固然可恨,被“薅羊毛”者就值得同情吗?

谭浩俊 2024-09-03 09:15:04

据蓝鲸新闻报道,8月28日凌晨,一家安徽县城只有6人的小店遭遇“灭顶之灾”,由于电商运营人员价格设置错误,该店铺20分钟内以进货价4-5折的价格“卖出”货值超7000万元的货品,损失高达3000万。

这家小店名叫“小天鹅东山专卖店”,在短短的20分钟内有超过4万个订单,其中大部分订单为一人多台。这些订单也被称作“羊毛单”,是专门“供”“羊毛党”薅的“羊毛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羊毛单”,一方面,是因为平台的操作太复杂,稍不留神就会让商家操作失误,从而出现大量“羊毛单”;另一方面,是因为商家的操作水平不高、专心度不够,很容易把“眼球单”变成“羊毛单”。

正如许多网友所言,这些“羊毛单”,最初的目的是平台和商家联手薅消费者的羊毛,用一些十分复杂的折扣手段,绕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到赚了多大的便宜一样。实际上,算来算去,还真的没有赚到什么便宜。且不说规则十分复杂,各种优惠券叠加,让消费者根本绕不过弯。就算绕得过来,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不算成本?不要算价格?不要算支出?同时,也让商家自己被绕了进去,稍不留神,就会把“眼球单”变成“羊毛单”。

像“小天鹅东山专卖店”这样的事件,商家当然值得同情。但是,被“眼球单”薅了羊毛的消费者,是否也值得同情呢?要知道,对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与“眼球单”博弈,说白了,就是为了省一点开支,以至于根本不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等算作成本。实际上,如果把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也算进去,绝大多数消费者是“亏”本的,是被商家薅了羊毛的。所不同的是,消费者被“薅羊毛”,是消化在无数消费者身上,单体损失不大。如果加到一起,则数据也是非常惊人的。而商家出现“羊毛单”,则极容易形成一个比较集中的大数据,看起来就比较可观,也容易引起舆论关注与同情了。那么,又有谁来同情被“薅羊毛”的普通消费者呢?

如今出现在电商领域的“羊毛党”,起先也是普通的消费者,也是想通过“眼球单”节省一些开支。只因平台的复杂计算、优惠叠加以及商家的“眼球单”,让他们看到了个中存在的缺陷以及可以钻的空子,慢慢地打起了“羊毛单”的主意,且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形成了“羊毛党”。一旦出现“羊毛单”,就会被集体撕扯,很快让商家倾家荡产。

如果只是同情商家,显然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没有平台和商家薅消费者羊毛,“羊毛党”会出现吗?会动辄出现“羊毛单”吗?也就是说,“薅羊毛”现象,首先应当出自平台和商家,尤其是平台,用算法绕消费者。而商家为了自身利益,也不管平台的算法多么复杂,一概套用,来绕消费者,让消费者稍不留神就被“薅羊毛”。消费者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慢慢地,“羊毛党”也就出现了。

首先声明,“羊毛党”是肯定不能被支持的,有些行为也是违法的。但是,平台和商家如此绕消费者,难道就是应该的吗?消费需要这么复杂吗?消费应该这么复杂吗?消费者就活该被“薅羊毛”吗?

因此,对“小天鹅事件”,必须两分看。“羊毛党”的行为是错误的,其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应当得到支持的。商家可以依据实际,要求“羊毛党”撤单,避免自己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商家的行为是否都是正当的,值得同情的,也需要客观理性分析。商家为什么面对十分复杂的算法不认真操作,而出现设置错误,说明商家此前已经通过这样的方式,薅了不少消费者羊毛,以为怎样操作都是对自己有利,故出现了操作失误现象。因此,在要求消费者、包括“羊毛党”撤单的同时,是否也应当向广大消费者公开道歉,并给每位下单的消费者赠送一件小礼品以表歉意。毕竟,这样的失误,在法律上也是“认可”的,消费者是有权获得这些下单的商品的。消费者、包括“羊毛党”愿意撤单,都是情分,而不是本分。如果出了这么大的事,商家一点代价不付出,就不会吸取教训,也不会对其他商家产生警示作用。

0 阅读:43

谭浩俊

简介:著名财经评论员,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