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节:在天为道(下)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07 00:03:04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我说,道无所不在,老子就用了这么多比拟。玄牝,还是母的概念;天地之根,就是始、宗的概念。似乎母为天地之根(生这个概念的核心产地),其实,天地之根是阴阳和合之太极,以卦言,二阴如一阳,二阳如一阴,所以以震艮两卦既是始又是终,为终而返乎始。

《系辞传》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我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卦象思维”。简单地说,所谓“卦象思维”,就是以《周易》为模型的认知模式,它集形象、语言和义理为一体,在以后的哲学和文学思考上一直起着或隐或显的作用。《庄子·外物》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就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明。从此书可以看出,卦象思维是后来的理事、性相、体用等等分析方法的渊薮。

“谷神不死”,取震之稼反生。谷即稼,神即伸(生)。震又为簠簋,是盛物之器;震为主器者,所以有祭神之象。“是谓玄牝”,牝取二爻阴(参坤卦利牝马之贞)。玄即玄黄之色,神秘的色彩,如果结合“玄之又玄”说有无互变,玄牝就是说象牝又不是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门和根取初阳。乾天坤地皆依于初阳。震为大涂,初阳为门限。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表达过多次了,如“用之或不盈”,又如“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依震卦,“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上两阴,像发散状,如源源不断。震又为动,合起来即“虚而不屈、动而俞出”。我们的帝王都是用之不勤,但把语言当现实,就如把比喻当实指,用之丕勤,天下丕乱。老子可谓是严明的法官,一条一条去发霛所谓“圣人之治” (实是贤人之治)的欲盖弥彰。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我说,什么是天地?就是万物。什么是万物,就是我是我你是你,物各付物。假如像佛家说都只是幻相,那天地就是一个混沌之物。但物各付物,不是因为名之故,而是自性法尔之故。作为类而言,其实万物都是长久恒存的,损之又损之后就是道了。道无为,故不生,更不能为自而生?王朝更迭,都是自作孽的缘故。

《召诰》说:“我不可不监(借以自照)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自以为知)曰,有夏服(事)天命,惟有历年(就那些年数);我不敢知曰,不其延(不得延续)。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其实也是不顺天道),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承而顺之方为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私,《方言》说:“私,小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梁益之间,凡物小者谓之私”。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处于小自处于私,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身,代词。第一人称,相当于“我”。“身,我也”。后身先身外身身存,就是不执于我,无我则小。正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召诰》又说:“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天至高天至厚道至大,它们恰恰愿以为小,“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这个无言之教如此昭著。

0 阅读:8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