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节:在天为道(上)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04 00:30:16

第二节 去名见道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我说,正因为政者多借名而治,僭乱天人之道,就得正本溯源,重构“道德”,在天为道(理),在人为德(仁义礼智信)。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就名义,此处则确实而言,“无”和“有”都归于一:道。冲,空虚,“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说文》:“宗,尊祖庙也。”引申有祖宗、同祖家族、尊崇等意义。道就如一个很深空瓶,无论如何都装不满,反过来,如渊泉,它又源源不断地喷出水来。从冲从不盈看,是虚空,无;从宗从渊看,是本源,有;从或从似看,是玄。另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解和同都是为,显然不是道所有之本意,又可怀疑为错简而来。我以为可能是老子依据震卦而作出的推演:挫(有说塞的)其兑(阻止毁损、斗争),第二爻变阳为兑,锐,毁折;解其纷(分,化解矛盾纠纷,和谐共处),第三爻变阳为离,见;和其光(共享光明,普照万物),上二阴皆变阳,为乾为光;同其尘(以坤顺之德和合天下),一阳变阴为坤为土。换个说法,道并没有锐、纷、光、尘这些东西,却又能“生”出这些东西,每个都能让大家体验到道的存在,但执于任何一个都非真正的道。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句话与第一句意思相同,只是换了个比喻,因为要照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母而子,因始而尊(帝之先,已经死去的先帝),不见母不见先帝,所以“湛兮似或存”。不过,比喻总非实指,不妨先引入《说卦传》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帝出乎震,震在帝先,象帝之先,是乾之子。道,乾道,即震道,一阳在下两阴在上,如盅;阳卦多阴,所以用之弗盈。渊,乾之象,震之阳居两阴之下,似(拟)万物之宗,湛(沉于渊)而难见(如潜龙),似不存而或存。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说,既然是天道,德之仁就不足以表天道,所以此处之仁,《礼记·乡饮酒义》:“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孔颖达解释说:“五行,春为仁,夏为礼,今春为圣、夏为仁者,春夏皆生养万物,俱有仁恩之义,故此夏亦仁也。”其实就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所以整句话加上“假如”即得其解,倘若天地圣人不仁,就会对万物不管不顾,如同对待草狗(祭祀之物,祭后焚之)。依综卦的规则,它第一个变卦是艮(旋转半周)。老子取了艮卦的两个类象:一是(刍)狗;二果(仁)。其实就是雏狗,即小狗(艮为小)。至于艮为果(仁)之义,象传说:“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天地不仁,万物就只能如小狗而夭折;圣人不仁,百姓永远如小狗一样蒙昧不开化!《国语》说:“仁,所以保民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虚,故如橐龠;不屈,直方大;动,道动;愈出,源源不断地生育万物。回参第四章。艮卦变巽,为风。橐龠,风轮,而巽卦为入又为散,所以进得多出得多。其实是表明天地圣人之无为,犹如不仁,犹如不言之教,自然而然罢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就是对无言而发,守中就是守道抱一,重申圣人不言之教,天地无为。不尚贤(也是因名而起),也应不尚言(即使是圣言法言),百姓听多了反生疑惑,不知所终。按卦象,巽为令,应该是多言而不是多闻。巽有高高在上之意,二三为阳,压制初阴,如政令反而得不到执行(巽又为多疑,伏);不如守中,即初阴变阳为离,中正有孚(诚信),言少而上下同志,反而能取得辉煌的成果。

0 阅读: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2
2024-08-12 10:59

学华夏远古哲学,你要学会辨别真哲学和伪装的假哲学。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老子的道德是人的道德,孔子的道德是鬼的道德。不过华夏远古的道家哲学也不如中国现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