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在人为德(上)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我说,上,上等、卓越;善,擅长、才能。合起来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传》)指与生俱来的天赋、质地。若水,像水一样,自然而然。于人而言,言默动静出处无一不合乎天道。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物,怎么几于道?其实如有无两个名词能让我们理解道解说道,作为物,如水,也同样可以让我们理解道。从几字看,已经近乎道,而有无只是入于门口,所以老子取不言之教,直接向天地万物学习,“道法自然”,“人法天”。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其善(不作道德观念看):人却害万物而乐争,是其恶(厌恶于水之善)。意思还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恰恰也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逆向表达。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能以利万物不争之道持身修德,则居地必善(好),心渊(存,渊兮似万物之宗)必善,与仁必善(《国语》说:“仁,所以保民也。” )言信他善,正(政)治(理)必善,事(干)能(胜任)必善,动(顺)时必善。能善则无过失。水近道,水之德无争也就是天之道,无为之事就是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就是法自然。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我说,老子说不争,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贪上加贪,如为政者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惟恐天下一寸土不归于己、天下一臣民不顺于己。使着劲儿端着已经满了的水盆却想不让它溢出来,有多辛苦;已经锐利无比却还想更锋利,难道不怕伤到自己;富可敌国,守护的人多,觊觎的人也多,也许人家连屋都占了,比如“窃国者侯”。庄子《胠箧》如是说:“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谲,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谲之不固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所谓富贵,即已盈已锐己满,所谓骄就是不知足,是争,不愿处于人之所恶,显然是逆天道而动,岂有不取咎之理。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多土》)
功成身退,天之道。
天道不争乃至自损,所以是退;人道唯恐不及,何患有过,就是进。“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们会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不去”之念,而万物天道自身只是“作生为功成”而已,于我们只见其物不见其道,“退藏于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