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贤贤易色”的多维解读

上善若茶说 2024-08-26 13:30:35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中的这句话,尤其是“贤贤易色”,引发了历代学者的诸多解读。

一种解读为“尊重贤者,远离女色”。孔子曾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与此观点相互呼应。在这种阐释中,第一个“贤”作动词,表推崇、尊重;第二个“贤”为名词,指贤德之人。“易色”意味着改变喜好女色的态度。它强调人们应重视品德修养,克制对美色的欲望,将对贤德的追求置于首位。这体现了儒家对道德品质的高度尊崇,倡导人们摒弃对美色的过度追逐,转而崇尚贤德,以此作为品德修行的重要方向。

另一种观点是“娶妻要娶贤惠的,不要只看重外表”。这里把“贤”理解为“贤惠”,将其特定在婚姻的范畴内。婚姻乃人生大事,在儒家观念中与“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并列,体现了对家庭伦理的重视。娶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更好地侍奉父母、维持家庭和谐有着积极意义。例如诸葛亮与黄月英,黄月英虽外貌平平,却才华横溢、品德贤淑,二人相互扶持,成就一段佳话,可为这一观点的生动例证。

还有一种解读为“喜好一个人内在的贤德,忘掉外在的比较与对待”。第一个“贤”是动词,即爱好;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德之人。“易”解释为更换、忘记;“色”涵盖容貌、表情、举止、作为、穿着、尊卑、荣辱等方面。其含义是,当我们欣赏一个人时,应注重其内在的贤德,忘却外在的种种表象,不被容貌、功业等外在因素所左右。从长远相处来看,心性品质才是关键,这展现了一种深刻的处世智慧和道德境界。

此外,“贤贤易色”也可理解为“看到贤人就肃然起敬,改变态度”。第一个“贤”为动词,表示敬重和钦佩有学问和道德修养高的人;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者。“易色”指改变态度、神色。当面对贤人时,人们应立刻升起钦佩之情,神色庄重恭敬,体现出对贤者的尊崇和敬畏。这强调了以敬仰和学习的心态对待贤人,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论语》中“贤贤易色”的多种解读,反映了其内涵的丰富与多元。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解和背景进行阐释,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它能在不同情境和历史时期给予人们多样的启示,引导人们在言行和品德修养上践行儒家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 2024-08-27 16:44

    孔骗子追求的又不是自然科学和真理人性,说的算个啥!它推崇的礼可不是礼貌的礼,而是奴隶礼,它推崇的尊可不是尊重的尊,而是遵从让权让利的遵。家暴男孔骗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女,排资轮辈,就是一种阶梯式的特权种姓制度,一种传销模式,发展出来的都是花架子,以面子面具为导向,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儒家儒教孔子教的,最害怕的不就是祖宗领导被质疑?这面子不就是面具吗?这玩意儿不就是用来伪装作假的吗?全都骗术。

上善若茶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