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篇】红尘炼心《人间世》

上善若茶说 2024-09-19 04:36:08

庄子内篇第4篇《人间世》出人意料地先讲了3个儒家故事。分别是颜回适卫、叶公子高使齐和颜阖为卫太子傅。庄子讲这三个故事想表达什么呢?

第一个故事是颜回看到卫国国君无道,百姓困苦,便立志要行道,当然这里行的是儒家济世经邦之道。准备去劝谏国君,拯救卫国百姓。他满怀热忱地向孔子辞行,说:“夫子曾经教导我们,‘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然而,却被孔子当头棒喝,告诫他此去可能会遭杀身之祸。孔子说“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在春秋乱世,行道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凭单纯的道德理念去行事是很危险的。

第二个故事是叶公子高领命出使齐国。他深感责任重大,难于完成使命,故忧心忡忡请教孔子,说“齐国情况复杂,我内心很惶恐,朝受命而夕饮冰,焦灼不安呀”。孔子的回答是:“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生在世,有些责任必须担当。比如孝亲,比如事君。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入世修行中,也必须得明白自身的责任与局限,懂得在无奈中顺应天命。

第三个故事是颜阖被卫国请去当太子师,卫国太子是个残暴无德之人,用颜阖的话说,就是:“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教与不教都为难,教得好与不好都不行,真是左右为难。只好向智者蘧伯玉求教,蘧伯玉给出的方案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就是说表面上要迁就他,内心要善导他。但是迁就又不能过头,善导又不能太明显。可见苟活性命于乱世多不容易。

上面三个故事可以划为《人间世》的上半部。重点讲儒家行邦济世之道的不容易。从这些故事中,庄子也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心斋”。

何谓“心斋”?庄子借孔子之囗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说行道之要,重在修行,在内求。只有自己修行到心灵空灵、纯净,超越感观。才能红尘炼心,心无所动。颜回若达到心斋的境界,他就能摒弃杂念,看清局势,避免因冲动而陷入危险;叶公子高若达到心斋之境,就能在出使齐国的艰难任务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焦虑和恐惧所左右;颜阖也只有通过心斋,才能在教导太子的困境中找到合适的方法,不被外在的危险所困扰。

《人间世》的下半部,主要谈道家的“无用之用”。通过栎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对比“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以及支离疏因身体畸形而“有常疾不受功”得出“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结论。世间万物,因其有用常遭祸患,而那些看似无用之物,却能在复杂世间保全自身。于尘世之中,人们往往追逐“有用”,却忽略了“无用”的价值。懂得无用之用,便是在喧嚣中寻得一处自在。

庄子此文,援儒入道。述儒家以济世经邦为责,强调“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论道家以进德修道为要,追求“名闻不争,达无用之用”。

恰如一幅对联所写:

进德修道,有欣羡便趋欲境;

济世经邦,无贪著方远危机。

若悟此,则人世间行道有方也。

0 阅读:3

上善若茶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