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篇】倏忽把“浑沌”给忽悠死了

上善若茶说 2024-09-20 14:41:11

庄子的《内七篇》,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以其宏大的想象和神秘的魅力,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瞬间抓住了人们的心神,勾起了向往与慕道之心。而结尾处“倏忽二帝为中央之帝浑沌开窍”的故事,则如同一记重锤,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故事中,南海之帝倏与北海之帝忽时常相聚于中央之帝浑沌的领地,浑沌待他们甚善。为报浑沌的恩德,倏和忽商议道:“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于是,他们每日为浑沌开凿一窍,七日之后,浑沌却死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寓言,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浑沌代表着一种本真、质朴、未被分化的原始状态,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存在。他的善,是一种纯粹的、无私的善意,不带有任何功利和目的。而倏和忽,虽然出于报恩之心,却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浑沌,试图将他改造成他们所认为的“正常”状态。强行的干预破坏了浑沌原本的自然状态,最终造成了浑浊的死亡。

关于这个故事寓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岐特别的大。比如文化大家流沙河,他的理解是浑沌代表人类处于一种像伊甸园里边亚当夏娃吃苹果以前的状态,什么制度都没有建设起来,而倏忽代表高速发展的文明。一旦倏忽给他们开了窍明白了很多事情以后,这个世界就充满了矛盾、冲突、纷争和你死我活,出现了各种主义、各种斗争,然后核武器、人工智能、战争什么的都来了,最后人类恐怕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了。

南怀瑾先生则认为这个故事是讲修行的。修行打坐的第一步,就是要得浑沌的境界,这是修道的基础,然后慢慢才能够阳神出窍。所以一般修气,转河车,修三脉七轮,都是为了回到那个“浑沌”的家里去,那样,得道的基础就有了。

我个人觉得庄子开篇第一个寓言故事是让人慕道,升起修道之心。而最后收尾这个寓言则是给得道之人一个告诫。即“道莫轻传”。禅宗把求道都分为不同的根器,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道也一样,医不叩门,法不轻传。求道者没有虔诚的心去追求、去领悟。轻易地传授,可能会被人轻视,也可能会被误解和滥用。更可能如同倏和忽,不看对象,好心办坏事,人家浑沌本来过得好好得,浑浑沌沌过一辈子也挺好的,最终去被倏忽给忽倏死了。

庄子内七篇的解读到此就结束了。很多人读庄子接受不了庄子这种东一榔头西棒的叙述方式,也理解不了他讲得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和人名。但是恰恰有一点可能大家忽视了,为什么《德道经》会变成《道德经》,而《内七篇》现在还是内七篇。也许恰恰是他这种无厘头的行文方式,才体现了“无用之用”,传承至今。

这也是我心解庄子内七篇之后的一点小小感悟。是为记。

2024年9月 19日于厦门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