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书法艺术

丽旭聊文化 2023-06-11 12:47:01

武则天(624—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封建女皇。为唐高宗皇后时就代其处理政务,与高宗并称“二圣”。垂拱元年(685年)执政,66岁时正式登基称帝,以唐为周,定都洛阳。自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武则天对大唐盛世的延续与繁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升仙太子碑》碑文中可以窥见一代女皇的理想与抱负,也让我们领略了她的书法风采。

入宫当才人

大约在5000年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维持生计的手段从渔猎逐渐向农业生产过渡,男性因为身体强壮又没有哺育后代之累,所以就自然成为农牧业、铜器制作等劳动强度较大生产领域中的主要承担者,男性取代女性开始在氏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成功后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姒启继承了王位,从此,传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武则天,中国唐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这样一位传奇女性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书法作品呢?

武则天出生于并州文水县一个木材商人家庭,其父武士彟不甘心只做一个商人,更希望能够获得政治地位。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热衷于官场的武士彟结交了太原留守、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并在军队中担任装备和补给等后勤保障工作,唐朝建立后深受李渊信任的他获得了免死的特殊待遇,后来又被封为应国公。那么,没有军功的武士彟为什么能获得如此荣耀呢?这就源于李渊起兵初期,武士彟从经济上大力支持军队开销,并且李渊也需要他和山西地方势力的支持,以武士彟为代表的商人阶层为后来建立唐朝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武德初年(618年—626年),武士彟的妻子相里氏和两个儿子先后病死,唐高祖亲自为他做媒,把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杨氏赐婚给他。婚后的武士彟盼望杨氏能为自己生下一个男孩继承家业,但武则天的降生让他多少有些失落,令人欣慰的是武则天从小就活泼大胆、聪明伶俐,继承了父亲的气质和性格,武士彟把自己的全部理想和抱负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幼年的武则天在武士彟的严格要求下,5岁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儒学教育。贞观十一年(637年),年仅14岁的武则天因为天生丽质、相貌俊美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受封为“才人”并赐号“武媚”。

从才人到尼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翠微宫含风殿,按照规定武则天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经历四年青灯古佛的寂静生活后,永徽四年(653年)五月唐高宗又将她召回宫中,不久即封为昭仪,正二品,后宫专宠。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废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由于高宗胆小懦弱又体弱多病,武则天就代替他处理政务,逐渐大权独揽,朝臣将高宗和武后并称为“二圣”。

永淳二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早年侍奉太宗的武则天,深知太宗的治国策略和驾驭众臣的方法,此时的她将军国大权紧握手中,权倾朝野。次年,武则天废中宗改立睿宗,并用强硬手段镇压眉州刺史徐敬业以匡扶庐陵王(中宗被废后封为庐陵王)发动的叛乱以及“五王政变”,不久,朝廷百官、宗戚、百姓、各族酋长、僧道等6万余人上书劝她登基。于是,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加尊号“圣神皇帝”,将东都洛阳更名为神都,并以神都为首都开启了她长达近16年的执政生涯。

对书法的热爱

武则天14岁被选入宫中,侍奉太宗十二载。李世民是一位极力推崇书法艺术的帝王,尤其钟爱王羲之的书法,不惜重金多次求购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在得到《兰亭序》后又命大书法家临摹后赏赐重臣,武则天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审美和书艺必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上武则天一直生活在宫廷内,又在御书房伺候笔墨,可以看到大量的书画真迹,研习书法的客观条件非常优越。同时,武则天也能看皇帝处理政务,接触到一些朝廷的军国大事,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慢慢知晓了国家如何运行,这些外在条件使她的书法风格既具备一代帝王君临天下的气势,又不失女性的妩媚和柔美。

武则天受到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在称帝以后也四处寻求王羲之的真迹,根据史料记载,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以凤阁侍郎王方庆家中收藏丰厚为由向他寻求王羲之遗迹。其实早在贞观十二年(638年)时,王方庆已经向李世民进献过40余件王羲之的真迹,这次又把王羲之的堂伯王导等28人墨迹共10卷全部进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得到这些书法作品后,潜心研习其中奥妙并反复临摹了所有作品,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没有以帝王的身份占有这些作品,而是把它们重新修饰装裱后又物归原主了。以武则天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程度,能够归还心爱之物而不霸占,这在封建帝王中应该是仅此一例,从这点我们就能看出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具备了高尚的书德以及高贵的人品。

喜欢造字的女皇

武则天留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并不多,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有三处:一是陕西西安荐福寺的《荐福寺题额》;二是福建崇福寺的《崇福寺题额》;三是河南偃师市府店镇缑山的《升仙太子碑》。这三者中名气最大且后世研究武则天书法的主要对象就是《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

升仙太子碑在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处,这里原本有升仙观一座,今天仅留一碑,上有碑亭覆盖,下有“神龟”负驮,高7米,宽1.56米,厚0.55米,历经1300余年仍然屹立不倒保存完好。2006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相传缑山是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乘白鹤升仙之处,所以武则天时期就在此修建了升仙太子庙。升仙太子碑立于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二月初四,信奉佛教的武则天从洛阳出发到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时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游览后的武则天兴致勃勃,亲自撰文并御书镌刻碑刻,碑成后立于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

《升仙太子碑》正文34行,每行66字,共2129字,行草书体书就。碑额“升仙太子碑”5字为鸟形“飞白书”,刀法细腻,每一字的起笔处都好似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中,笔画丝丝露白,如同枯笔写成。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喜欢自己造字,共有19个之多,“曌”这个字就是她为了表达自己犹如日月当空光照四方而创造的,《升仙太子碑》中就出现了“天、日、圣、地、月、人、正、星”等创新字,尤其是碑文中多达88种的“之”字写法就能感受到武则天在书法上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学养。更重要的是,碑文除武则天御书外还留有书法家钟绍京、薛稷等人的书作,并有众多名臣留名于碑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升仙太子碑》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宝,让我们看到她除了在封建政治统治上的才能外,在书法上也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华与造诣。从全篇碑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武则天笔下描述的缥缈瑰丽的仙家世界,其实是对武周盛世的映衬,那位仙人王子乔其实就是她本人的自比。

武则天还在自己的陵前立起一块高达7米的无字碑,关于为什么碑上无字她并没有说明原因,有人说她觉得自己功绩盖世,难以表明,也有人说她认为自己死后会引起沸沸扬扬的争议,所有一切是非功过索性就任由后人评说吧。

0 阅读:4

丽旭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