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警惕成为“研发浪费强度”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3 19:45:11

大家好,这一期咱们聊国企的研发投入强度。

这几天在一家科改示范企业做管理提升项目,正好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是科改示范,政策方面对它的研发投入强度要求很高(15%),它现在持续投入3年的项目,由于故事讲的很好,两任领导都获得了升迁,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项目没有成功的可能。这时忽然空降来了一个董事长,那么问题来了:这个项目还投不投?不投的话,等于否定了之前领导的所谓“政绩”;投吧,纯粹是劳民伤财…陷入了两难。

所以,国企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这个处理不好会未来会非常麻烦。

鼓励科技创新,实现高科技的自立自强,这些都没有问题,需要做,应该做!关键是执行中的一个又一个细节把握问题。

2022年,央企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9.8%,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可以预计,未来研发投入的体量会越来越大。

在国企研发投入强度的问题上,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谁能研?

随便一个国企都要做“研发投入强度”的要求吗?(城投、公交、热力...做不做要求?)

还是只针对具备研发能力的国企?

第二:研什么?

研发领域国企“题目自拟”?

还是在国资委公布的研发课题中,做“命题作文”?

第三:谁来评?

国企研发这个事情,是完全的国企“题目自拟、投入自定、效果自知”?还是需要建立一套研发的“投后评价”机制?

尤其是实践中,最常见的“光开花不结果”怎么办?企业花费巨资搞研发,过程轰轰烈烈,外行看来以为实现了“遥遥领先”,结果呢,内行人都知道这是花钱搞出来一堆道具。这种情况怎么办?

个人建议,如下:

第一:分层分类。

研发投入强度,绝对不能一刀切,不能随便一个企业就做“研发投入强度”的要求。

很简单,有些地方城投就是个融资平台,你强制要求它搞研发投入,就是在逼它作假,他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准入认证。

哪些企业可以对其做“研发投入强度”要求,要设置门槛,设置准入标准。

尤其是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那一类企业,一定要设置客观的、量化的“准入标准”,要衡量它的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

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国企,不要做“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要求。

企业如果需要创新,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不做强制性考核要求而已。

第三:区分科研类型。

一定要区分基础学科的科研和应用性的科研。要统筹考虑两类科研,不能一个县级平台公司立项每年一个亿搞外太空研究,那不属于它考虑的问题。

第四:设置课题清单。

这一点要学习新加坡的招商,要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饱和攻击”。新加坡的招商,先有产业研究,找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然后围绕这个环节配套招商政策。

我们的研发,不仅仅是一句“战略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就完事了,太宽泛!各地国资委应该出台相关的课题清单,围绕哪些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做研发,这个应该有个主动的设计,而不是全部由企业“题目自拟”。

第五:投后评价。

这个机制一定要建立!

科研有风险,没有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对真实的、合规的研发,失败了,没有问题,这是政策允许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假借研发之名,搞形式主义,搞中饱私囊、哗众取宠那一套,我认为,要坚决制止。

第六:全国性的研发平台搭建。

国企央企掀起了研发“浪潮”,我认为一定要建立全国性的研发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研发互助、透明运作。避免重复立项、重复研发的,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研发费用的全国性统一监管,从项目立项、过程跟踪、资金拨付、投后评价、项目交流,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

由于以上这些都不明朗,就导致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常见现象:

第一:“假”研发,“真”投入!

借着“研发费用投入强度”之名搞各种“歪门邪道”,浪费严重。

别人还插不了嘴,因为它会告诉你,研发嘛,风险很大哟,失败正常嘛!

第二:爱谁谁,死活不搞!

有实际项目,有研发能力的,当然可以进行投入。

但是还有更多的企业,没有能力研发,如此投入下去,又担心“倒查N年”,一把手想想也后背发凉...所以宁愿考核被扣分也不扯这玩意。

最后,国企研发投入强度,是时候细化“实操标准”了!

0 阅读:1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