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招聘:聚焦两类人,V字形的奥秘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3 19:44:52

大家好,这一期聊国企招聘,几乎每次去一家国企,都会听到“招聘难、招聘人才难”之类的声音。

一方面,媒体上整天报道“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国企的招聘又在抱怨难度大。这个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至于其中原因,要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来分析。今天我仅从企业的角度,从招聘操作的角度,来谈一谈企业招聘应重点考虑哪些人。

在正式开始话题前,我先谈两个观点:

第一:招聘,是个投资的概念。

现代企业基本都设置了“人力资源部”,而不是劳资科、人事部。潜台词就是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投资、开发、管理。

既然是“资源”,就得开发和管理,这一切活动都伴随“投入”(时间、金钱…)。这些“投入”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是作为“纯成本”来看待的。

所以就出现了“宁可招10个月薪3000元”,胜任工作可能性在5%左右的人;也不愿意招聘一个“月薪两万”,搞定工作可能性在90%以上的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一定要从“投资”的角度去看,权衡“投资回报率”,而不是局限在一城一池的得失。

第二:招聘,是个概率问题。

我去一些国企做咨询,访谈时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人力资源总监招聘了社会化招聘了某个干部,最后失败了。由此他得出的观点是这位人力总监不专业、不胜任。

其实,他的这种观点,恰恰暴露了自己在招聘这个问题上,认知的不足。

大家记住我说的一句话,人才一定是“赛马,不相马”,“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所以,最终考量一个人行不行,还得放到岗位上去看,给他具体的岗位考核指标,用指标完成情况去做评判。

而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前端的一个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招聘)-育(培训)-用(任用)-留(留住)”。

就像你夏天买西瓜,买之前,你肯定是基于生活经验,用各种指标来综合衡量,比如形状、花纹、颜色、重量、手感、瓜藤的情况、敲一敲的回声等。但是你会发现,哪怕最牛的卖瓜大叔,判断也不是100%。只有你回家打开西瓜,吃的时候才能做定论。

人才招聘也是一样,招聘环节考察的各种点,比如学历、年龄、既往履历、外貌、气质等,都是“隔皮猜瓜”,仅是为了提升选聘成功的概率而已,谁也不能做到100%。

所以,作为企业招聘,千万不要因噎废食,因为招过几个不合格的干部、甚至让企业吃了大亏,从此,对这件事情心灰意冷,我认为都是不对的。

因为,招聘的成功,本质上是个概率问题。

当然,不同的人力资源经理,成功的概率不同,但是都不是100%。

对于国企招聘,从大量的国企招聘实际操作来看,我个人有个观点,国企招聘。要聚焦两类人:新人和大咖。就像英文字母V,是两头,中间的不要。

第一类:新人(应届毕业生)

优秀的企业,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做的一定不差!

因为,整个人力资源体系,招聘是“输入”,这里出了问题,企业的干部梯队、内部竞争环境,乃至企业的新陈代谢都会出现。

优秀企业,一定是人才前赴后继,一代代努力拼搏出来的结果。招聘这里“断了”,后面也就成了“死水一潭”。

为什么要招聘大学生?因为从实践看,是风险最高,收益最高,成本适中的。就像创业企业的原始股一样,天使轮投资,花不了多少钱,就能获取20%的股权,一旦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股权翻个几十倍肯定是没问题的。

大学毕业生,他们刚进入社会,一张“白纸”,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裁剪”。这些人风华正茂,敢拼、敢闯、“初生牛犊不怕虎”。如果企业内部,能够打造一套基于“业绩导向”的透明的、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出几年,这些人当中就会有佼佼者脱颖而出。

这也是我一再给大学毕业生们一直说的一个观点,选准一个行业,至少干5-8年,不要轻易跳槽。

第二类:大咖(业内精英)

招聘业内精英,是显性成本最高,整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

大家要理解我讲这句话的背景,企业招聘精英,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有“高人”解决此问题。比如,技术、研发、销售、公共关系等。

招聘大咖的价值在于,他作为一个业内精英,是本身自带“能量”,比如技术、数据、人才等等。

市场上,有些企业自己实力不足,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但是产品做的也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他需要什么技术,就去大公司里挖一个成熟的精英。这个人,不仅把那家企业的技术带来了,而且还把相关的人脉带来了。过上几年,又需要另外一个技术了,再去挖,如此下去。

对于这些企业,大家也不要盲目谴责他“不投研发”。你要知道,先不说经营思路的问题,这个社会上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研发的基础和能力,纯粹从情怀上做“研发”,就是自寻死路。

招聘业内精英的问题在于,你要付出不菲的金钱。

但是你也看到,这个人你没有付出培养的成本,是直接“收割”别的企业培养的“果实”。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听友,还是有疑问,除了两头,中间的人,为什么不推荐?

讲一个人力招聘中的例子。很多经验丰富的人力经理,在看简历时,有些简历,10秒之内,立马给毙了。哪怕简历上面文字再精彩、豪言壮语再真诚,他也不会让这些简历,进入下一轮。

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疑惑,人力经理是不是太轻率了?太随意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看简历,第一眼就瞄一个地方——“既往履历”:凡是3-5年频繁工作的跳槽,或者10年内不停地变换行业的,基本都是“瞄一眼”…扔掉!

大家想想,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一家新的单位,在2年以内,基本都是适应和学习为主,很难产生什么实质性贡献。3年左右,一般可以做一些非关键性工作。要说真正能给他压担子、出业绩,怎么都得5年以上。而你看到一位求职者的简历,5年内换了3家?这说明什么?很显然,这个人在做“低水平重复”!他在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从零开始”。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个人要么什么都干不了、要么根本没有定力,在哪儿都沉不下来。

好的,做个简单总结,国企招聘,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要重点考虑V字形,两头的人“大学毕业生”和“大咖”。

0 阅读:0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