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中的八大阻力:来源及对策分析(下)

职事拒华而不实 2024-03-15 01:39:27

大家好,继续聊国企改革的阻力,这一期专门讲对策。

一、“一把手”要“心底无私天地宽”

这一条是核心,是根本。

这一条不具备,其他的也就不用再谈了。

如果一把手从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从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我认为,这场改革就有了坚如磐石的根基。在这个前提下,咱们再去谈战术细节。

二、增量改革

现实中,经常见到一些国企的改革,旧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发了更大的矛盾。这里有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减量改革”。

增量的概念,是指的改革的总体设计,不是为了夺走员工手里的蛋糕,而是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让“蛋糕”更大,让干的好人如何挣得更多。

所以,我们在实际改革中,在薪酬设计时,往往首先保证员工的薪酬标准不降低,所有人在原有薪资的基础上会略有提升,至少是不低于过去12个月的平均薪酬。大家都知道,员工最关心、最关注的,首先是个人的薪酬问题,我们这个举措,起码是让员工吃个“定心丸”,稳定了员工的心理,为公司后续改革步步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与之相反,一些国企的改革,在设计层面,不分轻重,一上来就搞“减量改革”,一下把员工的普遍心态搞崩了,后续怎么做,都步履维艰。

三、组织结构调整先行

之前咱们多次讲过,对于咨询师而言,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比较考验技术水平的;同时,对于不了解企业管理的人,也是他们认为最容易的事情。

组织结构,简单来说,是一个企业的“四梁八柱”,是企业运行的底层逻辑之一。这个地方如果出了问题,就形成了企业机制设计的“先天不足”,后续你用什么管理招数也是弥补不了的。

举个例子,比如公司内部,一个部门既负责内控设计,又负责内控测试,那么,这家公司的内控大概率一塌糊涂!为什么?因为没有制衡,他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在这个结构下,你制定什么样的制度、流程都是起不到作用的。

所以,国企改革中,组织结构的改革一定要先行。

当然,从最根本的逻辑上讲,组织结构为了支撑战略实现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设计组织结构之前要先明确公司战略。在这个问题上,国企一般都有《十四五规划》,所以关于战略的问题,我认为问题不是很大,至少未来3-5年一家公司“干什么、不干什么”的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在这个前提下,一定要针对性的去设计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到今天为止,除了我们常见的原则,实践中,也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千千万万个企业走过的弯路、交了学费换来的,所以,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定不要闭门造车,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事半功倍。

四、选人用人是关键

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一般是调整干部的最佳时机。

由于新旧组织结构的变化,部门数量和职能都发生变化了,客观上相当于干部“集体起立”了。这个时候开展所有干部的竞聘就理所当然。

实践中,一个常见的情况是,直接任命干部,这种类似“发帽子”的方式,获得任命的干部往往“无感”。

为什么?因为来的太容易,是“乌纱帽”直接“砸”到自己头上的。

而竞聘就不一样了,需要经过一层层严格的程序,一整套评价标准,费尽周折,最后胜出的人,一定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这里我要讲一点,国企竞聘,一定要认真考虑竞聘小组“外部占多数”的问题。比如竞聘小组7人,外部至少4人,内部3人。如果评委全部是企业内部的高管组成,其实结果都不用看,因为“谁是谁的人”、“谁和谁是一伙儿的”,大家都清楚。至于你竞聘时“写什么、说什么”,没有人关心,反正“敌人同意,我就反对”。

只有评委外部占多数,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评委不清楚“谁和谁一伙儿”,评委们完全根据竞聘者的“年龄、学历、既往履历、竞聘岗位工作思路、目标等”信息去综合评判。

简单说,外部专家是根据“人”(个人情况)去评的,内部专家往往是根据“伙”(是否同伙)去评的。

组织结构和岗位设定之后,剩下的就是企业管理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叫“人岗匹配”。即“人”是否能够胜任“岗位”,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通过绩效考核,让优秀的人“名利双收”,把绩效排名靠后的人淘汰,如此下去,形成新陈代谢、优胜劣汰。

五、多层次宣贯

2019年给一个央企二级公司搞了一个封闭的绩效训练营,就是中层副职以上拉到一个度假村,然后一个个的“过筛子”。每个人两张卷,一张是根据岗位说明书写绩效考核表,另一张是根据考核表成绩算月度工资,然后根据新情况如何做绩效指标量化。

一次考及格,年度考核时,可以得到10分;补考一次及格的,年度考核时得到本次成绩的60%;一次补考不及格的,年度考核直接扣掉本次的分数。补考合格的,还需要参加现场的随机抽题测试,这个测试合格,才算补考合格。这个随机抽题,是为了避免补考的人“自己不懂”,让别人给自己做题的情况。

干部们一看这个架势,记入年度考核成绩,是玩真格的!所以,一个个非常认真,很多人都是一遍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实在搞不明白的,就连夜研究,因为第二天上午7:30(下午四点半发卷),必须把卷子交上来。

第二天就热闹了,有的一次通过,皆大欢喜。这些人可以在另外一个屋里打牌、喝茶、聊天。需要补考的,一个个非常紧张,愁容满面,到处请教高手。陆陆续续,补考搞了一天。

所有补考完事之后,一位副总在楼道里遇到我,拍着我的肩膀,兴奋的说“王总,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设计的这个体系,相当于多维函数,多个参数可以相互关联,可以相关影响,这个体系,其实是个指导思想,这个思想可以应对几乎所有绩效情形”。

直到今天,我对他这句话都印象深刻。

因为当时从绩效体系推行之初,这位副总就怪话不断,整天各种事儿…。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不懂,所以他反对。

上面这个例子,我只是想说一件事情。员工对于政策,要么理解,要么误解。只有这两种情况,与其等着员工误解,让矛盾逐渐激化,不如主动出击。主动去发动多层次的宣讲,尤其是要丰富形式,除了领导讲,还要让各级干部“张嘴”,“一级给一级宣讲”,因为讲一遍,比听3遍都有用。除此以外,可以丰富宣贯形式,比如竞赛、答题、主题活动等等。

六、改革配套很重要

国企改革中的配套,主要是为了解决改革平稳落地的问题。

就像治理洪水,泄洪之时,你要把河道挖好,让洪水有去处。这样才不至于溃坝。

常见的改革配套有《转任技术序列实施细则》、《员工二次竞聘实施细则》、《员工竞聘调剂实施细则》、《员工待岗实施细则》、《员工再培训上岗实施细则》等。

这些就不再一一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私聊我。

七、善于借助“外力”

我个人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十来年以来,一个比较大的感触就是很多客户随着“见识增多”、“格局提升”、“知识结构的逐步完善”,普遍能够认识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成本最低的!

10年前,很多企业管理者经常说的是“以后不干了,我也去干你们这行,当个管理咨询师”,当时我也是尴尬的一笑了之。

现在很多企业高管,都明白了这个道理,不是你“得过病,就可以当医生”的,这里面涉及专业性的问题。在一个企业、几个企业,干一辈子,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如一个咨询师1年遇到的问题多,跨行业经验和咨询方法论,就更不用说了。就像一个人,你从小得病再多,活到80岁,这期间他得的病,不如一个三甲医院大夫1年看的病多。

所以,现在国企搞改革和内部管理提升,一般都会请专业的咨询师,来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够的。

现实中,很多企业都请过管理咨询师,有相当一部分对管理咨询师或者咨询公司,评价非常低。当然,这里面有专业性、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个我不想分析。

我只是想说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一个咨询师,不能够和“一把手”进行有效沟通,而是随随便便一个副总、一个部门负责人就可以“拿捏”,这样的项目肯定是会出问题的!至少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咨询师考虑问题,需要通盘考虑,需要从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思考。但是方案,如果不能够直接跟“老大”沟通,而是先和中层、副总、总经理沟通,中层满意、副总满意、总经理满意…换句话说,中层的利益得到满足、副总的利益得到满足、总经理的利益得到满足,到董事长那里,可能就有问题了,董事长可能就不满意了!

所以,国企改革中,咨询师必须要和“一把手”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尤其是关键问题、核心细节。咨询师作为外部专家,不可能根据某个中层、副总的意见来设计方案,而是考虑公司整体。

因此,在国企改革项目推进中,咨询师的话语权非常关键。很多事情,领导碍于情面,不方便出面讲,但是咨询师可以讲。有些实施细节,由于咨询师在企业有比较重的话语权,很多管理细节优化也就顺手改进了,还有重要的思想工作,尤其是改革中干部团队的思想认知转变。由于咨询师获得“一把手”的重视,干部们往往比较尊重咨询师,所以这个时候咨询师还可以做广泛的思想动员。而所有这些,都减轻了改革阻力,极大的促进了改革。

0 阅读:0

职事拒华而不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