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令人心痛的视频:
湖南一名怀孕妈妈,被丈夫拖拽出来狠狠掌掴。
他掐着她的脖子死死往下压,而她蜷缩着保护腹中胎儿。
两个儿子就在一旁,目睹了全程。
小儿子刚会走路,为了保护妈妈,不断拿玩具砸爸爸、用拳头打爸爸;
大儿子试图拉开爸爸,没有成功,跪在地上,求爸爸“不要再打了”。
他们努力想让妈妈逃离爸爸的“魔爪”,
然而,现实却一遍遍强调他们的“无力”。
这种无力带来的刺痛,就像一把反复插入心口的利刃,贯穿他们的幼年、童年、青春期,甚至到他们成年都无法消失。
其实不止家暴,当父亲有出轨、酗酒、赌博等不好的行为,甚至父亲是个懦弱、不负责任的人,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这些小时候遭受父亲负面影响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
“我恨父亲,所以我变成了父亲”
之前,电影《我经过风暴》里有个片段,爆火全网,让无数人看后为之痛心、震惊。
那是女主徐敏去学校接儿子的一幕——她看见儿子把同学按倒在地、殴打,还意识不到打人不对。
然而,当她迅速把孩子拽起来,询问:“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打人?”
却听到儿子气鼓鼓地说:“要用毛巾吗?”
瞬间,徐敏崩溃了。
因为丈夫陈均就是这样用湿毛巾包裹着拳头去打她后脑勺的——为了给她更深刻的“教训”,也为了避免她出现外伤、取证。
徐敏突然意识到,家暴是一种“言传身教”。
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她默默忍受着一切,没想到头来却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这么大的负面影响。
是的,那些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会在妈妈被爸爸反复家暴的经历中,由最初的恐惧,变得麻木、冷漠。
而当这些孩子长大、变得更有力量后,他们往往会向暴力献上“忠诚”,不管他们愿不愿意。
2019年,河北沧州大孝子靳天柱弑父案,震惊律界。
但在了解他的故事后,却触动法律酌情把他的死刑改判为无期;甚至有无数认识他的人、为他奔走,希望法律能给他减刑。
靳天柱从小生活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他爸爸总是让靳天柱跟他妈妈、弟弟在大庭广众下跪着,用鞭子狠狠抽他们。
为了逃离父亲的家暴,靳天柱离家出走过、也外出当兵好几年,但最终,他都因为放不下妈妈和弟弟回到了家乡。
他支持妈妈跟爸爸离婚,支持弟弟不要依靠父亲。
而就在他以为生活逐渐脱离过往阴影的时候,已经跟妈妈离婚的爸爸,在大年30来纠缠他们——冲他们要钱,并威逼他们下跪……
在这一刻,靳天柱的忍耐到了极限。
情绪失控的那瞬间,他似乎跟父亲错了位。
于是,自幼被家暴且痛恨暴力的孩子,在长大后,用暴力宣誓对父亲的“愚忠”,在团圆夜杀害了父亲。
这种小时候受父亲负面影响,长大后变成“另一个父亲”的模式,其实在很多家庭都有出现。
比如:
父亲有酗酒、烟瘾行为的家庭,孩子也会有同样习惯,或出现某些严重上瘾行为;
父亲为人懦弱、做事没有担当,孩子也会在很多事情上,出现退缩、畏难的表现;
父亲有出轨行为的家庭,孩子也会在亲密关系上难以长久、稳定地与人相守;
……
这在心理学中叫做“依恋创伤”,是我们对创伤源头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父亲的伤害,会让孩子感到羞耻、自卑,甚至为父亲的不作为责怪自己。
“都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够有力量。”
这份自责,使得儿子与父亲产生深刻的情感纠葛,并在多年的撕扯中,一点点变成父亲的样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截然相反、也更为隐性的反应模式:
有些孩子会在父亲的负面影响下,表现出和父亲截然相反的样子,甚至厌恶自己身上的“男性特征”。
比如,我有一名来访,他爸爸常年在外赌博、欠债,让奶奶、妈妈帮他还钱,甚至卖房还债。
每当债台高筑、瞒不下去的时候,他爸爸就会跪在妈妈和奶奶面前抱头痛哭,疯狂扇自己耳光,保证自己一定会改……
这时,他都会感到害怕,但又忍不住期待爸爸真的“改变”。
然而当同样的事情,重复上演时,他开始厌烦。
特别是后来,爸爸抢了家里的房产证做抵押贷款、并卷钱逃跑后,他对爸爸的恨更是达到了顶峰。
他开始厌恶自己跟父亲很像的眉眼,甚至在照镜子看见自己时,会出现生理性恶心;后来,他开始讨厌自己跟父亲一样的性别……
他觉得自己应该跟妈妈和奶奶一样,是个温柔且强大的女性,并开始对性格温和的男性产生好感。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这样解读他们的心态:
“受父亲负面影响的孩子,很多都自暴自弃,学习不好,甚至有身心方面的疾病。”
来访者性取向原本是正常的,但常年的、极度的压抑,使这股仇恨变得扭曲。
他对父亲的愤怒中,其实混杂着爱,两者缠在一起变成一股畸形的情绪。
他不敢向父亲表达出来,就转而攻击自己:
抹杀自己的男性特质,不允许自己活得像父亲,将自己对父亲的爱寄托到另一个男性身上……
他甚至连自己的男性特征都一并仇恨,想用变性、女性化来掩盖父亲的影子。
压抑的感情,推着他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不敢恨父亲,取而代之,我要杀死那个和父亲相似的自己。”
“我怕父亲,所以我远离男人,
也远离了幸福”
父亲的负面影响,不只发生在儿子身上,对女儿的影响也很大。
之前,网上有位妈妈分享,她原以为女儿跟楼下的邻居哥哥玩得很好,结果却发现女儿经常被邻居哥哥拍脸、推搡。
当她告诉女儿:“宝宝,不要让别人随便推你、拍你的脸。”
“妈妈,哥哥是喜欢我,才这样跟我玩的,平时他对我可好啦……”
女儿的这番回应,让妈妈非常心痛,也让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跟孩子爸爸离婚。
原来,孩子爸爸经常在家里推搡她和女儿,扇她们耳光。
每次,她都会这样安抚受惊的孩子:
“那是爸爸在跟我们玩闹,可能他今天心情不好,手重了点。”
“你看爸爸平时对你不是很好的嘛,上周我们还一起去动物园玩……”
跟男孩不一样的是,女孩在遭受父亲负面影响后,常常会把那些恶习等同于爱,或视为某种理所当然。
一名女性来访者,至今仍记得10岁那年见到爸爸出轨的场景。
那天她提前下课、回家,透过半掩的门看到爸爸跟照顾弟弟的保姆拥在一起亲吻。
她马上出声、指责、大喊,并在妈妈回来后,第一时间告诉她。
然而妈妈的表现非常平淡,甚至她都没听到父母有什么争吵。
于是,她便开始自我催眠:可能爸爸还是很爱妈妈,很爱这个家的;可能男人都这样,这不是什么大事。
后来,她在跟男友恋爱的时候,也发现对方有很多“越轨”、“暧昧”行文,她都无所谓,一如既往地跟男友恩爱。
直到两人走到谈婚论嫁的阶段时,无论男友怎么求婚、双方家长怎么催促,她都不愿意跟男友进入婚姻。
她自己也感觉很奇怪,所以预约了咨询,然后她意识到:她一直以为的正常相处、“小事”,在她内心其实是如此的芥蒂……
有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负面行为,会对女性产生两种影响:
1.反复体验畸形的爱。
2.不断在亲密关系中受伤。
比如,
小时候遭遇父亲家暴的女孩,会把“暴力”当作爱,身体虽渴望逃离,精神却忠于这种畸形的“爱”;
小时候缺少父亲支持、鼓励的女孩,会把“独立”、“强大”当作必须,不懂得依赖、放松;
小时候遭遇父亲出轨的女孩,会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受伤,却又难以离开;
小时候被父亲抛弃过的女孩,一旦有男生过度靠近,就会身体紧绷、焦躁,感到厌烦;
……
之前,有一位来访者因为“厌男”,和丈夫闹到离婚的地步。
她“厌男”的心理底色,其实是对男性的不安全感。
由于从小父母离婚,爸爸缺席,她对男人很不信任,总是焦虑自己会被抛弃。
“总有一天我会被抛弃”;“他早晚会丢下我不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她默认自己在关系中,一定是会被抛弃的“受害者”,于是,无论遇到多好的人,她都坚信自己早晚会摊上同样悲惨的结局。
“我这辈子就是这个命”。
这背后,其实是在不断体验童年被抛弃的痛苦,难以走出。
写在最后:
孩子是父+母的结合,当她/他讨厌父亲,也是在讨厌自己。
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
这些活在糟糕父亲阴影下的人,都在过一种充满“自毁”倾向的生活。
无论是男孩的以暴制暴,还是女孩的习得无助,其实都在折磨自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认为:每一个人,都背负着一对互相对立的欲望。
死的欲望和生的欲望。
死的欲望,是一种消极、厌世、自我憎恨的心理。
我们对父亲的憎恨、恐惧与愤怒,会强化这种欲望;
而生的欲望,是一种积极、快乐、充满希望的心理。
它会激励我们放下过去,寻找一种更好、更自由、更快活的生活方式。
而想要强化生的欲望,关键一点是,我们要相信:
父亲的负面影响不会伴随一生,只要我们愿意面对自己,放过自己,疗慰自己。
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从父亲的阴影中走出来。
不迷信“以暴制暴”,用温和的态度与家人、朋友相处;
不延续“自我厌恶”,努力成为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不痴迷“畸形父爱”,去体验更温暖、更健康的父爱;
不沉溺“厌男情结”,理解自己恐惧的源头并积极修复。
到那时,父亲是怎样一个人,才真的从生命中淡去,生活的主动权才会回到我们手上。
这种“淡去”,会在心中蕴生出某种“割舍”与“分离感”。
这也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有面对“割舍与分离”的勇气与方法。
不断学习“勇敢做自己”的命题,只有这样,终有一日,我们才能真正做回自己。
点击下方链接、参与学习
*本文由芒来小姐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