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这样: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你翻来覆去想很久?
有些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你还是走不出来?
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非常烦心生气?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意味着你陷入了内耗。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不内耗呢?
这就是思维的不同。
有几种常见的思维,最容易让人陷入内耗。
“我当初就不该……”
第一种最让人内耗的,是反刍型思维,指人对过去的事,尤其是过去不好的部分,反复咀嚼、反复思考,长期走不出来。
比如我表姐。
十几年前,表姐因为前夫出轨,不得已带着女儿回了娘家。
知道她离异后,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毕竟表姐出嫁前就是镇上有名的美人,离婚时也才26岁。
然而表姐却始终没能再婚,因为每次跟男方相亲时,她都会哭诉上段婚姻,逐渐地,男方不主动了,媒人也不上门儿了。
偶尔我们一起聚聚,表姐还总会把话题引到自己和前夫身上:
他凭什么能那样对我?我真是瞎了眼,当初就不该选他!
他当时根本没跟小三断!一直骗我,我早该知道他不会改的
他就是个人渣,但凡有良心,都不可能做出那种事儿!
一说这些,表姐就一把鼻涕一把泪,仿佛是昨天刚离婚一样痛苦不已。
朋友们从一开始耐心劝她放下,到如今一听她说从前就害怕。
就连她女儿,在面对她反反复复、同样的哭诉中,变得越来越暴躁、不耐烦,“妈!都过多少年了,咱能不能翻篇儿!”
是的,她不能翻篇——典型的反刍型思维。
具体原因有两点:
无法理解:对发生的事不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和解释,或者不能理解这个结论,即,以自己的心智模式和对事情解读、推断,怎么也想不通当下的状态。
——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为什么我会遇到这种事情?为什么他要这么对我?为什么……
无法原谅:对已发生的事实,始终不能接纳,不能原谅自己“让”这件事发生。因为自己对事情是有“标准”的,一旦事件发展突破“标准范围”,就意味着某种犯错与失控。
为了纠正“错误”,让事情回到正轨,人会开始用幻想构建某种虚假的掌控感。
——如果当初做的是另一种选择,如果当初,我再多考虑、准备些什么,事情就不至于变成这个样子,我就能掌控……
“万一出现最糟糕的事,
该怎么办?”
第二个常见的内耗思维,是灾难化思维。
指的是遇到事情,总是不切实际地假设最坏的情况,并因此影响到自己的行动。
比如,上次西西缺席咨询,告诉助理说她生病了。
再见面,我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
原来,那天早上,西西醒来一看,比平时晚了5分钟。
西西第一反应就是,糟了,要迟到了!
她一边跳下床收拾,一边看了下导航,路上有一点点堵。
西西想:哎呀开始堵车了,万一堵车更严重了怎么办?肯定会迟到很久了。
咨询师会不会不高兴?她会不会觉得我不守时不尊重她?她不愿意跟我咨询了怎么办?她一定很生气地在等我……
明明只是比既定时间晚起了5分钟,
但这种计划、节奏的被打乱,却让她心里升腾起无数个糟糕至极的“万一”、“如果”的结果。
于是,她被自己想象吓到了,干脆自暴自弃,缺席、爽约。
为什么一定要往坏处想?
因为,只要自己先想象到最坏的结果,并规避掉会出现最坏结果的行动,就能获得安全。
——那些“灾难化的想象”,是让人提前准备、规避风险的警示。
很多人都会这样,习惯自己先吓唬自己,看似思虑周全,未雨绸缪,却一不去自我安抚,二不去找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就只让自己一直陷在恐惧焦虑中,消耗自己的生命力。
“到底哪个才是最完美的?”
内耗到极致是什么状态呢?——纠结。
这种纠结型思维,指的是人在做选择时反复思考,摇摆不定,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来访P就经常困在自己的纠结里。
比如,之前她有两个不错的相亲对象,都是海归硕士,独生子,五官端正。
其中,A男家境好情商高,更幽默,但稍微矮一些,B男高大帅气,更有潜力,但有些直男。
P纠结了好久,一直没给对方确切的回应,最后两个男生都选了别人。
还有,P很早就说想换工作了。
前段时间接到了一个offer,职位薪水都很满意,只是离家远,压力大,P很想去,又担心自己承受不了压力,犹犹豫豫中,错过了回复邮件的时间。
最烦心的是点外卖,吃面吧,营养太单一;炒菜吧,油大;吃炸鸡汉堡,又不健康;粥容易长胖……
每天,P至少都要花一个小时来选择到底吃什么。
因为选择困难,P每天都要耗大量时间与心神在选择上,导致很多事情都拖着、堆到一起。
压力大不说,P还总是因为过度纠结,费半天劲却什么也没得到。
为什么做个简单的选择都这么困难呢?
因为每一个选项,都不能让自己100%满意。
而当没有完美选项的时候,做选择就意味着强制你舍弃一些要求和期待,逼着你主动放弃和失去。
于是,你开始想象:
如果自己想得更清楚一些,是不是就能做出更好的?
如果自己再慎重一点,是不是就能做出更对的选择、减少损失?
……
就在这些想象中,人陷入了患得患失,寸步难行。
“我真的很糟糕……”
其他,还有三种常见的思维模式,都会让人陷入对自己深深的不满与谴责中:
1、比较型思维:喜欢跟别人比较,总是看到别人拥有的,或者做得比自己好的地方。
每次与人比较,都是一场自我贬低与羞辱,让人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羞耻感和焦虑。
2、凹凸镜思维:总是用挑剔的思维看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任何优点,或者习惯性把优点当做理所应当,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放大缺点,
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总是沉浸在自己很糟糕”的情绪中,越来越丧。
3、靶子型思维:把自己当成靶子;遇到问题,先找自己的原因;将所有的错误都归到自己身上,在内心深处不断自我惩罚。
时不时用谴责来鞭策自己:
看你今天落后了这么多!明天一定要赶上来! 别人后来的公司都比你强,你再不努力就等着丢人吧! 你怎么这么懒,你看看自己都胖成什么样子了?!有的人会把自己骂得特别狠,希望自己能够“知耻而后勇”,加倍努力。
但遗憾的是,把自己骂得越厉害,越觉得累,越是什么都不想做。
因为他们用评判和谴责,剥夺了自己改变的力量。
从内耗的制造者到内耗的终结者
所有的内耗,都是对自己、对环境的负面解读。
想要消除这些思维,就需要进行一些转变思维的刻意训练,
第一,进行身心释放的练习。
打哈欠,或伸个懒腰;感觉气息在身体里重新流动一遍; 观呼吸;找一个舒服的姿势,保持脊柱挺直,把所有内耗的想法收回、让万念聚于一念——集中在“呼吸”上,去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 身体扫描;用注意力扫描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的四肢描个边;如果感觉身体哪里有紧张、不舒服,就让注意力在那里多停留一会;如果你感觉自己在练习中需要引导、陪伴,或者你想要更深度的练习,可以参与张德芬空间“3天释放身心体验营”公益课。
第二,主动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每天记录自己遇到的事情,并看到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一面,主动去关注生活的积极面; 记录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自己的优点,并肯定自己; 如果你看到自己的缺点,就想办法找到这个缺点的好处,并记录下来(如果你找不到,可以请教亲友,也可以上网去查); 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自我觉察,一旦发现内耗的思维,就马上把自己拉回来。思维可以成就自己,也可以限制住自己。
而所有的内耗型思维,都是限制性思维,我们的一生,就是打破限制性思维的过程。
主动减少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关注,积极思考正面的事物,主动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才能让内耗在这里终结。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ally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排版丨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