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网红”痛哭被骂作秀:她的眼泪里,藏着无数女性的困境

张德芬空间 2023-11-22 12:05:33

抖音博主“农村妮”怎么也想不到,有天自己的视频竟然能冲上热搜,收获37万多点赞、6.8万多的评论。

爆火那天,她跟往常一样,用视频记录自己在村里的日常。

唯一不同的是,那天是10月1日。

相比别人鲜活、热腾的人生,她感觉自己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捕获,没有自由、动弹不得。

于是,她情难自禁地在视频中哭诉:

“放假了,我也想像别人一样,穿上好看的衣裳,出去逛逛街,出去旅旅游,出去吃好吃的……

可是我做不到,我做不到,我出不去,我只能呆在家里,哪里也去不了。”

有人留言,嘲笑她矫情、丑人多作怪;

但更多人看到了她的痛苦,其中一个高赞评论,是这样说的:

“不好笑,真的不好笑。

她的痛苦几乎已经具像化了,但仍然有人体会不到她的苦痛并加以嘲笑……

中国农村中年女性,这几个名字的累积好像枷锁一样牢牢束缚住了很多很多像这个阿姨一样的女性,这也是对女性的凝视。”

这份中年女性的困顿和不得已,或许我们都曾有过。

中年女性的角色困境

前不久,我被一条新闻消息给震住了——“#二胎妈妈睡2小时给孩子做早餐”。

她的24小时:

20:00-04:00,上夜班;

04:00-06:00,回家、洗漱、睡觉;

06:00-08:00,起床,给两个孩子做早餐,一周7天不重样;

08:00-15:30,送完两个孩子上学后,回家小憩一会;

15:30-17:00,起床,接小儿子放学,陪孩子一起学习、运动;

17:00-19:30,准备晚饭;

19:30,赶去上夜班……

新闻评论这位80后二胎妈妈什么也没有落下。

但网友并不买账,质疑和批评不断,甚至认为是个“反面教材”——丧偶式育儿不可取,一味强调女性要付出,也不是真正的女性价值。

这个女性的一天,看似充实有价值,她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给孩子、给家庭、给工作……但唯独没有给自己。

即便是那所剩无几的休息时间,她也没有真的全部用来放松身心,而是挤出来分配给了家里的卫生打扫、收拾。

当记者问她周末怎么安排时,她说:

“我是单双休的,周末1、2天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太宝贵了,只想多陪陪孩子……”

明明已经把妈妈、妻子这些社会角色演绎得如此出色了,但为何她仍觉得自己为孩子、为家做得不够,还想再做些什么?

为什么?

其实现实中,类似的女性不在少数。

她们是顾家的老婆,是一心为了孩子的老妈,她们非常爱护家庭,也享受这些社会角色给她的爱与肯定。

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好好演绎这些社会角色本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被这个“爱”困住了,就会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我迷失。

午夜梦回,你会不禁深思:

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我还是不快乐?

为什么拥有了这么多,我还是找不到真正活着的感觉?

因为,这些角色都不是真正的你。

当一个人不断压抑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只是在社会角色中抓取更深的自我价值时,内在的爱、喜悦也会被压抑。

被漠视的感受和需求

《请回答1988》里说,因为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可妈妈也是从小女孩长大的,她也不是神呀。

她不仅会累,还会脆弱孤独,需要关爱。

微博上一个网友,给大家分享了她过年回奶奶家的场景:

春节的时候男女分工特别泾渭分明。

大到爷爷奶奶那一辈,小到堂弟堂妹那一代,男的统一负责玩乐、聊天、打牌、嗑瓜子;

女的统一在厨房、客厅里里外外张罗,备菜、做饭、洗碗,喊男人抬脚、扫客厅一地瓜子壳,叮嘱家里的大姐姐们看好弟弟妹妹、注意安全……

那时村里的火灶,又大又重,冬天奶奶家又冷又吵,龙头里的水冰冷刺骨。

每逢过年,妈妈都会因为在奶奶家洗碗过多,冻得指关节痛。

然而,她每次来了却总抢着干活。

类似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能看到,

做好饭,一大家子开吃,妈妈最后一个上桌菜都凉了;

衣服鞋子不见了,问妈妈;

孩子在学校调皮了,找妈妈……

仿佛是,只要是做了母亲,当年也是父母宝贝的人,就理所当然要变成一个克制需求、无私奉献的人。

至于她喜欢什么菜、什么颜色,最渴望做什么,都不再重要了。

她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身份。

这个过程,明明正在发生,却没人发现。

甚至于她自己,也毫无觉察。

而这种被习惯性固化“角色标准”,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内化成我们潜意识中的自动化模式。

那这台被自动化模式控制运转的“机器”,什么时候才会停下来?

她只有撞到墙上、感觉到某种“痛”的信号,才知道这个方向不对。

当内在的需求被压抑到极致时,心灵会通过“痛”来提醒她:你需要好好爱自己了。

然后,她会换一个方向,重新按照完全不同的模式和程序来经营自己的人生。

所以,如果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你也像“农村妮”一样,感受到了生活固化模式下的痛苦与麻木,不妨停下来,去看看自己内心。

挣脱束缚,体验真正的自己

之前,网络上很火的五十多岁苏敏阿姨从家庭出逃,自驾全国游玩的举动,曾经激励了很多同样心境的女性。

然而这对很多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没退休的中年女性来说,仍然是一个暂时无法实现的奢望。

要改变自己生活的琐碎和平庸,把我们从困住的生活中拉出来,并非是摆脱责任和现实生活。

而是,在生活中融入更多的可能性,更好地满足自我。

唤起并追逐自己的梦想,就是一个重要的强心剂。

梦想的追求和实现,会冲淡女性生活中积累的无力感和虚无感,生命力被激活,闪闪发光。

首先,不要因为性别和年龄为自己设限。

20多年前,央视《半边天》栏目曾经像大家介绍过一位陕西农村妇女刘小样的故事。

她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初中辍学之后,经别人介绍嫁到了另外一个农村。区别只是在于,她从自家洗衣烧饭,变成了在婆家洗衣烧饭。

她觉得苦闷和平淡,她给《半边天》写信:

“夏有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电视和书籍成为她的慰藉。她自学普通话,了解着外面的世界。

城里的女人衣着鲜艳,生活丰富,时常逛街旅行。

但关上电视,她依旧是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饭。

当一个人心里有光透进来,她再也不满足眼前的世界。

她哭着喊出一句话:

“我宁可痛苦,不要麻木。”

在农村,有了钱你可以盖房子,买房子,但是不可以买书;

你可以打打牌聊会天,但是不可以出去乱跑;

你不可以和太多的人交际,更不可以打扮的太过张扬;

不能太过善良,也不能太坏;

……

农村有很多俗成的规矩,要想破坏规矩,你会感觉到无助绝望,不需要任何人阻拦你,你会自动去遵循这些规矩。

虽然生活还可以,但是刘小样不喜欢这样。

她厌烦了日复一日,洗衣做饭;

她不喜欢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情,只是承担着好媳妇的责任;

她想改变,她觉得自己不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人生还能活成什么样呢?她没有答案。

后来,她走出来了。

她去城里当售货员,去餐厅帮工,甚至,她在县城找到了生活老师的职位……

就像是出走的娜拉,她探索挣扎着,最终因为婆婆病了回到了故乡。

有人说,她是失败的,她只不过打打工而已,没有实现梦想。

但在我看来,她已经实现了梦想。

这个梦不是别人的,而是她内心一直期待的某种东西,她实现了。

她外出打工,也不是为了对抗什么,而是她想体验,体验那种不被困住的感觉。

即便她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故乡,但她曾经拥有过追求梦想的经历,她没有像自己所最厌恶的那样麻木着,而是突破了自己,去探索了更大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经历,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丰富。

除了她,还有很多女性都在冲破束缚、逐梦自我。

比如,余秀华、范雨素等;比如,借由这篇文章相识的,你跟我。

其次,女性追逐梦想,需要家庭的支持。

小红书上有一对夫妻,妻子一直想做大学老师,结婚之后,妻子在丈夫的鼓励下重新捡起书本,听课学习。

未曾想,妻子突然怀孕了。孩子出生之后,妻子整夜睡不好,陷在照顾婴儿的琐碎中一度准备放弃。

但是,丈夫不同意,他说,“我绝不能让柴米油盐影响了你的梦”。

他夺过妻子要吃的泡面,给她认真做晚餐,给孩子洗澡洗衣服,把孩子哄睡,让妻子可以安心听课。

他看着妻子用流利的英语打电话,说,“女人逐梦的样子,是闪闪发光的”。

是啊,女性在专心做事,安心做自己的时候,魅力重重。

只有家庭能够全力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放下一些心理负担,有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夙愿。

最后,做自己绝不是让你对抗或抛弃家庭,而是你需要先给自己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爱给出去。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当你能够激活自己的生命力,开拓人生中更大的可能性时,你的家庭也会迎来更大的幸福。

写在最后:

毛姆说,“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光”。

潜意识里不断重复的内在模式,需要我们在感受到“痛”时觉察,然后往更好的地方改变自己。

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你深刻学习如何勇敢做自己。

勇敢做自己体验营,马上开营!

点击下方,即可预约!

愿你我,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中,勇敢做自己,演绎更鲜活的人生。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茗荷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1

张德芬空间

简介:由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