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婚姻治愈人,坏的婚姻足以把好人逼疯。
热映电影《二手杰作》中有一个场景一度刷屏:
于和伟扮演的中年男人,年近50,沉迷于作家梦。两耳不闻家里事,一心只埋头写作。
他不知道家里每个月钱都不够花,需要老丈人接济,也从不关心他们好不好。哪怕唯一的儿子得了绝症,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承担起该负的责任。
几十年如一日拼死拼活撑着这个家的是倪虹洁扮演的妻子。
丈夫的没有担当令她失望透顶,气得浑身发抖:“有一件事指得上你吗?一件就行!”
却只换来一句:“你有完没完了?”
可见,这样的冲突不是第一次爆发了,光是看着都觉得窒息,让人绝望。
可更扎心的是评论区“让我来演,比倪虹洁吵得更好!”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女人被婚姻生生逼成这幅“泼妇”模样。
满腔爱意,却被忽视
前段时间大学好友找到我做咨询。
不曾想那么阳光、温柔的人现在变得那么情绪化。提起她前夫,就忍不住口吐芬芳,可想而知这几年是怎么过的。
他们曾是令人羡慕的金童玉女,可结婚后,她才发现他是回避型的人,不仅很少表达情感,还拒绝沟通,以至于她的感受长期得不到回应,更令她崩溃的是,直到离婚他也不知道她为什么生气,只是觉得她太作了,有点莫名其妙。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无问西东》里的淑芬。丈夫许老师对外人总是和和气气的,对她却总是冷言冷语。为了捂热他的心,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总是紧着他,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换不来丈夫一点好脸色。绝望之下,淑芬跳井了。
俗话说,无回应之地即为绝境。
婚姻中若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很容易让人自我怀疑。
“我就这么差劲?在你眼中,难道真的什么都不是吗?我就不配拥有幸福吗?”
为了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就很容易变得情绪化,但是越挣扎,往往会把他们推得更远,陷入恶性循环,最后绝望。
一个人面对忽视,通常有三种反应:愤怒而反抗,无力而妥协,接受而放下。
所以,好友和淑芬的“发疯”本质就是一种反抗,以图打破丈夫用沉默构建起来的墙,重新取得链接。
全心付出
却被当作理所当然
电影《婚姻故事》中的妮可,原本是洛杉矶一个小有名气的演员。刚认识查理的时候,他还是一穷二白的导演。
但是,他的满腹才华和一腔梦想令她无比着迷,为了帮助他实现舞台剧梦,她毅然放下蒸蒸日上的演艺事业,随他来到纽约,付出一切,帮助他成为有名气的导演。
结婚十多年,妮可一天二十四小时几乎都是围着他转。在外,成就他的职业梦想;在家,小到吃什么,大到怎么装修,一切都以他的品味为主,以至于她几乎都忘记了自己的品味是什么。
在日复一日的迁就中,丈夫越发不把她当独立个体看。
有一个小细节,查理习惯随手关灯,完全看不到她还在厨房里忙碌。当黑暗突然将她笼罩的时候,她崩溃了。
更令她抓狂的是,当她提出要重返舞台时,他却以大导演的姿态随意挑剔她的演技,全然忘记了他曾经那样含情脉脉地说“你是我心中最佳女演员”。
显然,在这个家里,主导权在查理手中,而她只是个“工具人”。
原本并驾齐驱的两个人,终究渐行渐远,这一切都让妮可抓狂。最终,她爆发了。
妮可的崩溃后面是无法消解的委屈和悲伤,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因为爱情,很多女人结婚后都会像妮可一样,以丈夫为中心,不计得失的付出,且乐在其中。
但这种爱是极不对等的,甜蜜期过后,付出更多的一方势必会觉得委屈,下意识里就会采取各种行为找回平衡,比如寻求丈夫的认同,拒绝继续付出等等。
但是,获得更多的一方往往并不愿意放弃既得的利益,会像查理一样选择性忽视妻子的付出。
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关系就很容易陷入无休止的拉扯中。
这样的关系模式就像两人的共同储蓄账户,当一方一直在存钱而另一方却坐享其成时,付出的一方就会感到愤怒。
再加上付出方的需求不被看见,如果不能及时察觉自己内在的变化,长时间积压的愤怒就会让我们变得歇斯底里。
男人靠不住
只能靠自己
如果有人可以依靠,谁愿意变得张牙舞爪?
来访者萧萧原本是温婉、平和的小女人,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嫁一良人,相夫教子,闲时舞文弄墨,伺候花草。
可是,命运偏偏让她遇到了一个没有担当,还自尊心特强的男人。
用她的话来说“我们结婚后,他还是那个少年,快30了,心安理得地拿着每月5千的固定工资,下班就是打游戏,对于未来一点规划都没有。而我,结婚后,不仅要工作,还要做家务、带孩子、攒钱买房,操心人情往来。”
更让她闹心的是,每次跟他商量什么事,都被一句“不要来问我,你看着办吧”搪塞。
久而久之,她也不再对他寄予任何希望。
但是,随着她挣钱越来越多,他却不平衡了。
每次她买点贵的东西,就忍不住出言讽刺:“你这个女人怎么那么虚荣,就知道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小心,到老了没钱花,我可不会管你。”
每次她给父母包红包,他就愤愤不平:“你跟我结婚了,就不要吃里扒外,不想过了就趁早离婚。”
然而,她正式提出来离婚,他又觉得“凭什么听你的,你这个女人不要太嚣张!”
而且,他还很喜欢跟人诉苦,说“我老婆是个女强人,在家颐指气使,简直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我不是脾气好,早就跟她分了。像她这样的女人,除了我,谁还要她?”
她真是有苦说不出,关系日益拧巴,让她一想起就觉得憋屈、日渐崩溃。
事实上,当今社会,随着女性越来越独立,很多女人并不介意为家庭多付出一点,但是特别在乎另一半能否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
但很多男人由于传统男强女弱思想的影响,面对比自己厉害的另一半,很容易因此感到自卑。
阿德勒认为,个体由于自卑很容易产生过度补偿行为,以追求优越感。一如萧萧丈夫,通过挑刺来证明自己更厉害,通过诉苦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把她当作假想敌。
所以,无论她怎么隐忍,都无济于事,除非离开。但她无法离开,因为习惯了掌控全局,无法接受“我对他那么好,凭什么还不满足?”。
这像极了我们生活里那些精明能干却操心不断的女性。外人看来,她强势,泼辣;但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这段关系里的另一个“老好人”才是占据“上风”的人。
当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平衡双方的价值;或是无法分辨对方给出的是建议还是打压,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不知不自觉被对方操控情绪,成为我们自己都讨厌的人。
不做“泼妇”,做自己
为何这么多女性会在关系中,被硬生生逼成泼妇?
无论是因为被忽视,被控制,还是被针对,其让人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试图从男人身上找认可,却没有找到。
求而不得,就会有苦。越努力,越崩溃。
所以,面对那些情绪奔溃的“求不得”时刻,我们核心要做的是把力量拿回来。
不再把幸福的来源挂靠在他人身上,不再以受害者自居,不再觉得“只有他改变了,我才能幸福”,学会真正为自己负责。
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你可以通过写情绪日志释放情绪。
根据ABC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并非由事件直接引起,而是由对事件的解释和评判所导致的。
所以,请拿出一张纸,依次梳理一下问题:
让你崩溃的事件是什么?
你的情绪、感受是什么?
情绪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问题,把自己抽离出来,在觉察中识别自己让自己感到痛苦的认知。
例如:“人怎么可以那样子冷血”对应着的认知可能是——
“每个人都应该很有同理心”
“我爱他,他就必须爱我”
“他应该为我的幸福快乐负责任”
“我的幸福,是他的事”……
在内在的定静中慢慢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然后,一步步探索自己内在更深的需求。
很多时候,隐藏信念一旦被识别就会不攻自破。当你看见造成自己痛苦的源头,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坦然臣服于关系中的事实时,智慧便会自然生长出来。
理解自己,接纳事实。当你不断练习,就能够逐步从负面认知构建的牢笼中挣脱出来。想要提升对亲密关系和自我的认知,大家也可以听一听德芬老师的《亲密关系》课程,从具体的方法练习里获得收获家庭幸福的智慧。
其次,行动上调整你们的关系互动模式。
关系是流动的,就像双人舞。只要你改变了,对方也会随之改变。当你把力量收回来,不再求对方认可后,你就会有更多的力量爱自己。在面对对方的不合理行为时,也能够更中正的表达自我。
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持续练习非暴力沟通。
观察:试着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让你崩溃的事件”,并客观陈述。
感受:诚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但要注意避免攻击对方。
需求: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期待。
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诉对方希望他做什么。
以妮可为例,当丈夫指责她演戏不行的时候,她特别崩溃。
如果此时妮可要用非暴力沟通模式沟通就是:“你评价我的演技,让我感觉很难受,我希望你能够多给我一些鼓励和支持,比如给我安排一些角色。”
也许查理做不到,但妮可需要向查理表明:我有自己的需求和骄傲,而不是工具人。
前者,是为了安抚自己的情绪,后者,则是为关系寻求生机。
《亲密关系》中说,“最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世界开着门,欢迎对方来探视游玩,却不会生拉硬拽,让对方成为自己世界的一员。”
一段稳定甜蜜的关系,需要经营的智慧,也需要双方互相退步和牺牲。
如果这段感情充满了不良的纠缠,付出的天平早已倾斜无法平衡,你发觉自己已经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放下也是一种选择。
毕竟,我们无法改变别人,我们只能选择那条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路。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非也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一帆
这么好文章,这么没有人评论!
女人唯一承认的错误就是嫁错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