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催泪!治愈16万人的电影:妈妈的一个举动,滋养她一生

张德芬空间 2023-11-26 12:15:31

我小时候非常内向,不敢融入人群,为了不让我感到无聊,妈妈给我读了很多书。

我最喜欢妈妈了,可有一次,我伤透了她的心。

学校组织知识竞赛,我被选为班级女生代表参赛。

我太胆小了,全程一题都不敢答,回家路上我对妈妈说:“我还是当配角好了。”

妈妈鼓励我:“你拥有人生无限的可能性。”

沮丧的我却听不进她的话:“求你了,不要对我抱有任何期待。”

妈妈无声地走开了,她眼里的泪水让我感到深深的后悔。

可是,还没等我想好该如何向她道歉,我就永远地失去了弥补的机会。

妈妈确诊绝症。

一想到今后她无法陪在我身边,我哭着骂妈妈“骗子”。

然而,我不知道的是,时日无多的妈妈,正悄悄地准备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她对我的爱。

而这份穿越时光、穿透生死的爱,成为了驱散我今后人生所有黑暗的明灯,也成为了我走出人生所有暗谷的力量。

我也终于意识到:原来,真正的母爱是这样的……

“妈妈的信,从天堂寄到人间”

10岁那年,妈妈确诊癌症,不久于人世。

然而她却在我生日那天,送给我一块亲手缝制的手帕和一张生日卡片。

并向我承诺:今后每一年都会送给我一张卡片,一直送到我20岁。

后来,妈妈去世了。

我每每放学回家,看到摆在玄关处的妈妈的遗照,都会暗暗在内心说声“大骗子”。

可内心,却控制不住地期待妈妈能完成“生日卡片”的承诺。

就这样,11岁的生日来了。

爸爸端出一个“天堂邮筒”,让我从里面拿出了妈妈寄来的生日卡片。

妈妈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能寄给我卡片呢?

难道人变成星星后,还能从云朵里寄信过来吗?

顿时,我开心极了,读了好几遍妈妈在卡片上写的“祝我生日快乐”,还找到了妈妈送我的一份向日葵种子。

我和弟弟一起把种子种在花园里,期望着明年,花园里会盛开很多向日葵。

然后,我会在向日葵大大的花盘中,看到母亲暖暖的笑容。

是啊,虽然妈妈不在了,但她的爱延续了下来。

那封从天堂寄来人间的生日祝福,就像另一个妈妈——不断支撑着我,给我带来力量。

“每年的生日卡片,

成了我的人生指南针”

12岁生日,妈妈送给我的生日卡片里,写着最好吃的巧克力松饼制作方法。

我按照妈妈的方法,做好松饼分享给同学,一下成了班上的“小红人”。

我觉得妈妈真是太厉害了!

她给我的生日卡片,就像灰姑娘故事里的神仙教母一样,有神秘的魔法,让我一下变得无比受欢迎。

妈妈下次会给我什么卡片呢?我好想早点知道啊。

13岁生日,妈妈的生日卡片让我大吃一惊:

她竟然劝我翘课,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

学生怎么能翘课呢?还只是为了看一场电影就翘课?

我不懂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说,但还是照做了。

我觉得妈妈肯定是为我好,不会害我的。

听妈妈的话,就对了。

14岁生日,妈妈又做了惊人的事:

她竟送了我一只口红,还教我如何正确接吻!

要注意口气、经常刷牙;要注意眼神、脉脉含情;要选择一个出色的他……

看得我害羞的不行。

但我内心,也很想献出自己的初吻,因为我第一次遇见喜欢的人了。

然而,我实在不敢跨出那一步。

要是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

要是被拒绝、被别人知道、被笑话了,怎么办?

要是妈妈劝我做的这件事,是错的……怎么办?

我第一次开始想,如果没有妈妈的建议,我会怎样做?

我不知道,这代表我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开始探索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只是好奇,妈妈为什么会建议我做这些事?为什么我们的想法会那么不同?

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迫不及待想从妈妈的影子里挣脱出来,去看看她真实的模样。

透过生日卡片,我生出探究母女之间羁绊的愿望。

但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份愿望里藏着“分离”的种子,

它既推动着我,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在我和妈妈的链接中,修筑了一堵无形的墙——我开始对妈妈产生一种陌生感,她太高、太远了,我不像妈妈。

“我见到了17岁时的妈妈”

17岁的生日卡片,妈妈请我去参加她的同窗会。

我来到妈妈的故乡,听到了她们的青春故事。

原来,妈妈曾是“叛逆少女”,带头抵制老师为了赚中介费、改变旅行目的地。

我以为,妈妈这样做,是因为她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好人。

可后来我才发现,妈妈有着自私的目的:去原定目的地看演唱会。

想象中完美的妈妈,一下子碎了。

原来真实的妈妈,也有这么鲜活、热血、犯傻的一面。

发现这点后,我偷偷乐出了声:

“我一直以为妈妈和我完全不同,现在发现我们还挺像的。”

这次旅行,让我一直以来面对妈妈的那份自卑,消散了。

我开始意识到:其实,我不必把妈妈的话当成指南针。

妈妈有她的追星之旅,我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妈妈的故事让我更加爱她,也让我内心“分离”的种子发芽了——我不再总是仰望着“妈妈”,我想到其他地方看看。

“19岁,我和妈妈握手言和”

19岁生日那天,我不想再打开妈妈的卡片。

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生活、兴趣,觉得“生日卡片”很无聊。

为此,我和爸爸大吵一架。

跑出家门后,我遇到了暗恋的男孩,他知道我“离家出走”的经历后,很羡慕我有可以任性发脾气的家人。

这让我意识到:我一直被父母的爱包裹着,那些生日卡片其实很珍贵。

于是,我回家打开了19岁的生日卡片。

第一行字让我十分惊讶:原来的19岁生日卡片,被她撕毁了。

因为妈妈特别沮丧痛苦:“为什么我看不到她19岁的样子呢?”

信中写满了妈妈痛苦的自责,但她说,这是她的真实想法。

或许没有以前那么温暖,但依然是爱的一部分。

原来,爱不只是向日葵的明媚,松饼的美味,初吻的甜蜜……

也含着一些沉甸甸、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东西。

比如我和爸爸的争吵,比如妈妈的懊恼。

这让我意识到:成长之路上,难免有各种遗憾。

所谓勇敢,就是直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无论你长成什么样,都是我最爱的人。”

我看着信中最后这句话,泣不成声地意识到:

我是如此重要,如此被妈妈无条件珍爱着。

即便,我和妈妈的时间早已错过,但她依然用“卡片”陪伴着我一步步前进。

即使,我从家中分离,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也依然爱着独立后的我。

她的爱,在遥远的前方引领、照耀着我。

意识到这点后,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生长的力量,带着我扎根,带着我无惧风雨,不断向上、再向上。

“妈妈的爱,

给我绘制了满天繁星”

20岁那一年,我打开了妈妈的最后一张生日卡片。

她在信中写道:还记得10岁时,我曾问过她是否幸福,当时她没有回答。

10年后的今天,她在信中写了答案:

虽然现在的生活充满遗憾,但能够养育我,她很幸福。

我想起小时候爸爸说,妈妈变成星星了,如今看,她一定是最亮的一颗。

因为这么多年,她的灵魂一直在指引我,照亮我。

母爱以碎片的形式,融入我的内心。

最初,只是一个假想的理想母亲;

后来,我一点点窥见真实的母亲;

再后来,我从真实的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活出自己。

我便在她的指引中,一点点从自卑的“配角”,成长为人生的主角。

21岁那一年,我想要参加电视上的知识竞赛,来填补小时候不敢在竞赛上答题的遗憾。

经过好几年的努力,在男友求婚那一年,我终于通过了预选赛。

尽管决赛时,一分之差落败。

但我终于可以放下“伤了妈妈心”这个芥蒂,奔向前路。

结婚前夕,我收到一张妈妈亲手缝制的婚纱头纱。

记忆仿佛穿越时空:10岁的手帕、11岁的向日葵、12岁的巧克力色松饼、13岁的翘课、14岁的口红……

一年年的生日卡片,像一张张碎片,拼出了一个真实、完整的妈妈。

仿佛,我能看到坐在病床上的妈妈,缝完最后的花纹,亲手为我戴上婚纱。

她眼含热泪,对我说:“新婚快乐”。

然后看着我走向我的新郎,我的幸福。

这一刻,我终于完成了分离,成为独立的自己。

这一趟成长之路,母亲虽然不在,但从未缺席。

她一直陪着我,从过去走到从现在走到未来……

“母爱流动在岁月中,

成为永恒”

以上故事,我借用电影《生日卡片》中,女主角纪子的口吻来讲述。

纪子从一开始否定自己,到在母亲的指引下探索未知,再到开始建立自信、有自我意识,最后走向自己的人生。

纪子母亲虽然早已离世,但她给纪子的爱是绵长、完整的,也是纪子在成长道路上一生的铠甲。

如果,你也身为人母,也想用完整的母爱去养育孩子,可以这样做:

第一,放下对孩子过高的期待。

最开始,妈妈希望纪子活出无限的可能性,纪子却感到压力。

妈妈对她期待太高,会让她更加畏惧现在的生活。

所以,后来的生日卡片里,妈妈没有提到一句成绩、成就、成功相关,只是关心她是否平安、健康、快乐。

因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父母多给与关心、照料和陪伴,这才是能滋养孩子成长的力量。

第二,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

纪子妈妈化疗过程非常痛苦,但她希望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总是笑着的,这样每当孩子想起母亲,就会感到温暖。

作为父母,我们也可以这样重视孩子的情绪感受:

“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看你表情好像不太愉快,发生什么事了?”

“刚才妈妈那样说,是不是让你心里很不舒服?”

“你是不是不太愿意做这件事?心里挺不情愿的?”

“你现在有什么感受?跟我说说吧。”

这些充满共情的提问,会是孩子想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

孩子沉浸在充满爱的养育模式里,由内而外发展,假以时日,便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

最后,给大家分享德芬空间的相关课程——专注·喜乐体验营。

如果你感觉自己总被情绪左右、被欲望折磨,如果你想活出轻安喜乐的人生,那一定要来参加喜乐体验营,感受由内而外的喜悦。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和芒来小姐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5

张德芬空间

简介:由作家张德芬女士创办,倡导自我负责的个人成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