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康熙究竟用什么策略成功收复台湾

郑青春谈天地 2024-08-22 18:13:13

康熙收复台湾都是用的什么政策?

康熙一开始,对台政策也是以抚为主,“循于招抚,不事轻剿”。康熙亲政前夕,即康熙六年,就通过郑经舅父董班舍给他写信,表达只要愿意归顺,就封他为“八闽王”。意思是只要郑经嘴上承认属于清朝,便默认独立地位。

抚到啥程度呢?这么说吧,担心施琅这个不安定分子捣乱,破坏和平统一大策,康熙一亲政,便将施琅的福建水师提督一撸到底,把他调回京城。怕他擅自逃脱,还特意下旨让他入旗,封了个内大臣,名为升迁,实则看管,交给别人还不放心,搁在自己亲领的镶黄旗,严防死守。皇帝亲自出马约束,搞得施琅那些年,穷得叮当乱响,要靠老婆做女红贴补家用。

调回北京的不止施琅,还有很多郑氏降将,总之刺头全弄了回来,福建水师也干脆裁减,士兵去种地,战船焚毁,仅留一名总兵,镇守海澄。做出以上这些很有诚意的部署后,康熙八年再次派刑部尚书明珠和兵部侍郎抵达福建,负责与郑经谈判,但郑经要求丝毫没变,依照朝鲜惯例,称臣但不剃发。

双方矛盾其实只有剃发不剃发这一条,如果你跳出满汉之争的话,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外藩内藩的问题。剃发意味着大清子民,不剃就跟朝鲜一样,外藩而不是臣民。所以明珠直截了当回复:“阁下是中国人,不适合以朝鲜为例。”康熙态度也很明确,“朝鲜是从古自有的外国,郑经你是中国人,如果答应这个条件,台湾算什么,外藩还是中国领土?从古至今没这个先例。”

虽然没谈拢,康熙还是坚持了以抚为主策略,数年之久,台海相安无事,一直到康熙十二年,三藩先后造反,台湾也跟着闹腾,康熙才终于看清了郑氏集团目的,表面奉明为正统,行割据之实。

康熙十六年,镇守福建的是康亲王杰书,郑经给他写信,威胁要“率军队中原逐鹿”。内外交困之下,杰书被迫答应,可以按他们要求,以朝鲜例向康熙申请,但郑经却不乐意了。郑经提出,福建沿海诸岛尽归台湾,海澄辟为台湾专用公所,清政府每年发给台湾六万饷银。银子事小,土地事大,这下除了台湾,还多了沿海海岛等更多土地,杰书实在做不了主,只好上报康熙。

康熙下令调查,姚启圣密报台湾“收拾党类,连结外国”,目的是“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劝康熙别再妄想,民族大义都是假的,他们就一个目的,将台湾打造成郑氏王国。实事求是地说,郑成功民族英雄不假,从红毛子手里收复了台湾,但郑氏子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明清正统之分,在他们那里只是谈判筹码。

确定武力攻台之后,朝里也有急办和缓办两种意见,康熙本不同意缓办,但迫于三藩的现实压力,于十八年委任姚启圣实施“疲台”之策。姚启圣疲台包含两点,一禁海和二迁界。禁海是严禁福建沿海居民下海,迁界则是把居住在海边的人口,统统向内陆搬迁30-50里。

这个目的并不是折腾沿海居民,而是要在台湾海域制造一个无人区,一个真空地带,彻底掐断台湾经济。台湾仅仅是个海岛,一旦与内陆断绝来往,经济就会遭受严重打击。姚启圣在漳州设立了“修来馆”,专门负责招降,仅半年,招降郑氏文武官员一千二百名,士兵一万一千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九年,郑经总督朱文贵一次性率领官员六百名,士兵两万名,战船三百多艘投降。

康熙二十年冬三藩之乱结束,次年十月康熙便迫不及待将施琅官复原职,重建福建水师,开始着手攻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施琅率水师出发,仅仅一个月,七月十五日,郑克爽捧表投降。如果问康熙征台意义,数字更有说服力。郑经在时,台湾汉人总数不过十几万,而到了光绪年,已增至三百万人。

顺道说一下后话,收复台湾后,禁海迁界政策随之终止,康熙下旨,允许所有国家船只自由航行大清所有港口。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8-23 16:50

    收复宝岛,国之大业,中华儿女,鼎力支持。抵制富士康、台积电等台独分子,人人有责!

郑青春谈天地

简介:谈天说地、人文历史、诗词歌赋,作品维度绝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