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隐姓埋名17年,妻子以为他早已去世,再见面他却成为国家元勋!

开卷于甲子 2024-10-26 21:55:00

前言

“这17年你究竟去哪了?你知不知道我等你等得多苦,你怎么连封信都不来呢?”他隐姓埋名17年,妻子苦苦等待,再见时他却成为了国家元勋。

这名男子究竟是谁?他又为何要隐姓埋名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之后,参与研究的人员也被一一公布,而在人员名单中又一个陌生的名字——王京。

听到这个名字你肯定是不熟悉,但是要是说王淦昌,你肯定就知道了。那么他是如何从王淦昌变成王京的呢?

1956年,我国开始自主研发核武器,此时的王淦昌还在研究粒子,但是当知得我国要研究核武器的消息后,他毅然加入其中。

当时中国的在核武器方面几乎是空白,而苏联来的专家也都尽数撤走,因此想要研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武器,几乎就是难如登天的事情。

可就在这种情况下,王淦昌却坚定的加入了科研队伍中。由于试验基地建在罗布泊,海拔较高,高原反应成为了了科研人员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

因为这是一件保密的工作,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都要隐姓埋名,期间不能和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透露自己如今在做的事情。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他化名“王京”参与研究,毕竟除非科研工作出现问题,否则出现任何问题,都找到不到王淦昌这里来。

隐姓埋名以后,自然也不能和自己的家人交流,因此他只是告诉自己的妻子,他要去西安出差,然后就投身到了核武器研究中。

当时的王淦昌已经年近60,可他却没有丝毫懈怠,每天加班加点,就为了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炸出了一朵震撼的蘑菇云,他的使命完成了。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立刻投身到了氢弹的研究当中。

直到两年后的6月17日,氢弹再次在罗布泊的上空炸响。从投身于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开始,王淦昌隐姓埋名了17年。

这些年,她的妻子从不知道他的具体去向,唯一的交流,也仅仅是几封信件,却也是单向交流。有的时候,几年收不到信,他的妻子甚至都不确定,丈夫是否还在世。

直到再次见面时,王淦昌早已成为了两弹元勋,他的妻子也才知道,自己的丈夫竟然干了这么伟大的事情。

身已许国

王淦昌这一生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很多,但这背后也少不了妻子的支持。

王淦昌的妻子叫吴月琴,比王淦昌大3岁。二人的结合属于包办婚姻,那一年13岁的王淦昌,娶了16岁的吴月琴。二人虽然是订的娃娃亲,但是吴家是中医世家,吴月琴更是读过书,有文化懂礼节的女子。

而在日后,吴月琴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更是超乎王淦昌的想象。

二人婚后过得非常的甜蜜,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王淦昌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却要赴德留学,这件事遭到了家里面人的反对。

但是吴月琴却非常的支持,只是对于丈夫他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今后无论走多远,都不要放了家中的妻子和孩子。

吴月琴是小脚,她无法跟随王淦昌远行,但却用自己的精神,支持着王淦昌。

像王淦昌这样的才子,自然也少不了其他女孩的青睐,他28岁那年,就曾又一位浙大的女学生,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情。

只是当她看到王淦昌身边的女子和孩子时,信仰瞬间崩塌,她不甘心自己输给一个小脚女人,竟然对王淦昌说,要和他的妻子竞争。

然而王淦昌却坚定的拒绝了这名学生,并且说道,她永远不会和吴月琴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没有争取的权利。

三次错失诺贝尔奖

王淦昌和妻子吴月琴的爱情虽然感人,但是真要论起来的话,他或许也是有愧于妻子,不过他无愧于国家。对于所有的学者来说,诺贝尔奖是对他们的肯定,能得到这个奖,一定是各个科研行业顶端的人,然而王先生却三次错失奖项。

王淦昌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其实是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但是一年后分系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物理,做出这一选择的原因,还是受到了他两位导师的影响。

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尤其是“三一八惨案”的发生,四十七名爱国学生惨死在民兵的枪下,超两百人在这场惨案中受伤。

王淦昌见到了这一切以后,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任人欺辱,所以只有发展科技才能强国,为此他毅然选择学习物理,日后为祖国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后,进入了柏林大学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却也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主要还是因为他的导师。

王淦昌在德国的导师是迈特纳,此人被称为“德国的居里夫人”,可见其在物理学上的成就还是很高的,然而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说,迈特纳的前瞻性也没有那么强。

因为王淦昌曾将向自己的这位老师表达过,可能发现了中子,所以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论证这个设想,只是被迈特纳拒绝了。

一开始王先生并没有放弃,他甚至撰写了论文,征求老师的同意,没想到遭到了二次拒绝。

可是让这二人没有想到的是,两年之后,英国一个叫查德威克的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中子的存在,并且还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也就是说,如果当初迈特纳没有拒绝王淦昌的请求话,那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就会是王淦昌。

迈特纳知道这消息以后,也是非常的后悔,她的一意孤行,让王淦昌错过了奖项,不过王淦昌本人并不在意,因为他出国学知识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救国。

他全部的想法,都是为了让祖国不在经受战火,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因此他毅然放弃国外开出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任教,由于战争原因,偌大的校园竟然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王淦昌的生活条件,也因为战火急剧下降。

但是他仍旧将家中仅有的值钱物品全部捐掉,供部队买武器,甚至还大力宣传,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可以为国家捐款,支持抗战。

即使条件艰苦,王淦昌也没有放弃物理研究,甚至还发表了有关微子研究的论文,这篇文章还被发到了美国《物理评论》上,只可惜当时我国无法为他提供研究条件。

和上次的情况一样,几年后美国的科学家观测到了微子,并成功获奖,王淦昌先生再次错过了。

第三次当他观测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或产生反粒子的时候,又一次靠近了诺贝尔奖,可是这次他又因为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中,错失了奖项。

就这样,王淦昌先生三次错失诺贝尔奖,但是他并不遗憾,因为他确实做到了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原子弹和氢弹就是最好的答案。

巨星陨落

1998年,已经90岁高龄的王淦昌先生,在散步的时候被一辆自行车撞到,这辆自行车看似伤害小,但是对于王淦昌先生来说,足以造成致命的打击。

然而肇事者当下的第一选择,不是救助王先生,而是选择了逃跑。这场意外让王淦昌先生的身体更加虚弱,最终于当年的1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他的离去对我我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所有人都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前往八宝山吊唁他。

结局

王淦昌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中国的科研当中,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只想强国救国,他用自己的坚持和能力,完成了年少时许下的梦想。

0 阅读:0

开卷于甲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