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对于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并不陌生。这场明朝初年的叛乱战争改变了明朝的皇位传承世系。当然,胜利者朱棣其实很大程度是基于侥幸因素,而所谓的侥幸,很大程度在于建文帝的神助攻——如果不是建文帝胡乱指挥以及胡乱决策,朱棣单靠一个藩镇的力量,压根不具备翻盘的可能性。当然当时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也是抱着死里求生甚至必死的决心。其实当时不论是从军力还是财力角度来看,朱棣主观上都不具备获胜的可能性。
朱棣的胜利,除了意味着建文朝廷被推翻之外,也意味着建文帝的后代、兄弟以及母亲都遭遇到了朱棣的迫害,而朱标的子孙,或者失踪(比如建文帝),或者被长期囚禁,因此朱标的后人很难繁衍起来。到了大约是明朝弘治帝在位时期,朱标这一脉最后的男丁过世,没留下后人,从此,朱标这一脉绝嗣了。
因此说建文帝的失败,危害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他整个父亲的这一脉人丁。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朱雄英没有英年早逝,或许,明朝的皇位传承就不会改变,朱标的后人的命运也不会和我们这个时空这样,有如此凄惨的局面。
1、朱雄英的身世后世提到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往往是这样的观念:即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过世以后,朱元璋册立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在朱元璋去世以后,朱允炆得以登基称帝。当然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很多人却并不清楚:朱允炆的这个太子的嫡长子身份,是顺位继承来的。
在华夏古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嫡长子的身份其实是动态的。比如原本的嫡长子去世了,那么,嫡次子就可以顺位继承成为新的嫡长子。因此,历史上很多嫡长子,其实是捡漏嫡长子。
朱雄英出生的时候,朱标已经是明朝的太子。因此朱雄英出生的时候,毫无悬念被朱元璋视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可惜朱雄英大约活到七八岁的光景,就去世了——当然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有限,所以,皇家子孙夭折不属于罕见现象,所以诸位也不要阴谋论。朱雄英去世以后,朱允炆在之后得以顺位成为了朱标新的嫡长子。
2、如果朱雄英还在我们假设在另一个宇宙里,朱雄英没有夭折,而是活到当时的平均年纪,那么,可想而知,历史会发生改变。
很多人受后来的文艺作品影响,认为朱棣一开始就要造反。但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有过制度设计:毕竟朱元璋也知道前朝有过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所以藩王单独的实力不大,单一的藩王造反,是肯定打不过朝廷武装的。其实朱元璋时代的明朝藩王本身类似唐朝的节度使。中唐时期,哪怕节度使和唐廷有过近百年的冲突,但是单独几个节度使,也远不是唐廷的对手。因此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在明朝边塞设立藩王。当然这个制度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建文帝胡搞,也是非常有利于明朝国防的。
建文帝上台以后,迫不及待迫害藩王。很多无辜的藩王遭到建文帝杀戮。而此时建文帝登基还不到一年。所以朱棣在这个背景下,才决定豪赌:横竖都是一死,不如轰轰烈烈一把。其实从实力来看,当时朱棣毫无胜算可言。
因此我们假设:朱雄英如果登基的话,未必会选择无辜杀戮藩王。而对于朱棣来说,如果皇帝不逼迫自己面临生死选择,他也得考虑一个机会成本问题:造反成功的概率接近于0,一旦失败了,自己死路一条。但如果继续当藩王,依旧有着仅次于皇帝的荣华富贵。所以朱棣在这个情况下造反,就属于脑子抽风了。
因此,朱雄英如果做了皇帝,明朝的各大藩王会依旧各守其职。朱标的世系也会传承下去。
事实并不能证明朱雄英强过朱允文,有可能朱雄英更无能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都是江南士族的谋划。朱元璋只是个农民,士族怕了,想要个听话的皇帝!吕氏母子,就很听话。而且,建国初期,国家跟本没能力与士族斗。朱元璋恨贪官,就不恨士族了。可历史就好像没有士族一样。而明亡与士族
朱标意外逝世才是
马后炮。
朱标享年三十七岁,朱雄英享年九岁,中医但凡有一丢丢用处,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想多了朱元璋怕外戚做大暗中弄死朱雄英母子可性才最大
朱棣:表示不认同
朱允炆但凡不让那三个坑货策划削番,都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