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父到小人,柳传志风评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5-02-06 05:00:39

柳传志最终会收获怎样的历史评价呢?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如果要评一位舆论反转最厉害的企业家,恐怕非柳传志莫属,在2021年以前,柳传志是中国PC产业的民族英雄,是无数创业者、企业家所崇拜的偶像,用"教父"两个字来形容他彼时在中国商界的地位毫不过分

然而,随着知名自媒体博主在2021年对联想的炮轰,这位教父级企业家一夕之间变成舆论群众口诛笔伐的对象,在漫天的声讨中,柳传志成了阻扰中国芯片产业的罪人,成了窃据国有资产的小人。

尽管挑起这场风暴的博主如今早已消声远遁,但围绕着柳传志的负面争议却持续到了今天,这个中国商界昔日的领袖级人物,为何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被拉下马?这场沸反盈天的舆论风暴背后,是否又有着别的力量在推动呢?

人的视野与认知往往受限于时代性,由商人铸就的商业同样如此,想要真正的理解舆论反转的逻辑,我们还需要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

柳传志今天被批评最广的两件事:一是逼走倪光南后走向贸工技的路线,二是通过产权改革窃据国有资产。

其中,第一件事与联想的崛起息息相关。

1984年,拿着20万经费从计算机所出来后,联想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曾经尝试过很多业务方向,但都不尽如人意。

这种情况直到倪光南在年底加入联想后才迎来了改善,他的加入,为彼时的联想带来了第一个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赚钱的业务-汉卡。

所谓汉卡,就是一个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录入中文的系统,彼时全国上下约有11万台个人计算机,但没有一台能够识别中文,只能在英文环境运行的计算机极大地提高了使用门槛,在这种背景下,可以想见汉卡的发明对彼时的计算机产业影响有多大。

1985年,倪光南主导的一代汉卡研发上市,当年联想营收突破300万;

1986年,二代汉卡上市,联想营收突破1800万。

根据联想官方披露的数据,在公司成立的前三年里,由汉卡业务带来的销售额占了公司总营收的38%,总利润的45.6%,这组数据也成了后来联想进军电脑市场的底气。

但令人没想到的事,因为在电脑业务上的路线之争,倪光南最终于1995年6月被柳传志解除了集团总工程师的职务,同年,联想的经营战略由技工贸骤然转向为贸工技。

1989年,联想对外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电脑产品联想286,短短半年时间就销售超过2000台,创下了近4000万的营收。

286的开门红让联想上下对自主电脑品牌的生产充满了信心,在这种背景下,时任总工的倪光南提出,公司应该抢占电脑市场利润链的最高点:芯片和操作系统,力主对自主芯片生产进行立项。

柳传志原本对倪光南的路线极力支持,但这种支持的态度却在1994年骤然转变,要求集团立即停止芯片项目的研制,这也直接导致了柳倪之争的爆发。

柳传志的态度为何突然转变?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时代背景里。

进入1990年后,中国为了寻求入世机会,对外放开了诸多产业壁垒,其中就包括了微机市场,1990年,中国取消了计算机产品的进出口批文,并在随后的三年里将微机进口关税由此前的200%降至26%。

在这种级别的开放政策下,国外计算机厂商的涌入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了,此后三年里,中国许多本土电脑制造商先后沦陷,要么选择卖身要么破产,在这种背景下,柳传志最终做出了暂停大投入的技工贸路线的抉择,转而走向贸工技路线。

战略转向后,1996年联想电脑市占率登顶国内第一;1999年成为亚太地区PC销量榜首。

相比较在技术制高点上慷慨赴死的国产友商们,选择懦弱避战的联想却成为了市场后来的赢家,这种不符合故事发展走向的叙事,却是90年代中国电脑市场的商业现实。

02

第二件事说起来就更为宏大了,柳传志到底有没有通过产权改革窃取国有资产呢?

我先说结论:存在,但这种行为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的。

前文已经提过,联想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是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机所拨款20万成立的,其股权100%归中科院所有,尽管柳传志在短短两年内就将营收做到了1600万,但彼时的他对这笔庞大资金的支配面临重重审批,还经常受到上级单位的干预。

直到1993年中科院将35%的分红权划转给公司后,柳传志等人才联想的发展中收获了一丝回报,此时联想营收已经接近10亿元,但管理层们对这个一手打拼起来的企业,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控制权。

在这种背景下,柳传志在香港另起炉灶成立香港联想,并逐步将联想公司的资产向后者转移,同时在2000年的国企改制浪潮中,联想管理层以2.3亿的资金,从中科院手里购买了联想公司35%的股权。

从香港联想公司股权比例上的资本运作和中科院手中35%股权的定价操作上来看,柳传志的行为确实存在侵害国有资产利益,但在那个产权与回报并不充分平衡的时代下,你很难去从绝对的角度来评价这种行为的正确与否,毕竟这种付出与回报的错位,极易导致矛盾激化,企业衰落,最终伤害的也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以昔日的国民饮料健力宝为例,它的转折点就在于创始人李宗伟团队没能从三水地方手中拿到股权,最终被贱卖给不懂行的第三方,落得个骤然陨落的下场。

另一方面,从更为宏观的社会角度来说,90年代末的中国迫切的需要在财政上抛下除国防、民生和科研以外的国企,来获得的喘息。

下图为1950-1998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可以看到在1988年以前,每年财政的收支差额都维持在10-20亿左右,1988年以后差额开始飞速飙涨,并最终在1998年增长至922亿。

这里面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推行后,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财政补贴造成的,从数据来看,1979~1998年间,国家财政对国企亏损补贴的总金额为5932亿元!

柳传志在联想的产权改革,一定程度上为彼时成片亏损的国企们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放在时代背景下,很难评价柳传志行为对错的原因。

那么,20年前做的事,为什么偏偏到了今天口碑骤然翻转呢?

在上一期牟其中的视频中,我提到牟的口碑崩坏有其历史必然性,他助力了中国商品的流通,却没看到中国市场供给充裕后对本土自主工业的要求,依旧沉溺于商业投机之中。

而柳传志依靠着自主电脑品牌在90年代崛起,无形中正中了中国市场对自主工业品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联想电脑品牌的崛起是有其时代必然性的。

但进入千禧年以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本土工业生产能力的全面崛起与爆发,在叠加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市场对商品的要求逐渐从本土化向国产化转移。

遗憾的是,柳传志囿于自身的时代局限性,没能看到这种趋势的转变,又或者说,大船掉头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而柳传志也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意勇劲,以至于联想在贸工技上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最终塑造了杨庆元嘲笑马斯克的那个世纪名场面。

尽管联想今年的规模放在民营企业中来说依旧十分庞大,但相较于最头部企业而言,它已经明显掉队,作为一家科技企业,在前沿科技产业全方面缺位的联想,已经基本失去翻盘的希望。

只是不知道在30年前的某个深夜,当柳传志在办公桌前写下那封路线转向的内部通稿时,内心有没有瞬间认为:这只是公司发展的权益之计,联想最终还是要回到技工贸路线上来的念头呢?

潮水褪去时,上一个时代的骁勇们留在沙滩上,被日光暴晒、海风吹拂,他们或沉默、或挣扎,而在人们视线之外,又一轮大浪正裹挟着无数天骄,不可挡的向海岸拍来。

他们会如何改变千禧年以后的中国?又会留下什么样的商业神话呢?

0 阅读:1
科技咨云不计算

科技咨云不计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