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一个可能颠覆大家认知的现象:中国的房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滑坡,过去几年大家都知道房子降价降的狠,但应该很少有人关注到,房租降的更狠!
直接上数据,中规院在前不久发布的《2024年中国重点城市租赁住房发展报告》中,将2018年11月租金作为基准水平100,对近几年的房租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021-2023年,我国重点城市租金指数分别为95.1、94.1和89.9。

从指数大小也能直观看到2023年的房租滑坡水平,而进入2024年以后,这种情况并没有好转,反而还加速恶化。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根据万得终端的二手住宅租金指数显示,2024年11月,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租已经跌回2015年水平,广州跌回2014年,天津则干脆回到了2010年。

除了直接的租金指数,更多的侧面数据也在表明了这场租金滑坡。
通常来说,房租是居民财产性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05-2019年期间,全国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增速保持在8.5%以上,但在2022-2024年期间,增速骤降至2.4%。
除此外,根据经济观察报在2月16日发布的报道显示,目前已经公布财产净收入增速的15个省份中,北京、江苏等5省份出现负增长现象。

种种迹象无不表明,中国的房租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滑坡!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
要知道房租和房价两个价格指标在中国市场的关联度并不高,由于我国的租金回报率长期处于低位水平,房价的涨跌与否对房租影响有限,在加之近年来地产行业现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租房生活的理念,理论上来说,租赁市场需求是没有出现锐减的。
既然需求没变化,那问题是出在了供给侧吗?
目前市场上对房租暴跌这一现象的主流解释,是保租房的大规模入市导致的。
所谓保租房,是指保障性租赁住房,通常面向于新市民、新青年群体,与公租房在户口、社保缴纳年限等层面的重重标准不同,保租房的申请门槛较低,且不需要排队轮候。
在价格上,保租房的租金相较市场租金有着明显优势,政府主导的保租房项目通常以市租6折的水平入市,以深圳市保租房南山安居高新花园项目为例,其两室一厅的月租水平仅3916元,而与项目一街之隔的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同等户型市场租金为7-9000元。

当然,并非所有保租房价格都这么低,在企业主导的保租房项目中,其入市房租水平约为周边地区的9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建保租房870万套,截止2024年9月,全国已建成保租房721万套,而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以此预计今年还将有超过150万套保租房入市。
不过,我对这一结论,在数据上持怀疑态度。
02870万套的保租房看起来很多,但分散到全国的租赁市场,对房租的扰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深圳的城中村为例,截止2023年,深圳共有1665个城中村,私人自建房约577万套,占全市住房套数的一半,而这577万套几乎是全量供应在租赁市场的。
除此外,占比另一半的商品住宅中,亦有不少房屋处于租赁市场,换言之整个租赁市场的供给量是非常大的,尽管保租房和公租房近几年的供给量越来越高,但对市场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房租的暴跌,我个人认为和另一项数据高度相关:那就是就业!
租赁市场跟节令水果一样,有着非常非常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从中指研究院发布的这张全国50城住宅平均租金走势图能看到,每年2-4月和6-8月的租金水平通常较高,前者是春节返程季、后者是毕业季,这两个时期市场对租赁的需求往往会暴涨,从而推动租金价格上行。
但,从图中的折线走势能看到,进入2023年以后,租金由低谷向高峰跃升的幅度显著降低,这也对应了我们在开头提到2023年重点城市租金指数的显著降低。

而能对这两个时期房租水平进行扰动的,只有一个数据,就业。
2-4月的春节返程季,是社会用工就业,6-8月的毕业季,对应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不包含在校生在内,我国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一直处在高位,去年8月一度接近19%,到了年底虽然下降到15.7%,但也还是居高不下。
而另一边社会用工就业情况,则可以参考我之前对五普就业数据的分析,2023年,建筑业从业人数相较2018年减少了693万人、金融业减少了583万人、制造业减少了127万人,纺织业减少87.2万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金融业削减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来自于保险行业的保险代理,涉及到货币金融、资本市场等方向反而还有所增加,这也意味着五普期间各大产业流失的就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房屋租赁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由就业问题而导致的个人或家庭经济稳定性下降,才是房租近年来波动的主要原因。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改革方向来看,这种问题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房租,或许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降幅空间。
03从2025开年一系列的财经、商业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正在由昔日的房地产向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行业转移。
这种趋势的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资金逐渐从地产开发领域撤退。
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为例,202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0.03万亿,已经是连续第四年下降。

另一个可以作为辅助参考的,则是我国五星级酒店数量正在批量倒闭。
根据文旅部数据,2019年全国五星级酒店还有845家,而到2024年三季度,已经降至736家,五年时间减少了13%。
考虑到市场本身体量并不大,这种闭店速度已经足以用夸张来形容了。
一个商业冷知识是,国内的五星级酒店到目前为止都还没解决盈利问题,太古地产旗下的星级酒店连续9年亏掉8亿港元、富力地产的酒店业务在2018年-2022年期间亏掉了60亿。

地产巨头们之所以顶着巨额亏损也要修建和运营五星级酒店,更多的是看中了酒店背后的土地价值,开发商往往希望通过修建五星级酒店来抬高周围楼盘的品质,从而拉动住宅销售。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五星级酒店的爆火主要受益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当地产商们不再愿意为五星级酒店买单之时,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资金的流向。
春节以来,AI、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持续爆火,让新质生产力这个被生造出来的词汇越来越常见,科技产业无疑已经成为了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它最终会为中国百万亿的GDP带来多少增量,我们尚不可知。
但有一个数据是清晰的,那就是科技产业并不是劳动力密集产业,很难带来显著的就业增量。
以汽车产业为例,2018年到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由合资燃油车向国产新能源跃进的时代,但其产业就业人数仅增加了5万人,仅为建筑行业就业流失人数的1/138。
根据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为5.5%,相较2024年增长了0.4%.
这意味着我们今年的就业情况仍然严峻,而受此影响,房租可能还会继续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