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王建的《新嫁娘词》,以及他潦倒困苦的一生

槐序文史 2024-05-30 23:33:02

01.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这首《新嫁娘词》为组诗,一共有三首,此为其三,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中。

古代封建社会,习俗多,家规重,新媳妇不好当,诗人的着力点正是于此。

诗虽短,却意趣十足,画面鲜活,惟妙惟肖,正如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由此可见,并非那种大开大合、气势浑雄的诗篇才叫好诗。

诗中的“三日”是古代一种风俗,又称“过三朝”,新娘子过门三天后要下厨做菜,孝敬公婆。因此这位新娘子开始洗手,入厨,准备烹制一碗羹汤。

“洗手”本是无关紧要的环节,之所以诗人重点强调,是想彰显新娘子对这顿饭、这碗汤的重视程度。

可因为新娘子不熟悉婆婆平日的口味,就把小姑子请到了厨房,先请她品尝一番。

新娘子为什么不请自己的夫君,或者婆婆品尝呢?

这就是礼教问题,古代男尊女卑,男子是不下厨的,因此形容女子贤淑,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之说。

尤其是请婆婆品尝这碗汤,就显得更加冒失,而小姑子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女儿和妈更亲近,这样一来,连和小姑子的感情也维护好了。

一首近乎于白描的小诗,从入厨到洗手,再到请小姑子尝汤,一气呵成,所以这首诗得到了无数赞誉。

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写出这首诗的王建,竟然是一位“从军走马十三年”的魁梧大汉,细腻的笔触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02.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也许在许多人的浅印象里,这首《十五夜望月》之风格才符合王建的形象,毕竟他“终日忧衣食”“白发初为吏”,大半生潦倒困苦。

这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其实写诗和下厨一样,要习惯着把不同的菜做出一家人都喜欢的味道,同时也能把一道菜烧出不同人都喜欢的味道。

正是因为秉持这一点,每当我解诗的时候,都会先从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入手,做诗人的第一个读者,然后再用自己的视角把诗解给我的读者。

如果有一天,你尝试着把我解过的诗再描述给其他人,这首诗又有了你自己的感知,可不变的是,诗为古人所作,我们只是让诗更贴近自己所熟悉的生活。

王建笔下,还有很多首类似风格的诗,比如《园果》:

雨中梨果病,每树无数个。

小儿出入看,一半鸟啄破。

再比如《小松》: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这些诗句,生活气息都很浓郁,几乎没有咬文嚼字,更没有引经据典,但读过会给人一种感觉,作诗之人是真的爱诗,也热爱诗中所描绘的事物,完全沉浸其中,无比享受。

也许是过了看到那些华丽的句子就爱不释手的年纪吧,更多的时候反而追求纯朴和简洁。

03.

许多史料都记载,王建大约766或者767年出生,又言他大历年间中进士,但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因为唐代宗“大历”年号到779就结束了,除非王建十三四岁就考中进士。我们都知道,王勃16岁登科,成为李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已经是历代煊赫的事情,如果王建真是14岁考中进士,史书中一定会有明确记载,他也不至于始终为下僚,郁郁不志。

王建出身寒门,家居许州颍川,尚未及冠便开始外出游历,20岁左右的时候曾寓居魏州,并结识了张籍,两个人一起学诗,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因此张籍有诗《逢王建有赠》: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每追随。

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从这首诗中就能看出,当时他们都还很年轻,同时张籍贞元年初才外出游历,所以基本可以判断,王建即使考中过进士,也是贞元中期的事了。

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王建辞家,北游燕赵,并从军幽州,有诗《从军后寄山中友人》:

爱仙无药住溪贫,脱却山衣事汉臣。

夜半听鸡梳白发,天明走马入红尘。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王建未曾登进士科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脱却山衣事汉臣”一句证明了从军前他还是布衣,“从军走马十三年”后,才由幕府举荐入仕。

公元813年,王建写过一首《上武元衡相公》:

旌旗坐镇蜀江雄,帝命重开旧閤崇。

褒贬唐书天历上,捧持尧日庆云中。

孤情迥出鸾皇远,健思潜搜海岳空。

长得萧何为国相,自西流水尽朝宗。

此诗是一首“干谒”诗,时武元衡为相,主政西川。

虽然史书中对王建的记载寥寥,几乎无处可查,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还原历史真相,这也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

王建从军前,幽州卢龙节度使一直是刘济,但是唐宪宗登基后不久,刘济的儿子刘总就弑父夺权,请求节钺。

唐宪宗初登大宝,地位不稳,所以采用了怀柔政策,等刘总归顺以后,宪宗再派张弘靖充任卢龙节度使,杜元颖为掌书记。

因此,王建的诗作中,有不少是写给张弘靖与杜元颖的,而这两个人后来都升至宰相。

有此二人的举荐,王建凭借才华干谒武元衡,成功率很高,而且此时王建已经结识了白居易,白居易是武元衡最好的诗友。

同一时期,王建还拜谒过裴度,有诗《上裴度舍人》:

非时玉案呈宣旨,每日金阶谢赐回。

仙侣何因记名姓,县丞头白走尘埃。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王建已经得官昭应县丞,同样,裴度、张籍和白居易也是最好的诗友,这些裙带关系在中唐很明显,也很重要。

为官以后,王建先后又结识了韩愈、李益、刘禹锡、姚合、贾岛、孟郊、杨巨源等人,均是中唐时期诗坛的顶尖人物。

此后,王建的仕途逐渐走顺,先后历官秘书丞、渭南尉、太常寺丞、陕州司马、光州刺史等。所以贾岛822年有诗《答王建秘书》:

人皆闻蟋蟀,我独恨蹉跎。

白发无心镊,青山去意多。

信来漳浦岸,期负洞庭波。

时扫高槐影,朝回或恐过。

据姚合年表,公元824年他曾作《送王建秘书往渭南庄》:

白须芸阁吏,羸马月中行。

庄僻难寻路,官闲易出城。

看山多失饭,过寺故题名。

秋日田家作,唯添集卷成。

张籍827年作《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蛮藤剪为杖,楚笋结成鞋。

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

寻花入幽径,步日下寒阶。

以此持相赠,君应惬素怀。

根据贾岛年表载,贾岛作《送陕府王建司马》时,为公元828年,而作《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为832年,此时韩愈、张籍、李益、孟郊、已经去世,而王建已经进入了人生暮年。

张籍曾有诗《赠王建》:

白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笥贫。

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自从白居易归隐洛阳后,我就很少与人交游了,尤其是孟郊已经过世,我的书篓中也没有了好诗,幸好还有已经头发花白的王建陪我,让我还能看见诗友吟唱的风采。

王建亦有诗相酬《酬张十八病中寄诗》:

本性慵远行,绵绵病自生。见君绸缪思,慰我寂寞情。

风幌夜不掩,秋灯照雨明。彼愁此又忆,一夕两盈盈。

而张籍是公元830年过世的,可见此时王建亦老矣,或为退居咸阳原以后。

这就是王建的生平,虽然资料查找相对困难,但总算理清了。

在诗坛,王建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笔下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概括,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多用比兴、白描等手法,常在结尾处以重笔突出主题,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

2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