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是两首很随意的“组诗”,因为过于随意,就没起什么好听的名字,索性叫《诗二首》。
《诗二首》出自于一个“随意”的诗人,却有一个很不随意的名字,叫“王梵志”。
关于这个名字,可大有来头,涉及到了玄学、哲学、植物学、佛学等。
我们还是先来说这首诗。
之所以王梵志写诗很随意,因为他是大唐最著名的“白话诗人”,为“白话诗人”之祖。
张继因一首《枫桥夜泊》闻名古今,其中有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因诗僧“寒山”而得名,而“寒山”就是王梵志的关门大弟子。
尽管王梵志笔下的诗都是大白话,可往往蕴含很深的生活哲理,同时又很风趣幽默。比如这组《诗二首》,大概意思是:
我有一个法宝,价值一百匹锦缎,法宝的秘诀就是,如果和别人干架,我就主动示弱,只要不把我打死,我就不会去告官。行走江湖,总得讲些规矩,最重要的是,架干完之后,别人骑着高头大马走了,我乘坐我的小毛驴继续溜达,回头看看那些脚上没鞋的砍柴汉子,心里瞬间就平衡了。
所以王梵志这首诗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更为宽广的拥有。更何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知足的人最快乐了!
02.
郭德纲和于谦这两位老师在表演相声时,常讲这样一个段子,他爸爸姓于,但他却不是他爸爸的儿子……
巧了不是,王梵志姓王,他爸爸也姓王,但他却不是他爸爸的儿子……因为王梵志是被捡来的。
尤其,他爸爸捡王梵志的地方很特别,不是粪堆,也不是荒草甸子,而是在一颗苹果树上。
请千万不要误解,王梵志不是被谁放在苹果树上的弃婴,而是就长在苹果树上,可他又不是苹果……男孩子们或许都知道,小时候会拿小刀到大树皮上挖“树瘤”,把那个疙瘩剥开以后,里面会有奇形怪状的东西,有的像猫,有的像狗,还有的像小孩。
这个树上结的疙瘩有个学名,叫“树瘿(yǐng)”,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王梵志小时候,就是这个东西。
他父亲王德祖自从在树上发现这个“树瘿”就开始魔怔了,每天都会去看好几遍,一点点看着他长大,一看就是三年整。
三年之后,这个树瘿幻化成人型,外表开始腐烂,于是王德祖决定亲自“接生”,毕竟这种事找个接生婆挺骇人听闻的。
接生出来以后,王德祖发现是个男孩,满心欢喜,就这样抚养到七岁,孩子突然开口说话,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王德祖一愣,这个问题他从来没想过,毕竟是个“树孩儿”,不过仔细一琢磨,他就跟儿子说,我叫王德祖,你就随我姓吧,至于名字麻,你长在树上,属于天赐,就叫“梵天”吧!
那为何“王梵天”又变成了“王梵志”呢?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这件事始载于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太平广记》和《桂苑丛谈》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檎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抱胎而出,因收养之,及七岁,能语。向曰:“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具实以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梵喜。我家长育,可姓王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王梵志中间还改名“王梵喜”。
而小注中的“林檎树”就是苹果树,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苹果”这个词的,始终都叫“林檎”,千字文中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的柰,说的就是林檎,发黄发白的叫素柰,红彤彤的叫丹柰,绿莹莹的叫绿柰。
但不管王梵志是树瘿还是苹果,在王德祖心里,都是他的宝贝疙瘩。
千百年后,一首歌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有一句歌词唱“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此时读来,很有画面感。
03.
关于王梵志的身世,多半是民间话本的附会之言,一传十十传百,也就被记录下来。
真实的王梵志生活在隋朝末年,家住卫州黎阳,原名的确叫“梵天”,也确实是被收养的。
并且,王梵志早年富有,膝下有五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家中有奴婢、耕牛和良田,而且王梵志熟读经史,学问不浅。
不过隋唐战乱多,百姓难安居乐业,久而久之,王梵志受大环境影响,家道逐渐衰落,最终只剩下薄田10亩,难以养家。
到了唐代初期,由于刚刚建国,赋税增多,王梵志被迫外出务工,可依旧养不起老婆和7个孩子,并遭到妻子和儿女的嫌弃。为此,王梵志写了一首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诗文意思很简单:当我有钱的时候,媳妇和孩子看我什么都好,衣服刚脱下来,就会替我叠上,出门赚钱的时候,更会把我送出很远,回来一家人笑容满面,全都围着我转。可如今我穷了,他们的态度就变了,常常冷眼相待。
所以,已经年近50的王梵志决定离家出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一路沿街乞讨来到长安。但是繁华的长安城也没有他的活路,无奈之下王梵志只好出家为僧,至少这样能有口饭吃。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梵志改“梵天”名,因为“梵天”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也是智慧之神,他自觉担不起这样的名头,同时“志”有志向之意。
名字改好之后,王梵志有感于自己飘零的身世,就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道情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这首诗素有“天问”之称,为屈原楚辞《天问》之后的又一问: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哲学创始人苏格拉底也有三个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刚刚出家为僧的王梵志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问问苍天:
在我未出生的时候,不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然而上天偏偏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不知道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
没有衣服穿使我寒冷,没有食物吃让我饥饿,还要处处遭受白眼;
既然如此,还是让我回到来时的地方吧,让我像未生之前一样无忧无虑,一无所知。
王梵志这首诗,蕴含了一定的哲学和禅学之理,从林檎树“梵天”到苦行僧“王梵志”,又有植物学和玄学,但似乎有人说过,哲学的尽头是玄学,所以存在即合理。
比如王梵志,他被妻子和孩子们嫌弃,但也因此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成为了古今著名的“白话诗人”,这就是佛家所言的因果。
虽然王梵志的诗格调不高,但对后人的影响却很大,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原序》有这样的评语: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
除却寒山、拾得、丰干等人得王梵志真传,就连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也或多或少受其启发。
王维曾在自己是诗中注“梵志体”,顾况作过多首“梵志体”五言诗,白居易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契合梵志诗的意旨。
皎然更是盛赞梵志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黄庭坚的评价也不低:是大修行人也!
江西诗派陈师道、曹祖等也曾引用过王梵志的诗句,范成大巧妙地化用了王梵志的“千年调、铁门限、土馒头”之句,写下“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的名句,并且此句后来还被《红楼梦》转引。
作为一个诗僧,还是一个经历不凡的诗僧,王梵志的诗大道至简,更具有教化意义,要居文学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