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14日,解放军在华北张家口北部地区,举行了一次现代化装备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11万余名将士在这片土地上集结,整个地区顷刻间被熊熊烈火所笼罩,轰鸣的爆炸声回荡在天空中,震耳欲聋。
军演结束后,邓小平特意对北京军区司令秦基伟叮嘱道:“一定要重点培养此人,今后必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啊!”
这个被邓小平寄予厚望的人,究竟是谁?他最后又是否不负邓公所望?
廖锡龙参军报国此人名叫廖锡龙,1940年出生于贵州。
廖锡龙年幼时,抗日战争正如烈火一般蔓延,到处都弥漫着战火硝烟。
他的家乡在西南地区,相对来说比其他地方更安定一些。
但紧张的战争氛围和不安的情绪,仍然笼罩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日军的飞机时不时地在上空盘旋,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在空中响起,让老百姓们心惊胆战。
童年的这段经历一直让廖锡龙记忆犹新。
长大一些后他逐渐意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足够的国防实力,那么所有关于和平的美好愿景都只是虚幻的言辞。
战火硝烟、飞机引擎的轰鸣,童年的经历让他明白,国家的安全不仅仅是空谈,而是必须建立在坚如磐石的国防力量之上。
所以,解放军的光荣形象在年少的廖锡龙心中根深蒂固。
从小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卫家园、捍卫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到处都是焕然一新,蒸蒸日上的景象。
反动派被清除,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被打倒,社会环境越发清朗。
这也让廖锡龙更坚定了他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决心。
军旅生涯1959年,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情感,对和平的执着追求,廖锡龙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军旅生涯中。
当时年仅19岁的他,成功通过了当地的征兵选拔,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难掩心中的自豪和激动。
那时,国家仍然面临着许多重要的发展任务和挑战,廖锡龙深知作为军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这份自豪感与使命感,将他牢牢地与军队、与国家紧密相连,驱使着他不断努力。
从入伍之初,廖锡龙就在训练中展现出了坚韧的毅力。
据他当时的战友回忆,廖锡龙还是战士时,就是部队中的佼佼者。
训练期间,他一直都是最认真最刻苦的。
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然后第一时间赶到训练场,迅速投入训练。
这样的习惯,贯彻了廖锡龙整个军旅生涯。
除了刻苦训练军事技能,廖锡龙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也十分努力。
他出生在贵州大山里,没有机会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比较低。
来到部队后,他终于有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学习,廖锡龙成功地弥补了自己的文化短板。
廖锡龙学习文化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多认几个字,他的目标更是为了能够更好更深入地学习国内外的军事理论。
廖锡龙的努力和自我要求,使他逐渐从一个普通战士蜕变为一名出色的军事人才。
然而实际上,廖锡龙的晋升之路,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
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也曾经遭遇过许多的挫折和打击,甚至差一点就让他放弃了他深爱的军旅职业。
1964年,入伍已有六年的廖锡龙,凭借出色的军事技能和专业素养,逐渐成为了部队的骨干力量。
然而在一次拆除雷管时,他的右手手指被炸掉,落下了残疾。
按照部队的规定,这样的情况是必须直接退伍的。
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
有一位首长在一次汇报演习中关注到了廖锡龙,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对他赞不绝口,称他是 “难得的干部苗子”。
于是在这位首长的帮助下,廖锡龙留在了部队中。
1975年9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的方案》,规定全军总人数要减少26.2%。
这意味着军队将面临重大的精简和调整,需要对人员和结构进行重新安排和优化,以适应当时国家的需要和军事发展趋势。
而这一次,廖锡龙又被列入了退伍转业的名单里。
廖锡龙的内心充满了不甘,但他也明白,作为军人要无条件服从命令。
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面前,应该把个人的情感放在次要的位置。
所以尽管他对军旅生涯万分不舍,但面对国家的决定,他也无可奈何。
然而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就在廖锡龙已经接受了转业的命运时,他又一次遇到了贵人相助。
有位领导深知廖锡龙的价值和潜力,他不愿看到如此优秀的军事人才因为人员调整而离开。
于是,这位领导亲自出面,为廖锡龙争取到了留在部队的机会。
这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廖锡龙的军旅生涯带来了新的转机。
这两次惊险的风波,使得廖锡龙更加珍惜在部队中的时光。
他的坚持和勇气也在后来的越南战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深受赏识在东南亚地区,越南历经长时间的斗争后,成功打败了美国。
越南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获得了苏式、美式以及中式武器的装备,这使得越南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于是也走上了扩张的道路,开始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越南在南方不断蚕食中越边境,并持续进行武装挑衅。
在1978年底,越南更是入侵了中国的盟友柬埔寨。
这是明显的地区霸权主义行径,破坏了地区的和平稳定,对中国周边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不得不采取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
1978年12月7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决定发起惩越作战。
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针对越南在中国边境进行的侵犯行为,以及在东南亚地区扩张的威胁。
采取多打少的战术,迅速展开战斗,争取快速决胜,以震慑越南的侵略气焰。
1979年3月,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时任11军副军长的王争将军,到下面的团部了解工作。
这些日子仗打得艰苦,连日的行军作战让战士们一身泥污,脸上也满是倦容。
就连团长也疲惫不堪,蜷缩在军用毛毯上休息。
这时候,一个脸色微黑的年轻军人走了过来,他精神抖擞,站得笔挺,向副军长敬礼问好。
他扎着皮带,身上的军装整齐干净,虽然也早被汗水浸透,但泥污已被清净,在一众战士们之中格外显眼。
副军长便向身边的人介绍:“这是廖锡龙副团长,一位很能打仗的同志!”
在团长汇报工作的时候,廖锡龙就站在一旁,一口浓重的贵州口音,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帮团长补充信息。
汇报结束,廖锡龙突然向副军长提出了一个请求:“副军长,我想调到边防团去!边防部队有仗打,我想多锻炼锻炼!”
副军长露出了赞许的笑容,嘴上却说:“你急什么?仗嘛,有你打的!”
此时的廖锡龙还不知道,军、师领导早已经有了计划,一个主力部队正需要一位年轻有干劲的指挥官,而廖锡龙已经被列入了待考虑的人选之一。
一战成名1979年对越反击战结束后,越南当局再次派兵侵占了中国的老山、者阴山等边境地区。
越南不断骚扰中国边境,并多次残杀中国边民,对中国西南边陲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经过充分准备,云南边防部队代表着祖国和人民的意志,对越南进行了正义的还击。
收复者阴山之战的指挥官,便是时任11军31师师长的廖锡龙。
战斗开始之前,师组织科长受命准备战后的抚恤工作,筹集棺木。
两百口棺木究竟够不够,他心里也没把握,只能询问廖锡龙的意见。
而一向冷静沉稳的廖锡龙在听了他的汇报后,却露出了严厉、激动的神情,背着手走了个来回:“这次作战如果要用两百口棺材来埋葬我们的战士,那我这个师长就应该撤职!”
1985年4月29日傍晚,部队冒着滂沱大雨出发了。
战前的一次作战会议,廖锡龙斩钉截铁地宣称:五个小时收复者阴山全线上的大小几十个高地。
这样的豪言壮语惹来了不少质疑。
会议结束,一位老资格的参谋员颇为讽刺地说了一句:“我拭目以待。”
可此刻,深沉的夜色、泥泞的陡峭山路以及沉重的负荷,对年轻的士兵来说已是艰难的挑战。
部队在雨中行了一整夜,眼看就要到发起总攻的时刻了,有些连队却还没有到位。
然而廖锡龙却仍是一副冷静沉着的状态,反而安慰起年轻的参谋们,不要急躁,继续等待。
他果断作出决定,请求上级将炮火准备时间推迟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后,前沿的报告纷纷传来,步兵们已全部到达攻击位置,指挥所内的人们都因此振奋不已。
雨停了,各连队也到位了,接下来就要摩拳擦掌,发起总攻了。
然而廖锡龙却仍是一脸平静:“请求上级把炮火准备时间,再推迟二十分钟。”
指挥所内的参谋们虽然不解,却也只能听命照办。
此时的前沿阵线上,走了一夜的战士们又冷又累,不少人刚刚赶到,就累得口吐白沫,倒在泥水里发抖。
可是规定好的总攻时间就要到了,他们知道,没有时间休息了。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指挥所传来了再次推迟攻击的命令。
各连、排长们高兴得几乎要欢呼起来。
有了这宝贵的喘息时间,整理队伍、恢复体力,战士们就能全力以赴,打得更猛!
6时40分,我军展开了炮击。
山顶上的敌人,有些还来不及穿好衣服,就变成了炮火下的碎片。
敌阵地已经是一片火海,可对面的官兵却还在猜测解放军的行动。
廖锡龙深知,用兵之法,虚虚实实。于是在4月中旬时,他就提前布下了疑阵。
他只派一个连的兵力,配备几辆汽车和一台能制造声响的发电机,分成十几个小组在公路上来回走动。
敌人见我方公路上车灯闪烁,马达轰鸣、群狗狂吠,仿佛感知到了大军即将逼近的迹象。
随后,炮声响起,机枪和步枪也随之开火,战场一片混乱的景象。
敌人被吓得紧急地跃入工事进行还击,混乱中,他们发射的炮弹数量比我方多了几十倍。
直到第二天,敌人才发现只是虚惊一场。
然而今天,我军的炮火齐声响起,虽然来势汹汹,但敌人一时间已难以确定是否只是佯攻。
尤其是周围一片寂静,更让他们困惑不安。
炮火还在持续轰击,我军的多路进攻部队就已经迅速接近了敌人的阵地,敌人的拦击完全落了空。
从炮火轰击,到全线攻克,再到清扫战场转入防御,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小时零三十五分钟。
一切都在廖锡龙的掌握之中。
而提前备好的那两百口棺材,最后连一百口都没用完。
经此一役,廖锡龙一战成名,深受邓小平的赏识,被任命为副军长,不久又升任军长。
1986年,时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廖锡龙又进入国防大学研究系学习。
在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后,廖锡龙又进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经济发展管理等课程。
可见,廖锡龙并没有辜负他一路上所遇的伯乐,在不同的战线上,都为国家和军队做出了许多贡献。
参考资料
[1] 廖锡龙:越战打出来的高级将领.《晚晴》.2014年第7期
[2]一将难求——记收复者阴山之廖锡龙师长.《济南军区编报告文学》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