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好中医,要用天地自然之象来悟中医(三)

鸿朗说健康 2024-10-26 14:45:28

因此,一些中医理论中有关“化火则热,化水则寒”的说法也仅是在自然界中是成立的,在人体中不是这样的。人体的正常气机是水升火降,不会也不能一会儿热,一会儿寒。人体气机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寒热,这个病理就是当中焦受寒阻滞了上下气机的升降循环的时候,才产生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征象。

再比如,黄元御在《天人解》中说:“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这个表述,感觉上没错,但是细想一下,春天的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那么夏天的时候,太阳不也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秋天、冬天,太阳不都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么,黄元御的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从我们国家的地理气候来看,太阳从南往北移动,才是春天;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就是夏天;太阳从北往南移,就形成了秋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就形成了冬天。古人不知道地球自转与太阳公转的道理,所以只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特点。

而人体内不存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内也不存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人是恒温动物,人体无时无刻不是在依赖着脾胃的消化吸收得来的气血营养,濡养着周身内外。因此,人的脾胃要始终保持温热状态,肠道才能消化好、吸收好,人体的气血运行才能正常,如果一旦寒凉下来,自然会导致消化吸收不好,造成脾胃虚寒、寒凝血瘀,百病之所由生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董老师一直讲,五行生克制化之说并不适于人体,人体是“土生万物”,是“有胃气则生”。

中医里还常说一句话,“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在自然界中是这样,但是在人体中也是这样吗?不是!人的生命过程是阳气在不断生化、积蓄又在不断损耗的过程,做为一名医生,不能过于机械地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能将人体与自然生硬地对应。

因此,中医里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说法,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比如用阴阳概念来阐述时间的变化,古人将晚上子时定为“阴极”时段,这个时段开始,阳气开始升发,阳气越来越足,越来越旺,天就亮了;到了午时,到了“阳极”时段,也就是天最亮最热的时候,太阳就开始西偏,就到下午了,所以它就阳极升阴。

再比如从节气来看,冬至是“阴极”,从这一天开始“生阳”,太阳从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移动,天气越来越热,这就叫阴极生阳;到了夏至,就是“阳极”,这时太阳已经转到北回归线了,这时它就开始往南转了,所以天气过了立秋、过了秋分,越来越寒凉,它就叫阳极生阴。

因此,读中医书要辨证地去理解,比如黄元御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这里的“寒”不是指寒凉的寒。因为水主寒,所以“水之寒者”指的是肾水。但是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时认为肾水之性就是寒凉的,认为“五藏之悉凝”指的是五脏寒凉才能生肾水,这一理解的依据在于生活中的水是遇热之后变成水蒸气向上升腾,水蒸气遇寒之后凝结成水滴再沉降下来,这是生活中水的上下循环的现象,但是在人体内不是这样,不是说五脏受了寒凉之后才能化肾水。

人体正常的气机循环是在中焦温热、胃气旺盛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水升火降的气机循环。在气机循环的轨迹上,胃气在下,名曰肾水;胃气在上,名曰心火;胃气在左,名曰肝血;胃气在右,名曰肺气。

所以,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这句话,就容易把“水”和“寒”当成一回事儿,容易认为五脏寒凉才能生肾水,容易认为肾水就是寒凉之水,这样理解就错了。因为,人体的气机生化是遇寒则凝瘀、遇寒则阻滞,这是一种病理状态。其实,肾水是胃气的变化,胃气只有在温热的状态下才能化生肾水。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用天地自然之象來悟。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